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庄严神圣,也饱含历史的情怀与沧桑;诗歌与远方的语境里,也有宪法的影与光。在诗歌的海洋里,我们网络了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制订前后的诗歌7首。在共和国第四个宪法日里,诵读那些当年赞颂宪法的诗歌,重温那段厚重的历史,也是对宪法的纪念和颂扬。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当代墨客,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公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
01
我们终于得到了它
——《中华公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了
臧克家
1954年6月
我强忍着欢畅的眼泪,
朗诵着这中国公民的“大宪章”,
它比黄金铸的字改名贵,
大家把它铭刻在心上。
多少年来,
公民就希望着它,
希望,不过是梦里的彩虹,
多少义士为它捐出自己的生命,
临去世遗恨还撑住眼睛。
共产党呵,毛泽东,
百年来的革命在您部下完成;
百川滔滔,东流归了大海,
公民的意志,公民的希望结了晶。
印在白纸上的这些宝贵的字,
它是中国公民鲜红的血滴,
争取它,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
本日,我们终于得到了它!
每一个字是一朵花,
它夸耀着新中国的强大和荣华;
强烈的幸福感使人发眩,
我的心呵,你要兜住它,兜住它……
一棵挺然独立的大树,
它的深荫庇护着亿万公民;
一条光明大道引向未来,
上面走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来源: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2卷,时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282页。
02
胜利的宣言
——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
臧克家
1954年6月
这是一篇胜利的宣言,
写它的时候精益求精,
这是伟大的集体创作,
它里面贯穿着公民的意志。
长期艰巨的革命斗争,
终于结成了这个硕果,
长期受压榨的中国公民,
唱出了第一支自己的颂歌。
我们活了这么多年,
本日,生活才向我们垂了青眼,
我们做人不自本日开始,
本日,我们才觉到人的肃静!
我们怎能够抑止住愉快?
大家腮边闪耀着光荣,
我们怎能够不觉得快乐?
幸福牢牢地贴在心窝。
举起眼睛仰望天空,
天空格外广阔明朗,
用脚踏一踏祖国的大地,
它给我们一个亲热的回响。
宪法是一支鲜亮的旗帜,
在新中国的上空高高升起,
六切切人站在它的下面,
向着一个伟大的空想迈开步子。
来源: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2卷,时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284页。
03
革命的斗争结了果
——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
臧克家
1954年
共产党倾导公民革命,
三十多年的斗争结了果,
宪法的条文像一条一条梁柱,
建立起俏丽幸福的生活。
作一个中国人,我威到骄傲,
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挺起了腰,
想想昨天,看看本日,
来日诰日的日子还比本日更好。
宪法是一壁光鲜的旗帜,
它号召我们向共产主义迈进:
它是一声响亮的号角,
鼓舞着全天下被压迫的公民。
来源: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2卷,时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当代墨客、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谈论宪法草案往后
何其芳
1954年8月
在齿轮旋转的工厂的车间,
在农场的燕麦草堆的阁下,
在飞机的翅膀下,在海燕飞行、
波涛拍打着船舷的兵舰上,
在辽远的边陲,在朝鲜的上甘岭,
大家在读着,听着和谈论……
宪法草案,用庄严的笔墨
记录了中国公民的胜利;
我们看到你,像孔雀听见
初夏的轻雷一样喜好。
为了噩梦似的沉重的苦难
已经随着黑夜消散,
清晨的阳光是这样通亮,
给我们带来了欢快和希望,
生活像无边的绿色的车地,
条条路引向社会主义,
我们把你高高地举起,
犹如旗帜,犹如火炬。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影象,
知道胜利的得到并不随意马虎。
赤色的火光在平原上升腾,
把沉沉入睡的黑夜惊醒,
那是灾害的恐怖的形象:
仇敌在烧我们的村落落!
多少和平的家庭一夜里
就完备变成了断墙和瓦砾!
或者在惨白的黎明之前,
鸟雀还在巢中安眠,
仇敌来捕杀抗日的村落干部,
多少村落留下了孤儿寡妇!
仇敌吞食了许多地皮,
但他在脏腑里却受到攻击。
残酷的战役,疲倦的夜行军,
机枪声夹杂着大炮的轰鸣,
常常从薄暮行军到天亮,
树枝上结满了白色的霜。
接着是希特勒向苏联进攻,
这多么使我们震撼!
望着望不透的夜晚的阴郁,
像望着人类的深厚的苦难,
我们在延安的窑洞的门外,
评论辩论战役的出息和未来:
“任何狂风雨都不能改变
历史的行程。我们完备
相信我们的舵手的英明:
中国有毛泽东,苏联有斯大林!
”
红军攻陷了纳粹的都城。
日本军阀也签订了屈膝降服佩服书。
人们刚发出欢笑的声音,
天空中又布满内战的阴云。
垂死的仇敌像发狂的赌徒,
选择了加速灭亡的道路。
呵,太多的战役的岁月!
太多的血!像火炼好了铁,
像狼奶养大了古代的英雄,
我们终于转入反攻。
我们的兵车在公路上奔驶,
灯光照射着平原的边际。
我们的排炮像密林,
射击被包围的仇敌的兵团和城市。
平津解放传到了屯子,
农人像水一样流到街心,
密集着听完屋顶广播,
过节日一样相互道贺。
然后是飞渡过天险的长江,
把胜利带到海南岛上。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影象,
长征过的记起了雪山草地,
义士的家属记起了去世者,
工人记起了过去的失落业,
农人记起了荒年的境遇,
记起了吃野菜团子,卖儿女……
谁未曾在梦里涌现过
已经由去的暗淡的生活?
谁未曾醒来舒一口长气,
把它和现实的生活比较,
昨天的酸辛只是叫我们
把本日的幸福抱得更紧?
我们拥抱本日这新娘,
用花枝来打扮她的新妆。
韶光像童话里不老的仙女,
永久这样年轻,俏丽。
我们对着本日欢笑,
它又像一道彩色的桥,
我们从它走向来日诰日,
走向人类的空想的乐园。
一个热炕,一碗锅边
贴熟的玉蜀黍饼子的喷鼻香甜,
一家大小的欢畅的团圆,
比起饥饿,寒冷和流落,
谁能说不该唱赞颂的歌;
但我们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地下的宝藏我们要发掘,
地上的宫殿我们要培植,
更多的钢,更多的食粮,
更多的学校,更强大的国防,
共产主义——我们的目的,
劳动——我们的万能的武器,
我们要全体把天下改变,
不留下一粒腌臜的斑点……
怎能像老鼠知足于它的窝
那样知足于个人的安乐,
知足于一个暖和的屋顶,
一个灰色的平庸的人生?
为了实现我们的心愿,
我们能作出些什么贡献?
让每一个人这样问自己,
让每一个人更加地努力,
加一些石头,加一些泥土,
铺平到达未来的道路,
让韶光的列车在上面飞驶,
几十年走无缺几个世纪!
一九五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写完
来源:何其芳著,蓝棣之主编:《何其芳全集》第6集,河北公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3页。
作者简介
许崇德(1929-2014),新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公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954年曾抽调至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资料组事情,1980年进入宪法修正委员会秘书处事情,亲历了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出身。根据朱松岭《许崇德传》记载,1981年彭真领导宪法修正委员会秘书处后,哀求秘书处全体职员必须进驻玉泉山,逢星期天方可回家一天。某个星期六晚上,人们都下山回家了,只有许崇德和王叔文两人没有走。忽然彭真从他住的楼里打来电话找人切磋点事儿,许崇德和王叔文随即前往。《玉泉山之夜》是这一历史细节的真实写照。
玉泉山之夜
许崇德
1982年5月18日
假日庭园寂,平楼寝室幽[1]。
逐行斟字句,对坐语喃啾[2]。
灯下词初定,纸间策已筹[3]。
宪章临十稿,尚欲益精求。
[1]在玉泉山起草宪法。某星期天晚上,人都回家了,唯我与叔文未走。忽彭真同道从隔壁楼里打电话来找,我俩便急忙去他住房.
[2]喃啾,低语貌。因时已夜深,彭真夫人张洁清同道在里屋歇息。为胆怯扰,故小声说话
[3]此夜紧张推敲宪法媒介底稿。彭真已思定20世纪四件历史大事应在媒介中记述。
来源:许崇德:《许崇德全集》第十一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3页。
(82宪法修正委员会秘书处合影,二排左起第四位为许崇德。)
作者简介:
铁木尔·达瓦买提,1979年至1985年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布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宪法颂
铁木尔·达瓦买提
1982年12月于北京
此刻叫我如何不高歌畅欢
由于制订了神圣幸福大典
为将来的国库从聪慧湖泊
淘得了无数稀世珍宝资源
宪法金光闪耀的每段每行
仿佛火炬此时在面前点亮
激动不已泪水润湿眼睫毛
欢快的心彭湃澎湃翻波浪
在正义光辉下出身的法典
让幸福乐园更显活气盎然
个中饱含着先驱们的宿愿
她把公民的勤恳聪慧表示
宪法存在自由呼吸也存在
人权不会遭到践踏和伤害
为在真正的生活乐园散心
她供应绝对保障大家开怀
曾几何时如此神圣的宪法
被四个害人精任意地践踏
坏人放荡地骑在年夜大好人头上
善良的人因暴行担惊受怕
那时候公民翘首千思万盼
渴望熊熊炎火出身新法典
本日哟宿愿终于化作现实
心中的话写入了国家大典
在法典各民族均受到尊重
一律平等法律地位都相同
丝毫也难分轩轾还有贵贱
对所有的人洞开博大心胸
只要这部神圣的宪法存在
公民的威望胜似高山大海
我的祖国更强大如日方升
早春永久不会离开她肚量胸襟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科学家,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宪法颂
高士其
1982年12月18日
你是公民的史诗
你追述过去苦难的岁月
你描述现在斗争的胜利
你展望未来幸福的生活
你是无产阶级的宣言书
你宣告最高的权力属于公民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责任和权利
你的每一条款都代表公民的欲望和意志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你的方向盘
指出我们提高的方向
你是祖国的骄傲
公民的希望和空想
党的领导是你的核心
你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你是经济培植的宏伟蓝图
你带来祖国长期的繁荣
你是文化培植的赤色画卷
闪耀着时期的光芒
你谱写共产主义的新乐章
欢迎21世纪的曙光
来源:高士其:《高士其全集3》,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页。
(转自:清湖宪法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