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棚
行走在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掉队清明”。踏着春天的脚步,春分一过,清明再来。清明节作为敬拜先人的中华传统节日,历来的文人墨客更是不免抒怀感慨一番,读来或细腻蕴藉,或畅达直白……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清明节的时候,墨客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域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小雨纷纭洒落下来,面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切实其实要销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落落,一壁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张继的《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本应是农忙时节,可墨客登上城楼眺望,却只见由于农人都被召去当兵了,屯子劳动力缺少,万顷农田无人垦植,荒漠长满了青草。禁止烧火的寒食节过去了,清明节该当是千家万户重新动怒的日子,而墨客看到的是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悲惨的景象。
王禹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无花可欣赏,无酒可饮时过清明节,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统统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光妖冶,和风垂垂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游湖踏青之人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述得确如人间天国,美不胜收。
程颢的《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嬉戏,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赤色花瓣,穿过柳去世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安歇。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回籍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只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抵家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宅兆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王磐的《清江引清嫡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见告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嬉戏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举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俊秀的花朵,残酷妖冶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古诗里的清明,便是这样意象万千,意味悠长。但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抚慰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请勿微信投稿!
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环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办法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央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