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年,间隔龙场悟道还有两年。
王阳明刚刚从佛道中转出来,虽立志光复圣学,但尚未提出自己的学说。
就儒家而言,他更像一名笃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但是比一样平常人志向更高远,践行更彻底,从而走到了时期的前列和对立面。
这一年的12月,35岁的王阳明上疏天子,仗义执言,被刘瑾假传诏书,廷杖四十后打入大牢。在狱中度过新年的王阳明,作《狱中诗十四首》,现存8首。
第一首 不寐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
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
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滔滔面前事,逝者去相踵。
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
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
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1、阐明:岁云暮,云:语助词,“将”的意思。东汉大名鼎鼎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篇名为《凛凛岁云暮》,前面四句是: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关河,代指山河。唐 李白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关河,也比喻困难的旅途。
2、翻译:景象寒冷,年终将近,冰雪之下的国家,应是其余一番样子吧。
3、引申:狱中牢外,一个地狱,一个天国,景物迥异,便是墨客的心境乃至命运、生命,都完备不一样了。
第2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永夜。1、阐明:魍魉wǎng liǎng,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永夜,唐·贯休有《寒夜有怀同道》:“永夜殊不寐,怀君正寂寥。”
2、翻译:幽暗的室内鬼怪丛生,整夜未眠的人最知道夜晚的含义。
3、引申:幽室指什么?可以说是监狱,作者心烦意乱,彻夜未眠,难免神色恍惚,见到狱中幽灵,但暗指被刘瑾等“八虎”把持下的朝政,也未尝不可。魍魉也可暗指刘瑾等小人。
第3句: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1、阐明:统统景语皆情语。实写景物,暗含朝廷政治的阴郁,来势汹汹。为下一句做铺垫。
2、翻译:牢房外林风飒飒,仿佛彭湃的波涛一样平常。
3、引申:可惜短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描述的英雄,在大风中看到猛虎,一箭射去,第二天创造箭头深深射进石头当中。将军: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第4句: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1、阐明:《诗经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阳明借此表达自己的刚毅不移。戚:讵,jù难道;岂。戚,悲哀, 欣:喜悦。
2、翻译:我心武断不移,怎么能为一时悲喜所动?
3、引申:前面六句写环境险恶,这一句作结反转,表达纵然困难险阻,也无法撼动我的心志,完备是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候。
前面六句,诗意低沉,到这一句才振作起来。
第5句:滔滔面前事,逝者去相踵。1、阐明:滔滔,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
2、翻译:多事之秋,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仁人志士,相继被陷害致去世。
3、引申: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逐刘健、谢迁,激起士人共愤,戴铣与给事中艾洪、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或独自具名,或几人联名,上疏要求保留刘、谢二人。末了天子将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铣去世于杖下,蒋钦三次被杖,三天后去世在狱中。(来自百度)。
诗意到这句再次一沉。
第6句: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1、翻译:纵然走到峭壁尽头,也可以攀峭壁而下,纵然碰着江河大海,也可以拍浮而渡。
2、引申:承接上一句,政局再困难,还是有路可寻的,这里不得不想起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做比拟。
诗意再次振作起来。
第7句: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
1、阐明:胡为,很自然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2、翻译:哪里知道朝廷不这天月当空,而被乌云遮蔽。这怎么能不叫我乱心呢?
3、引申:想到自己的经历和政局的阴郁,作者不禁心烦意乱,以是彻夜难眠。
诗意终极低落下去,到下两句干脆一沉到底,不再上扬。
第8句: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1、阐明:这两句写归隐后的生活。逶迤,弯曲绵延貌。两汉有佚名《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特殊值得一说的是南宋墨客曾极有《游华子冈红泉碧涧》,第一句便是“去城才半驿,深谷自逶迤。”曾极通陆九渊心学,又与朱熹是好朋友,后来也被贬他乡。阳明这句诗,该当是直接借用了曾极的诗。
2、翻译:深谷蜿蜒弯曲,烟霞逐日缓缓升起。
第9句: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1、阐明:盍,hé,何不。垅,田埂。
2、翻译:挽救危难时局就靠贤达之士了,我只愿归隐乡间,种田度日。
3、引申:这一句表达了墨客极度失落望的心情,同时还有一种对运命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诗意一挫到底。木心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出路万里。”归隐生活,逍遥清闲,别有一番天地,何乐而不为呢?
此时的王阳明,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被捕在狱,死活未卜。在这首诗中,他并没有流露出高大的志向,在阐述不向阴郁势力低头的决心之余,更多的是表达现实的困难以及对归隐的神往。
厄且益坚,誓去世不从,终极走向归隐,这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王阳明亦莫能外。
本文为作者陈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