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位大作家取得了卓越的文学造诣,可是他却生平清贫。才子非常珍惜一些老旧的物品,还常常叮嘱自己的孩子们要懂得吃苦刻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下面分享的是蒲松龄收到家中寄来的旧衣服,题写了一首七律,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钞书成,适家送故袍至,作此寄诸儿》
清代:蒲松龄
满院风霜日影寒,朝来薄饮意阑珊。
衣烦爱惜身为用,书到集成梦始安。
生苦文章为障孽,老于桔柚识甘酸。
儿童应念贫中福,坐对蓬窗受亦难。
蒲松龄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科考落第,就一边设馆授徒,一边连续温习作业。可是上天彷佛不附和他在宦途发展,于是一次次地让他铩羽而归。不过墨客在文学上却取得了非凡的造诣,除了有很多传世的诗篇之外,他的名作《聊斋志异》可谓是不朽篇章。
蒲松龄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将这部巨著脱稿,并仔细地进行了校正和抄录。恰在此时,他的家中寄来了一件旧袍,墨客感慨万千,于是题写了这首诗,表达出内心的繁芜情绪,也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极大期望。
作者首先描写了寓所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心绪,“满院风霜日影寒,朝来薄饮意阑珊。”夕阳坠落,小院宁静,秋夜里风寒霜冷,墨客却形单影只。他不怕孤单和疲倦,险些耗尽了大半生的心血,终于写完了这部文学巨著。
完成了一件大事,当然该当庆祝一下。他自斟自饮,小酌几杯,却以为有些不胜酒力,心情也是七上八下。作品完成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地了,本该惬意和轻松。但是这么多年苦心孤诣地独自忍受煎熬,既愧对了自己,又对不住家人。以是他在感到愉快的同时,也以为有些不安。
颔联提到了家中送来的旧袍,“衣烦爱惜身为用,书到集成梦始安。”家人为何要寄来一件旧衣服,难道是贫乏至此,连一件新衣都没有条件置办?墨客否定了这个不雅观点,他只是由于对旧袍子有了感情,乃至将其视作老朋友,以是才会不怕麻烦地反复浆洗和熨烫。
自己的大作终于落成,他晚上睡觉也感到非常踏实,梦里也常常会笑醒。“梦始安”三字,表达出一份自我知足和造诣感。虽然这本书在当时并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却寄托了他的期望,也融入了无数心血,自当珍惜,也该引以自满。
墨客回顾这些年来的艰巨生活,可谓潦倒穷困,以是他又充满深情地说,“生苦文章为障孽,老于桔柚识甘酸。”墨客一辈子都热衷于文学创作,他辛辛劳苦地搜集素材,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并非为了名利,只是为了圆一个梦。
可是写作生涯切实其实便是一个障孽,他不仅没有韶光照顾和关心家人,深感愧对父母和妻儿,而且也熬坏了身体,变得老眼昏花,身体也日益变得干瘪。就像一位园丁非常熟习桔柚的酸甜,墨客也深知文学创作的甘苦和悲喜,只是有些话只能融会,无法言传。
末了,墨客不忘叮嘱孩子们几句,“儿童应念贫中福,坐对蓬窗受亦难。”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须要刻苦和勤奋,不可只顾享受安逸的日子。每天面对蓬窗,就要勉励自己勤奋刻苦,而不要无所事事,既延误了大好年华,又没有得到真才实学。
蒲松龄的这首七律措辞朴实,情绪深厚,句句发自肺腑。生活中充满了难以预见的事情,有时上帝狠心地关闭了一扇门,又会慈悲地打开一扇窗,只要自己不损失约念,总会于山穷水复之后,洞见柳暗花明。同时作者又告诫后世,不要忘却对孩子们进行了吃苦刻苦的教诲,只有吃尽世间苦,才能尝到苦后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