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
原文:
春,正月,东平王苍与诸王俱来朝,月余返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乃谴使手诏赐东平国中傅曰:“……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曰:'为善最乐’。其言甚大!
”
口语:
春季,正月,东平王刘苍和诸王都来朝见,过了一个多月返国。明帝亲自送行,回宫思怀凄然,就叮嘱消磨使者奉手诏给东平国中傅说:“……昔日问东王:'居家若何最快乐?’东平王说:'为善最快乐。’他的话非常博大!
”
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原文:
陈贾曰:“但是贤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口语:
陈贾说:“那么说来,贤人也会犯错喽?”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以是周公犯错,不是很正常的吗!
况且古时的君子,犯了错能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差错则依错而行。古时的君子,他的错就好象日月之蚀,大家都看得见;等到一旦改正,大家都会仰望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不加改正,还会托辞掩饰笼罩自己的缺点。”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原文: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轲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子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口语:
孟子辩论说: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怖,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
君子处世大公至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4、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荀卿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口语:
荀况说:“谋虑最关键的是抛弃成败不明的谋划,行动最主要的是不产生过失落,干事最关键的是不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追求尽善尽美。”
5、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卷)
原文:
武涉已去,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以相人之术说信曰:“……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只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口语:
武涉走了之后,蒯彻知道天下胜负大势就取决于韩信,便用看相人的说法劝韩信说:“……况且我曾听说:'年夜胆和打算震慑君主的人,自身就有危险;功劳盖世的人,得不到奖赏。’如今你拥有震撼主上的威势,持无法行赏的功劳,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赖;归附汉,汉人又害怕。”
6、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原文: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口语:
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由武帝亲自主持考试有关古今治国之道,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曾子》里说:遵照所听到的道理去做,就会有高明的风致;去施行所知道的道理,就可以光大功业。要达到高明光大的地步,不能靠他人,而是自己要专心存问。……”
7、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原文:
广,受归乡里,日令其家卖金共具,请族人、故旧、来宾,与其娱乐。或劝广以其金子为子孙颇立家当者,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个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口语:
疏广和疏受回到家乡,每天都令家人变卖黄金,设摆宴席,请族人、故人故友、来宾等一起取乐。有人劝疏广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一些家当,疏广说:“我难道年迈昏庸,不顾子孙吗?我想到,我家原来就有地皮和房屋,让子孙们勤恳垦植,足够他们饮食穿着,过与普通人同样的生活。如今再增加家当,使有盈余,只会使子孙们
8、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怪诞;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
原文:
是时,上以无继嗣,颇好鬼神方术只属,上书言敬拜方术得待诏者甚众,祠祭用度颇多。谷永说上曰:“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怪诞;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诸背仁义之正道,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敬拜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神仙,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黄治之术者,皆奸人惑众。……”上善其言。
口语:
这时,成帝由于没有儿子,颇喜好鬼神方术之类事,上书评论辩论敬拜,方术而得以奉命待诏的人很多,敬拜的用度也十分浩大。谷永劝成帝说:“我听说,明了天地的本性,就不会被怪诞所迷惑;察知万物的真情,就不会受不伦不类的人所蒙骗。那些人违背仁义正道,大讲什么奇怪鬼神,到处推崇敬拜方法,向没有福泽的祠庙祈求,乃至说世上有神仙,服了永生不去世药,身子可以飘升远去,或声称精通炼丹术,能炼出黄金,都是妖言惑众。……”成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9、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原文: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敷辞其兄况,……遂之北地田牧。……后有畜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
口语: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穷苦,辞别哥哥马况,到北地种田放牧。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畜生,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嗟叹说:“增长财富,名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小气鬼罢了!
”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
10、超然远览,渊然深识。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
原文:
隗嚣问于班彪曰:“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乘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彪曰:“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六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汉。汉必复兴,已可知矣。英雄诚知觉悟,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分明,绝信、布之凯觎,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
口语:
隗嚣问班彪说:“料想合纵连横的故事将会在本日重新涌现吗?或承受定命重新实现统一局势,是否在于一个人?” 班彪说:“现在拥有州郡的英雄豪杰,都没有前代六国世代创业的成本,而老百姓歌颂、歌咏、思念、仰慕的是大汉天下。汉朝一定会复兴,这已经可以知道了。英雄如果能够知道觉悟,高瞻远瞩,深刻认识时务,学习王陵,陈婴明白自己的本分;弃绝韩信、英布的野心,抵制逐鹿的那些盲人瞎话,不梦想不可希冀的东西,那么福分就会流传给子孙,上天将永久赐福!
”
11、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盖为不雅观听所讥。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原文:
盗杀阴朱紫母邓氏及弟訢。帝甚伤之,封朱紫弟就为宣恩侯,复召就兄侍中忻,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陈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所不愿!
”帝嘉之,不夺其志。朱紫问其故,兴曰:“……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盖为不雅观听所讥。”朱紫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口语:
盗贼杀了阴贵的母亲邓氏和弟弟阴訢。刘秀为此感到很悲哀,封朱紫的弟弟阴就做宣恩侯。又召见阴就的哥哥侍中阴兴,想加封,将印章组绶放在面前。阴兴武断谦让说:“臣没有先登敌城,功陷军阵的功劳;可是,一家几个人都遭受爵位食邑,使天下人怨望,实在是我所不愿意的!
”刘秀很赞颂他,而不剥夺他的志向。朱紫问他缘故原由,阴兴说:“……富有显贵是有极限的,人应该知道知足,夸年夜奢侈更被他人视听所讥笑。”朱紫被他的话冲动,深深地使自己谦让损抑,始终不替同宗的支属求取官位。
12、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原文:
马援自请出匈奴,帝许之,使出屯襄国,诏百官祖道。援谓黄门郎梁松,窦固曰:“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
”
口语:
马援自动要求攻打匈奴,刘秀答应了他的要求。命马援出征,驻军襄国县。诏令文武百官饯行。马援对黄门郎梁松、窦固说:“一个人富贵往后,还可能回到贫贱的地位;如果你们不想再贫贱,就要在身居高位时,坚持自己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好好地想我说的话!
”
13、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盛名之下,实在难副。
(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原文:
时又征广汉杨厚,江夏黄琼。……琼将至,李固以书逆遗之曰:“……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盛名之下,实在难副。……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师长西席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
口语:
当时又征召广汉人杨厚,江夏黄琼。……黄琼将要来朝,李固预先写信送给他说:“……曾经听说过:'峣峣高山,随意马虎崩缺;皎皎的洁白,随意马虎玷污。’有了盛美的名声,不随意马虎有实际的才能来合营。……以是世俗的论调都说:'隐士纯粹是盗取浮名的。’希望师长西席能弘大高远操持,使得众人叹服,来洗雪这种辞吐。”
14、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
原文;
会客是经帝坐,帝密以问延,延上封事曰:“陛下以河南尹邓万世有龙潜之旧,封为通侯,恩重公卿,惠丰宗室;加顷引见,与之对博,高下媟黩,有亏肃静。臣闻之帝旁边者,以是咨政德也。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口语:
恰好,天象有变,一颗非常的星经由帝座星座,桓帝秘密问爰延,爰延呈上密封奏章说:“陛下跟河南尹邓万世是未登基以前的故人故友,于是,皇上封他为列侯,对他的恩情,重于三公九卿,厚于皇族。并且常常召见他,和他相对玩博塞等戏,高下亲密,而不讲礼仪,有损至尊的威严。我听说天子旁边的人,都是商量政事和德教的。和蔼人相处,则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勉;和恶人一起游娱,则每天都要产生邪恶之情。”
15、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
原文:
乙未,帝行如许昌,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兖州刺史太原王昶应选。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沈,名其子日浑,曰深,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口语:
乙未(二十六日),明帝前往许昌。诏命三公九卿每人保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举的兖州刺史太原人王昶应选。王昶为人恭谨虔诚,他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写信告戒他们说:“我以这四字作为你们的名字,是要你们能顾名思义,不敢违犯。……如果能把委曲看作是伸展,能把谦让看作是得到,能把柔弱看作是刚强,便很少不能成功的了。”
16、救寒莫如重袭,止谤莫如自修。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
原文:
谚曰:“救寒莫如重袭,止谤莫如自修。”
口语:
谚语说:救寒莫过于厚的皮袄;要让别人不诬蔑自己,自己必须修身养德。
17、明鉴以是照形,古事以是知今。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五卷)
原文:
恪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乃徙齐王奋于豫章,奋不肯徙,恪为笺以遗奋曰:“……大行天子览古戒今,防牙遏萌,虑于千载,因此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勤渠,科禁严厉,其所戒敕,无所不至。……里语曰:'明鉴以是照形,古事以是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当心翼翼,尽礼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
口语:
诸葛恪不想要诸王住在靠近长江兵马多的地方,于是要迁徙齐王孙奋到豫章,孙奋不愿意迁徙,诸葛恪就写信给孙奋说:“……大行天子,览古戒今,防芽于未萌,虑患于千载,以是在重病的时候,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勤下,科条严厉,他所告戒训敕的,无所不至。……俚语说:'明镜用来照形,知古为了知今。’您该当深刻地记住鲁王的教训,改变目前的言行,当心翼翼,小心谨慎,尽心地恭敬朝廷,这样,您的哀求就能得到知足。”
18、物极则反,致至则危。
(录自《资治通鉴》第九十八卷)
原文:
故晋散骑常侍陇西辛谧,有高名,历刘、石二世,征辟皆不就。闵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闵备礼征为太常。谧遗闵书,以为:“物极则反,致至则危。君王功已成矣,宜因兹大捷,归身晋朝。”
口语:
过去的晋朝散骑常侍陇西人辛谧,有清高的名声,经历刘、石二世,征召都不就任。冉闵的兵卒有三十多万,旌旗、钲鼓绵延了一百多里。冉闵备聘礼召他做太常。辛谧写信给冉闵,认为:“事物到了极点,就会产生相反的环境,以是极点到了就会有危险。你的功劳已经达成了,该当借着这次的大胜,回到晋朝。”
19、《酒德之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
玄月,秦王坚与群臣饮酒,以秘书监朱肜为正,人以极醉为限。秘书侍郎赵整作《酒德之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坚大悦,命整书之以为酒戒,自是宴群臣,礼饮而已。
口语:
玄月,前秦王苻坚和臣属们饮酒,委派秘书监朱肜作证,以喝的烂醉为限度。秘书侍郎赵整作《酒德之歌》说:“地上有酒泉,天上垂着酒池,杜康特殊醇醨,仪狄引发先知。纣暴饮丧殷邦,桀酗酒失落夏国,由此说来,古人的危亡是后人借鉴的法则。” 苻坚非常高兴,命令赵整写出来作为饮酒的劝戒之语,从此,宴请臣属时,只是礼节性地饮几盏而已。
20、北魏高允为人处世:仁恕简静,虽处贵重,情同寒素;执书吟览,昼夜不去手;诲人以善,恂恂不倦;笃亲念故,无所摈弃。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
原文:
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未尝有谴;冯太后及魏主甚重之。允仁恕简静,虽处贵重,情同寒素;执书吟览,昼夜不去手;诲人以善,恂恂不倦;笃亲念故,无所摈弃。
口语:
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事奉过五个天子,担当过尚书、中书、秘书三省中主要职位。五十几年,从未受过责备,冯太后及孝文帝都很看重他,高允仁爱、宽恕、清简、宁静,虽然位居显赫地位,心境却同清寒之土一样;他拿着书本吟诵阅读,昼夜不离手;教诲人向善学好,诚恳不懈怠厌倦;厚待支属,牵挂朋友,从不离弃。
21、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二卷)
原文:
庚子,魏主疾甚,谓司徒勰曰:“吾病益恶,殆必不起。嗣子幼弱,社稷所倚,唯在于汝。” 嗣泣曰:“臣托灵先帝,以陛下嫡亲,久参机要,宠灵辉赫,海内莫及;以是敢受而不辞,正恃陛下日月之明,恕臣忘退之过耳。今复任以元宰,总握机政,震主之声,取罪必矣。如此,则陛下爱臣,更为未尽始终之美。”帝缄默久之,曰:“详思汝言,理实难夺。”乃手诏太子曰:“汝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
口语:
庚子(二十四日),北魏孝文帝病得很重,对司徒元勰说:“我的病情更坏了,大概好不了。嗣子幼小柔弱,国家所依赖的,只在你了。”元勰流着泪说:“臣是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弟弟。臣以陛下的嫡亲自份,长久参与机要大事,恩宠与威望,光辉显赫,海内没人能赶得上。臣以是敢于接管而不推辞,正依恃着陛下如日月一样平常的光明,宽恕了臣忘了引退的差错。现在又委任我做元宰,统辖机要政权,拥有震主的名声,自取罪过是一定的了。这样子,陛下爱护臣子,弄到末了,只怕未能始终无间的保全君臣之义的隽誉。”孝文帝沉默许久,说:“详细想想你的话,道理实在难以摧夺。”于是亲自写诏书见告太子说:“你的叔父元勰,清逸高雅,不接管美好的赏赐,跟白云一样高洁;厌弃荣华,舍去印绶,有松竹的清高之心。”
22、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嫉。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九卷)
原文:
以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柳氏自公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玭尝戒厥后辈曰:“凡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嫉。……故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
口语:
任命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柳氏自柳公绰以来,世代都由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重礼遵法而为士大夫们所爱崇。柳玭曾经告戒他族中的子弟说:“一样平常说来,门第地位崇高,是可担忧而不可仗恃的事情。……门第地位崇高就随意马虎产生骄傲的生理,家族兴旺就随意马虎被人妒忌。因此富朱紫家的子弟,学习该当更加勤奋,行为该当更加勤奋。”
23、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敷。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七卷)
原文:
蜀蜀州刺史王宗弁托病,罢归成都,韬匮藏珠。蜀主疑其矜功怨望,加检校太保,固辞不受,谓人曰:“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敷。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岂可求进不已乎!
”蜀主嘉其志而许之,赐予有加。
口语:
前蜀蜀州刺史王宗弁声称有病,罢官回到成都,闭门不出。前蜀主王建疑惑
他居功自傲心怀怨恨,给他加官检校太保,他武断推辞不接管,对别人说:“廉明的人知足而没有忧闷,贪婪的人忧闷而不知足。我是个小人物,官位到此就知足了,哪里能哀求提升不止呢!
”王建赞许他的意向并应允了他,赏赐增多。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