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杨柳依依,东风拂面。望着微风中熟习的山水田园、村落巷陌,这位老人倍感亲切温暖,深深为之陶醉。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沟壑密布的脸颊上,潸然而下。试问天下人,有谁不思乡。这位老人,与故乡离去的已经太久太久。
正凝望遐思间,几个玩耍的孩子从老人身边经由。见他如此忘情,他们不禁很有些好奇、又很有礼貌地问老人,“叨教这位老大爷,您是来自何方的客人呀?”老人闻听此言,心中不由百感交集,波澜起伏,充满了物是人非、年华似水的沧桑感。
天真儿童不经意的这一问,触动了老者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从而催生了两首随处颂扬的经典唐诗——《还乡偶书》(二首)。其一:“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去家乡岁月多,比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小诗,成为了描写相思乡愁的经典之作。个中的第一首,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背井离乡那么久,故乡时候在心中。未曾想,我本将心向故乡,奈何故乡视我为路人。一个看似轻描淡写、轻松活泼的少儿之“笑”,反衬出了作者的多少苦涩伤感!
那位耄耋老人,便是唐代著名墨客、曾为朝廷高官的贺知章。《还乡偶书》(二首),是他告退归里之后所作。看似平实淡然的诗句,却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思乡愁。虽已功成名就,但字里行间没有丝毫功成名就、衣锦回籍的光彩。这才是真脾气,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悠悠千古,此乃第一乡思名叹。虽已穿越千载,其情绪冲击力没有丝毫衰减。
史载,贺知章还乡之后不久,便驾鹤仙逝了。根据这种情形剖析,这两首不朽名作,极有可能便是贺知章临终前的绝笔。
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氏,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有种说法称,贺知章乃本科状元得主,但这种说法无确切史乘记载佐证,因而难以采信。进士及第之时,贺知章已经三十有六。这解释,贺知章的科举之路,并不十分顺畅。
入仕之后,贺知章以才学出众而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历任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太子来宾兼秘书监等职务。秘书监是秘书省的主座,品级为从三品。在唐代,秘书省是掌管图书文籍事务的机构,相称于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由于做过秘书监,贺知章又被人们称为“贺监”。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为人豁达不羁,豪迈善饮。他与李白、张旭等人,被人们并称为“醉中八仙”。李白“谪仙”的雅号,便是贺知章送给他的。贺知章去世后,李白专门写了两首诗表达吊唁之情,这便是《对酒忆贺监二首》。第一首是这样写的:“四明有狂客,风骚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神仙。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李白的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付忘年交贺知章的怀念哀悼之情,还深情回顾了与贺知章相交的难忘往事。贺知章初次见到李白,读了他的诗作之后,连连惊呼“谪神仙也!
”两人因此而成莫逆。李白能入朝为官,也是得益于贺知章的大力推举。所谓“谪神仙”,如果翻译成大口语,大致是这样的:这个李白不是人,九天仙子下凡尘。仙子为何离天界,由于犯错受处罚。
李白诗中的“金龟换酒处”,指的是贺知章有一次请李白饮酒,到了却账的时候,却创造忘了带钱。情急之下,就从腰间解下皇室御赐的一只金饰龟袋,抵了酒菜钱。李白认为这东西是朝廷按品级赏给官员的,代价非同一般,便忙加阻拦。贺知章大笑着说,“你不是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么?我这点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又算得了什么!
”贺知章的豪迈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狂放豪迈的贺知章,情绪天下中也不乏柔婉细腻之处。比如他的《咏柳》一诗,也是不朽的传世之名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这首诗,对付自然的不雅观察细致入微,构思新颖出奇,满含着墨客对付生活的热爱,对付活气的赞颂,读来灵动鲜活、意趣盎然。
诗的开头,把柳树翠绿的枝条比作碧玉,倒也没有特殊过人之处。中间两句,也不过是铺垫过渡而已。但是末了一句把仲春东风比作剪刀,切实其实是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全诗一下子就立起来、活起来了。一个生动发达、让人充满希望与遐想的春天,顿时跃然于纸上。读了这首诗之后,没法不使人萌发去河边看柳、去草地踏青,尽情领略大自然活气与活力的冲动。
不但诗写得好,贺知章还是个书法达人,尤擅草隶。时人视其书法作品为珍宝,追捧者浩瀚,以得其一鳞半爪为荣。跟张旭一样,贺知章也喜好于酒酣之后挥毫泼墨,满纸笔墨一气呵成。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孝经》,洒脱旷达、灵动飞扬,一如他的性情为人。“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古代书家如此评价贺知章的书法。
壹点号谷荻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