他博学多才,但生不逢时;他笃志科场,但56岁才考中进士;他客居京都24载,连续20场屡试不第,饱受浮名难立之苦;公元895年,他终以《人文化天下赋》等三赋金榜题名,提出人为国本、英才佐国、治国者应重视英贤的政管理论,然而,不管是博取功名还是经营仕途,他都很不在行。
他希求入仕以实现其人生代价,终极却是文学使他永垂不朽。
他的诗、赋、文和文学评论代表了晚唐福建的文学水平,在福建文学史上霸占主要地位,他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他便是黄滔。

出身贫寒,志向远大

莆田黄巷,图:宜居龙桥

黄滔(840~911),字文江,出生于莆田涵江黄巷。
父亲黄山周是一介布衣,家境比较穷苦。
只管如此,出身于书喷鼻香门第的黄山周还是让儿子接管了良好的教诲。
公元860年,年已弱冠的黄滔独身只身一人离开黄巷,与陈蔚、黄楷、欧阳碣三人,来到30多里外的南山东峰书堂苦读。
东峰书堂位于县城西北2里许的灵岩寺(今广化寺)旁。

他专一科场辅佐闽王终成一代诗赋大年夜家

唐宋时期的读书人上山结庐或寄住寺院苦读,险些是一种风尚。
黄滔选中南山作为读书之处,是“慕三贤之懿”,三贤分别指欧阳詹、林藻和林蕴。
唐大历年间,晋江学子欧阳詹,少有文名,因倾慕林藻、林蕴两兄弟的学识为人,北上莆田,与林氏两兄弟在南山结庐读书,创办“灵岩精舍”书院。
后来,林蕴在贞元四年明经及第。
贞元七年,林藻中进士,为莆田进士第一人,其妹林萍则嫁给欧阳詹。
欧阳詹在贞元八年,与韩愈、李不雅观、崔群、冯宿等人同科联第,时称天下之选。

图:南山广化寺

读书之余,黄滔或徘徊于灵岩精舍与欧阳四门之墓,追慕先贤;或流连于灵岩寺前、寺后、寺中,与禅师或膝谈或默坐相对。
大儒与高僧交往是唐宋时尚。
黄滔与佛结缘的成果表示在他的著作《莆山灵岩寺碑铭》等八篇全省各大寺院碑记中。
而黄滔的的两位堂叔,正是中国一代禅宗高僧妙应和本寂。

24年历经20场考试

图:南山广化寺

唐咸通十三年(872),黄滔北上长安求取功名。
那年,他写了一首诗来暗示自己科举考试的紧张心境。
科考失落利对学子的打击是严重的,但在黄滔那里显得尤为严重,他要从莆田跋涉一年多才到京都,因此他的心境可以想象。
但更让黄滔想象不到的是,此后科举成了他的一个噩梦,他历经24年,经由了20场考试(中间因河东兵变、黄巢攻破长安等,朝廷停考4年),场场落第。
面对考场规则,黄滔既愤慨又无奈,到了后来,他险些患上了黄榜恐怖症。
但黄滔的才名,却在长安传开了,绅士罗隐、韩偓、崔道融等人与他惺惺相惜,相互唱和。

行走江湖,诗兴大发

古时吴越之地,现江浙等地

每当考试落第,黄滔总要离开长安,流放江湖,到各地游览,险些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他最常去的是吴越之地。
黄滔行走江湖中,写下大量诗赋。
名篇如《过商山》:“燕雁一来后,大家尽到关。
如何冲腊雪,独自过商山。
赢马高坡下,哀猿绝壁间。
此心无处说,鬓向少年斑”;又如《雁》:“楚岸花晴塞柳衰,年年南北去来期。
江城日暮见飞处,旅社月明闻过期。
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
洞庭云水潇湘雨,好把寒更逐一知”等。

大自然拥抱了这位惆怅的学子、墨客,让他在落魄中探求到心灵的抚慰。
流传后世的黄滔存诗209首,古体诗、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诸体皆备,各具特色。

黄滔生平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有208首被收入《全唐诗》。
他的诗意境开阔,关注时势,同情民生,贯穿了我国古代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
洪迈对黄滔的诗文推崇备至,赞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南宋墨客杨万里称: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所未见也”。
所谓“有贞元、长庆风概”,是指黄滔的诗风与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中唐诗风附近。
所谓“御史公之诗尤奇”,指的是黄滔的诗与时人比较出类拔萃。

从四门博士到节度推官

图:xubin312

乾宁二年(895),是黄滔命运迁移转变的年份。
56岁的黄滔终于在南院黄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在25名进士中,他名列第十。
当日,黄滔写下《放榜日》七律一首,表达自己悲欣交集的繁芜心情。

然而,当这位考了24年,历经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三个朝代的新科进士打算一展宏图时,昭宗天子却被李茂贞挟持在华州。
唐朝政权内毁于宦官,外败于节度使。

公元899年,刚刚规复自由、从华州回到长安的昭宗天子,立即为黄滔等人安排职位。
黄滔被付与“四门博士”,此时,他已在长安整整等待了3年。

黄滔被分配到国子监四门馆。
但在唐末崇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期,手中没有兵权的天子都不过是节度使们手中的玩偶,四门馆博士又能够有什么作为?

为黄滔等人分配事情,大约是昭宗天子出于自己自由意志所做的末了一件事。
这件事后不久,昭宗落入宦官刘季述之手。
刘季述作乱,朱温又杀哀帝李柷,迫不及待地登上天子位,建立后梁政权。
唐朝灭亡。
历史进入了最阴郁的五代十国时期,黄滔避乱回闽。

图:闽王王审知

在同乡进士、京兆尹参军翁承赞的推举下,黄滔投奔了驻节在福州的武威军节度使王审知。
王审知对黄滔深为赏识,奏请朝廷授黄滔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
推官者,佐官也,大约是幕僚一类的官员。
此前,黄滔的好友陈峤已寄托于王审知,稍后,徐寅也从大梁归来相佐。
徐寅、黄滔都是莆田人,都是晚唐五代的著名墨客。
两人经历相似,均志在功名,千里奔波,四处干谒,然屡试不第,蹉跎岁月,久困名场,却终都成为文坛大家……

辑录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黄滔回闽之后,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绝不保留地施展了自己的抱负:提倡节约官府开支、减赋税、轻徭役;重商务、开港路(紧张是泉州港,这为泉州在宋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打下了坚实根本)、茂盛海上贸易;建学校、育人才,发展地方文化。
王审知逐一采纳了黄滔的建议。
当朱温篡唐后,盘据各地的军阀纷纭称王。
黄滔审时度势,以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眼力,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
王审知在唐朝覆亡、群龙无首,各地节度使都以过把天子瘾为时尚的情形下,经受住诱惑,接管了黄滔的建议,奉后梁、后唐为正朔,使福建活着界大乱、军阀混战的情形下,能够独享太平,30年免受兵祸。
朱温为拉拢王审知,也逐步为他加官进爵,公元909年,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宰相)、福州大都督;次年,又加封王审知为闽王。
对付黄滔的匡正之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御史集》评价说:“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

黄滔的匡正之功,致使七闽大地一时成为乐土,北方绅士李洵、韩偓、崔道融、赵不雅观文、王涤等人,纷纭来闽避乱。
黄滔礼遇这些流亡绅士,绅士们逐“悉主于滔”。
黄滔在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同时,不失落墨客本色。
在此期间,他将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佑290年间福建墨客写下的诗歌,编集成《泉山秀句》30卷。
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稍前,黄滔的从兄黄璞编写了福建的第一部人物传《闽川绅士传》。
600年后,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编写了福建第一部地方志《八闽通志》。

文采斐然,一时绝调

图:黄滔的诗

黄滔是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韦庄、罗隐、杜荀鹤齐名,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
唐天复二年(902),王审知修建福州城,在灵山塑北方毗梵衲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灵山塑北方毗梵衲天王碑》,碑文长达2000多字,骈散间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记中的珍品。
其余,黄滔的辞赋也很有名,“雄新隽永”,“悲怆激越”,有22篇被收进《全唐文》,《馆娃宫赋》《秋色赋》等风行一时。
后人称誉“一时绝调”。

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仅仅留在故乡的子孙,就有进士94人,个中包括状元1人。
东里黄氏一族不仅人丁茂盛,而且科甲蝉联,世代簪缨,成为闽中最为显赫的文化大族。

(笔墨整合了作家黄志雄及网络其他干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