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清明
岁岁清明花枝满,绵绵春雨织愁怨。悠悠青草寄相思,阴阳两隔难相见。空垂泪,纸钱飞。一声一句语声悲,坟前挚子伤心跪,茔旁劲松风雨吹。
外一首
禁火扫墓,
踏青插柳,
慎终追远,
行孝尽哀。
名家笔下的清明节多姿多彩,
古人对清明节寄予颇深。
它让我们懂得生命的名贵,
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
也让我们更加地珍惜当下!
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往后,不复见过茧果,比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菜,通称紫云英。农夫在收成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纳嫩茎美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
花紫赤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富丽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惜,但不易得。
丰子恺《清明》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以是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辇儿。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起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田舍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膜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喷鼻香烛,是请地皮爷爷吃的,叫做拜宅兆地皮。孩子们中,谁先向宅兆地皮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以为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瞥见竹林很大,身入个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迈屋里,一朝来到村落庄野外,觉得非常新鲜,心情特殊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24节气
林萧《忆清明》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百口人都要花上大半天工夫准备各种敬拜用品,有糍粑、豆粉、芝麻、米酒、白糖、橘子、纸钱、烛炬、鞭炮、纸花圈、金元宝……满满一桌子摆放着,五颜六色,像过年一样。
扫墓常日是下午才开始的,当四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时,百口人也跟在爷爷身后向墓地出发了。天空下着蒙蒙小雨,路边新生的野草泛着暗绿色的光芒,仿佛也在怀念自己的亲人。
著名作家肖复兴
肖复兴《清明忆父》
读初二的那一年,我爱上了读书,特殊是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千家诗》之后,我对古诗更是着迷。那时候,我家住在前门,离大栅栏不远,大栅栏路北有一家挺大的新华书店,我常常在放学之后到那里看书。多次地翻看,从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唐诗宋词里,我看中个中四本,最为心仪,总是爱不释手,拿起来,又放下,依依不舍。
......
挨完打后,我没有用饭,拿着那四本书,跑回大栅栏的新华书店,好说歹说,求人家退了书。我把拿回来的钱放在父亲的面前,父亲举头看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有说。
第二天晚上,父亲回来晚了,天完备黑了下来。母亲已经把饭菜盛好,放在桌子上,我们一家人正在等他用饭。父亲坐在饭桌前,没有先端饭碗,而是从他的破提包里拿出了几本书,我一眼就瞥见,便是那四本书,《李白诗选》、《杜甫诗选》、《陆游诗选》和《宋词选》。父亲对我说:“爱看书是好事,我不是不让你买书,是不让你私自拿家里的钱。”
将近50年的光阴过去了,我还记得父亲讲过的这句话和讲这句话的样子。那四本书,跟随我从北京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到北京,几经颠簸,几经搬家,一贯都还在我的身旁。大栅栏里的那家新华书店,奇迹般地还在那里。统统都彷佛还和童年时一样,只是父亲已经去世38年了。
叶圣陶《过节》
供了喷鼻香,斟了酒,接着便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枢纽关头已经硬化,跪下去只以为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
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边幅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彷佛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气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随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畅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逐步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被火焰吞食,一下子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用饭时可以有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演出几次的。至于先人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乃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迢遥的一首歌的旋律。
我的影象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肆感情的一个情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犹如那些牵线的鹞子,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邓颖超《海棠花祭》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俊秀,招人喜好。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适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事情之中,抽几分钟闲步不雅观赏;夜间你事情劳累了,有时闲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安歇,然后又去连续事情。你闲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事情的同道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面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好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由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当代名家如此,我们从古诗词里更能深切地感想熏染到清明文化
晏殊《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韦应物《清嫡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韩翊《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东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去世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杏花村落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嫡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凄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民气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回籍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我眼里的清明
清明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
是藏在生活旋律背后,那些欲说还休的轻愁。
是随光阴的流逝而未消散的思念;
是不会因岁月的消磨而破碎的梦境。
是我们生平忘不掉的心殇;
是我生平都走不出的期盼。
是细碎的光阴里交织着过往的云烟,
是那些掩蔽在光阴深处的痛彻心扉的的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