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先,简要地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
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发布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墨客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到战乱结束的后,欣喜若狂,恨不得立时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次,注释部分词语。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军队。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地区,原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与黄河以北地区,不是指现在的河南与河北两省。

6.裳:读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裙。

7.却:再。

8.妻子:妻子和孩子。

9.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10.青春:指美好的春天,不是指年青时候。

11.巴峡:巴县(古县名,在今重庆境内)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的统称。

1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在湖北省。

13.襄阳:今属湖北。

14.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末了,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组成;凡律诗都哀求颔联与颈联两两对仗(即对偶),即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
这首诗思路清晰,用语普通,以是不去逐句剖析,只想就其写作艺术方面,试着作一些磋商。

一.全诗字字句句都贯穿着墨客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心情。

读者大概以为这句话用在颔联与颈联上还有点说服力,如果用在首联与尾联身上,恐怕就有些牵强。
现在我们就共同来看看。

1.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忽”字表示溘然,溘然便是没想到。
那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七年多,而墨客在此期间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正不知道这战乱何时到头。
他连做梦也没想到,这天能够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的,叛军彻底被消灭了。
诗中一个“忽”字,写出了墨客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状态与心情。
还有“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满”字。
我们在古诗中常常看到形容眼泪多的词语,涉及到穿着时,“衣”与“裳”二字总是单独涌现,而不是同时涌现的。
如“泪沾裳”“泪湿罗衣”。
白居易倒是写过“湿衣裳”的句子,但那是形容“白露”的,而且也只是“湿”了一下而已。
而杜甫却让“衣”与“裳”合在一起涌现。
在古代,“衣”指的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
在“衣裳”之前加上一个“满”字,请想象一下,那眼泪多到何种程度!
一个“满”字,就使这眼泪变成两股悲与喜领悟在一起的山洪,一下子倾泻下来。

2.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单从字面来看,这两句彷佛只是写墨客在想象“回籍”的路程;但,我们稍加磋商,就可以感想熏染到墨客恨不得急速“回籍”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感情。
“即”,在这里不当“就”讲,是立即的意思;“便”同“即”,也是立即的意思。
再加上“从”“穿”“下”“向”这些表示连续动作的字,读者会以为墨客已经愉快激动到忘乎以是的程度。
你看,他切实其实把想象当做现实了!

如果说“即从巴峡穿巫峡”表示墨客“回籍”的愉快,那么,“便下襄阳向洛阳”便是表示墨客“回籍”的激动了。

二.墨客长于利用比拟、衬托,以及情景交融多种手腕,把统统写得维妙维肖。

1.先说比拟与衬托。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的专家说,“却”字当转头讲,“却看”便是“转头看”,“转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墨客彷佛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提及。
笔者以为这种剖析欠妥。
墨客听到好时该当急速见告妻子才对呀,为什么要转头看呢?难道他们是背对背坐着或背对背站着吗?查《汉语大词典》,“却”字有当“再”讲的义项,而无当“转头”讲的内容。
而这首诗里的“却”只能当“再”讲。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就当再讲,李清照《一剪梅·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却”,也当“再”或“又”讲。
这首诗中的“却”当然只能当“再”讲。
“却看”便是再看。
为什么呢?由于以前看到妻子,进入眼睛的总是满脸愁容;而本日再看,那愁容消逝得干干净净了。
这一比拟,不仅表现妻子的高兴与激动,而且又从侧面突出了墨客更加欢畅的心情。
妻子高兴的样子,又迅速传染给墨客,于是就有了“漫卷诗书”的动作与“喜欲狂”的疯癫。
请看,这岂不是比拟兼衬托的艺术?

2.再说情景交融。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读者如果把两联连在一块思虑,就不仅会欣赏到“白日”与“青春”等艳阳高照和东风拂面那种令民气旷神怡的美景,而且会从“放歌”与“纵酒”这些彷佛失落去理智的狂欢中,从“作伴”这种自作多情的痴迷中,从“回籍”这个超前的想象中,体会到墨客杜甫亦悲亦喜、忽悲忽喜、悲喜交集的那种极其繁芜的心情。
这岂不是绝妙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三.独一无二的对仗艺术。
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他三联都是对仗联。
这里不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两联的自由与舒放,单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的对仗特点。
我们知道,律诗的首联与尾联是不哀求对仗的,可这首诗的尾联却不仅对仗,而且对得十分奇妙。

1.四个地名两两相对。
“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而且是“峡”对“峡”,“阳”对“阳”。

2.两个副词相对。
“即”对“便”。

3.四个表示动态的词语两两相对。
“从”对“下”,“穿”对“向”。

4.既是正对,又是流水对。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紧张有三种:正对、反对与流水对。
正对也叫工对,指高下两句的意思相同、附近或互补。
如,“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指高下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巨室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流水对也叫串对,指高下两句的意思干系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说这首诗的尾联是正对,由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意思附近,都是写“回籍”的路线;说它又是流水对,是由于上句与下句之间在韶光上有先后的不同,是承接关系:“即从巴峡穿巫峡”在前,“便下襄阳向洛阳”在后。

以是,笔者认为,对仗的艺术能够利用到如此程度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

杜甫真是“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