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蝉高柳斜阳处,池阁丝丝雨。绿檀珍簟卷猩红,屈曲杏花蝴蝶小屏风。
春山叠叠秋波慢,整顿残针线。又成娇困倚檀郎,无事更抛莲子打鸳鸯。
【解析】作者概况: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魏王赵廷美七世孙,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曾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年间,任右司员外郎,以直显谟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后为太常少卿,复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集》,不传。
内容理解:初秋的下午,夕阳斜照,从柳阴深处间或传来几声秋蝉的噪鸣。附近池塘的绣阁前,条条低垂的细柳迎风飘拂,犹如纷纭洒落的雨丝。绣阁内,浓绿精美的竹席已经卷起,弯曲如波的屏风上,盛开的杏花鲜艳红润,几只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大概是太困乏了,她一直地蹙额皱眉,目光显得有些困顿迟缓。她逐步整顿起还未做完的针线活,打算迷盹一下子。可是想睡却又睡不着了,于是便轻移莲步,来到栏杆前,依偎在情郎的身旁,一同不雅观赏池塘里结伴嬉戏的鸳鸯。看着看着,她溘然无缘无端地抛下一颗颗莲子,追打起了优游嬉戏的鸳鸯。
评析:这首词描写一位女子午后的活动和情态。上阙开端两句写室外景致。“斜阳”二字点明了详细韶光,是午后薄暮前;“池阁”二字点明了详细地点,是附近池塘的绣阁;“丝丝雨”比喻柳丝非常贴切形象,既写出了柳丝的纤细,又写出了柳丝的柔柔,逼真真切。后两句将笔转入了室内。这两句依语意应断为:“绿檀珍簟卷,猩红屈曲,杏花蝴蝶小屏风。”“猩红”状杏花之鲜艳,“屈曲”状“小屏风”。屈曲小屏风即曲屏,也便是可以折叠的小屏风。如果提及句“断蝉”二字只是暗示了时令的话,“珍簟卷”则更进一步点明了初秋时令。溽暑已过,爽秋来临,风凉的竹席自然不能再用了。
下阙开头两句接着上阙后两句的笔墨,由写景转入写人。她正在做针线活的时候,感到困倦难耐,高下眼皮总是斗殴,睁也睁不开,于是就整顿起没有做完的针线活想眯盹一下子。“春山叠叠秋波慢”写女子娇困的情态,惟妙惟肖,十分真切。娇困难当,可是睡又睡不着,显然有什么心思困扰着她,“倚檀郎”三字道出了原委。“整顿残针线”与“又成娇困倚檀郎”之间有一个跳跃,作者在这里留出了大片空缺,须要读者去展开想象,加以补充。绣阁上原来还有一个“檀郎”,但却不在她身边,而是在门外,难怪她虽然困但却睡不着了。索性起来偎依在情郎身边,凭栏不雅观赏戏水的鸳鸯。这时她的心情肯定是平和甜蜜的,可是看着看着,她的内心发生了变革。“无事更抛莲子打鸳鸯”,通过掷莲子抛打鸳鸯这一眇小举动,把人物生理的奇妙变革和繁芜活动充分展示了出来。她是妒忌鸳鸯吗?你看它们优游清闲,高枕而卧,密切切密,你却近在咫尺而不跟我在一起!
这一结委婉蕴藉,内容非常丰富。
这首词在内容上显然没有重大意义,但写景清新明丽,比喻恰当贴切自然,刻画人物生理活动细腻逼真真切。尤其是笔触的移动转换,疏朗有致,给人以灵动洒脱的美感,仍不失落为一首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