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人生第一大憾事,便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年少不知父母恩,养儿方知父母恩典深。
人到了一定的年事,或多或少开始理解父母年轻时的苦心。

每逢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大包小包的带点东西回去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而他们总是笑着责备,你们怎么总是老费钱,尽买些没用的东西,你们自己留着用啊。
一方面又在你返程的前夕,杀鸡宰鸭,准备一大堆你爱吃的东西,一大堆自己种的果蔬,将你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7首最动听的亲情古诗词浓浓父母心冲动千年值得摘抄收藏

你是否在过年的时候创造远在老家的父母爷奶们鬓边白发比往年更多?是否在某一刻以为自己陪伴老人家的韶光又少了一天?是否才反应过来在你不在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历过一些你弗成思议的世事变幻?

我们平时须要多给家里的老人发发视频,聊聊语音;逢年过节,回家多陪陪老人家,切莫让韶光给自己留下遗憾。

一起读一读这7首戴德父母亲情的古诗词,在诗词天下中,体会与自己一模一样对付父母恩典的伤感与厚重。

小时候,我的书包是妈妈亲手缝的,紫色的小碎花。

当从影象中翻出粗略的针脚,却不由得会心一笑,那是童年无法替代的温暖影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墨客孟郊五十岁才谋得一个小官位,结束了常年流落流落的生活,便将母亲接来赡养,这首颂母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顾虑,展现了对母爱无限的爱崇。

诗如白描,轻松勾勒出为即将外出远行为儿子裁制衣物的母亲形象,如此平淡的日常,却是他流落在外的人生岁月里常常涌现的场景。

故而这首诗清新流畅,淳厚素淡的措辞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意,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以是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

人生忙劳碌碌,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千惆怅。

昔日墨客也需外出求职或外出办差,以挣取薄资养家。
今日万千打工人亦是如此,若是家里能知足生活,谁又想背井离乡呢?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墨客黄景仁四岁而孤,由母亲困难抚养终年夜,少负才名,家境清贫,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生平怀才不遇,穷苦潦倒。

风雪之中,墨客即将拜别母亲前往河梁出差,母亲白发苍苍看着他无语凝噎,欲言又止,末了只能倚靠在柴门上看着儿子迎着风雪渐行渐远的背影。

风天雪地,本该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而墨客却须要不远千里前往外地求职,母亲年迈苍老,自己一事无成,各类心绪之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母亲的愧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不得不离去的伤感。
但墨客的沉郁愤慨之情却在简白的措辞中做到极大的克制,并没有直白的控诉,而因此深奥深厚凝重的表述,表示墨客对母爱深入沉挚的情绪,读之使人荡气回肠。

自己苦一点是为了生活,但连累亲人耐劳却使人充满委曲与悲哀。

爱我们的亲人,是我们永久的软肋。

附近年终,与家人联系,亲人说得最多的便是:什么时候放假,早点回家。

殷勤叮嘱,殷切盼归,每一句叮嘱背后,都是对你的惦记。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回籍。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墨客。
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撤职回家,终“以寿终”。

在朱元璋部下为近臣,真的是当心翼翼,不知何日便人头落地。
如此胆怯高压之下,家人也十分担心,便屡次相劝让其早日回籍,阔别朝堂。

这首诗简括凝练,自然真切,不假雕饰,不输唐人遗风,在明代古诗中极难堪得。

而诗中“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回籍”,更有亲人的担忧与殷切关怀,情真意切,朴拙动人。

亲人不仅是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更在意你飞得累不累。

如今事情韶光越来越长,回家越来越难。

好多都是除夕当天才放假,虽然交通发达,但对付老家偏远的人来说还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但若是能在年节前赶回家,便是欢欢畅喜的好事。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书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岁末到家》又称为《岁暮到家》,全篇清淡至味,与孟郊的《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寒衣针线密,家书墨痕新”,母亲缝制的冬衣针脚周详,一针一线,都是母亲无法言说的爱子之心,家书墨痕犹新,解释来往通信密切,刚收到孩子要归家的书信,孩子便涌如今家里,怎么不令老母亲又惊又喜。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母亲欢畅地拉着孩子问长问短,又怜爱地看着他说清瘦了,一个“怜”字,将母亲久别相逢的惊喜和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的慈爱之心,跃然于纸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母亲如此情深意切,墨客鼻子一酸,觉得自己不能长久陪伴在母亲自边,愧为人子,不敢诉说旅程上的艰辛,只不厌其烦,逐一回答母亲的讯问。

这首诗大略单纯清新,平如口语,却字字真切,语浅情浓,发散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时至今日,读之也能引起深切共鸣。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老家之以是称之为“家”,是由于那里有等待你回家的人。

《忆父》

清·宋凌云

欲归未得怅空囊,儿女相思泪数行。

苦忆寝门双白鬓,朝朝扶杖倚闾望。

想要回家却囊中羞涩,不由得掉下悲哀的眼泪。
我也很惦记家里双鬓斑白的老父亲,想必异日日扶动手杖等着我回家呢。

“苦忆寝门双白鬓,朝朝扶杖倚闾望”,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独居家中的老父,一想到他,就想起他站在门口期盼我回家的目光,可我在外一事无成,穷苦潦倒,实在愧见老父。

但真正爱我们的父母,绝不是贪恋你获取功名利禄,更主要的是你在外安然康健。
纵使未曾大富大贵,不能衣锦回籍,也该为期盼你回家的父母,回家看看。

老家之以是称之为“家”,是由于那里有等待你回家的人。
不要让父母的等待,变成空望。

年华弹指老,不知何时,父母变成须要依赖我们的孩童样子容貌。

人生最难,莫过于中年。

上有老人,下有稚子,夹在中间的你我,倍感生活的压力。

《客夜思亲》

宋·宋无

老妻病女去淮西,慈母居吴鹤发衰。

我独天涯听夜雨,寒灯三处摄影思。

相伴已久的妻子生了病,但女儿却嫁去了淮西,母亲在老家居住,早已鬓发斑白。
而我却因公出差在外,独听夜雨,连绵不绝的雨声,是挥之不去的相思愁绪。

李清照有词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墨客的:“我独天涯听夜雨,寒灯三处摄影思”,比李清照的愁还多出一愁。

骨肉嫡亲分散而居,是人生最沉痛的生离去。

墨客自己独在天涯,妻子,女儿和母亲一个都没有照顾好,不由得生出几分愧疚。
但“寒灯三处摄影思”亦可阐明为三位跟墨客至关主要的女子也在不同的地方惦记着他。
亲人之间相互有爱,却不能长久相守,怎不令人遗憾惋惜?

孝顺之心,不因此金钱衡量的。

人到中年,加倍以为光阴易逝。

唯有多陪伴父母,才以为没有辜负光阴。

《墨萱图》

元·王冕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我们总是通过自己喜好的东西想起自己的父母,由于他们常常给的东西,是我们最喜好的。
可我们却很难记得父母最喜好的东西,只有在某一刻转头,看到某个物品,才让我们想起跟父母亲干系的影象。

“萱草”便是王冕对付母亲的影象,大概母亲门前种着一些,他在那里度过愉快的童年,而影象中盛开又颓败的萱草,是能让他想起关于母亲的点滴。

对母亲的留恋与母亲年轻时候的印象,都透过俏丽的萱草,在回顾中复苏。

而他此刻却惊异的创造岁月无情,如今的母亲已经不是盛开的萱草,而是盛华不在,在冬天衰败的萱草。
即便觉醒,却依旧不能即刻回去陪伴母亲,只以为心中如捣,忧伤不已。

唯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多陪伴父母,便是最大的孝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随着我们年事的增长,父母加倍显得薄弱,我们能瞥见他们双鬓斑白,瞥见他们眼角的细纹,瞥见他们的力不从心,瞥见他们的固执下的薄弱……

而这统统,都是光阴在暗示我们,父母年华渐老,青春不再,而我们也一步一步长成他们当初的样子容貌……

人生多活一天,相聚的日子少一天。

莫让父母成为等待我们的空巢老人,如果有韶光,尽可能地多陪陪父母,不要让劳碌成为借口,成为遗憾。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
如果大家以为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