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

句读”便是传授教化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以是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稽核文言文的传统办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解读真题解题技巧一学就会

二、高考真题展示

(2018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笔墨断句。
(3分)

众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落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答案:众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落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本题作为今年高考断句难度top1,没有选项赞助,只能纯靠手工断句。
关键点在于理解每一截的主语。
譬如:得到太初的文章却不重视的人是谁,主语该当是“有疵病者”,以是在“有疵病者”前断开。

(2018全国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精确的一项是( )(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去世/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去世/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去世/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去世/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案:C 解析:关键点在于“下狱”的主语是鲁芝而不是曹爽,以是“芝坐爽下狱”一句不须断开,其次找到“口不讼直、志不苟免”的对称句式。

(2018天津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精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喷鼻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喷鼻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喷鼻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喷鼻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答案:A 解析:本题稽核句式的对应。
关键点在于找到“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喷鼻香之夕”两句对应句式,以及“宾友集”与“歌吹作”的对应句式。

三、解题指津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断句必先得关注语境)先易后难,探求标志。
读后检讨,畅通合理。

四、解题技巧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韶光等。

名词或代词一样平常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涌现的名词或代

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

(须要把稳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涌现时每每用全称,往后再涌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⑵疑问代词

问人 :“谁”“孰”

问事 :“奚”“胡“曷”“恶”“安”“焉”

“何”可问人也可问事

⑶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 “之”“其”“彼”

例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得意退却撤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作甚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得意。
”退却撤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作甚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2、找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构造居多,但主语

常常省略,关键是捉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央,找前后构造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3、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句读的主要标志。

①句首:夫、惟、盖、凡、斯、唯、窃、请等。

②韶光词常放在句首: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

③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因此”“继而”“纵使”“但是”

④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

⑤句

中:以、于、为、而、则等

例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4、明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言”“谓”“道”等动词为标志:,两人对话,一样平常在第一次问答涌现人名,往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碰着对话,根据高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利用的标点。

例4、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
”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5、辨句式 ,定句读。

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气句式,这些或可以作为停顿标志,或提醒我们要把稳句式高下文的衔接,不能随意切割。

1、“……者……也”是范例的判断句标志, 它可以作为停顿的标志;又如“不亦……乎”

2、“孰与……乎”“其……乎”“安……哉” “何……为”“无乃……乎”等是范例的

反问句句式;“为……所……”“受……于……” “见……

于……”等是被动句句式;

3、“何……之有”“惟……是……”是宾语前置的句的标志。

例5、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

肉妾不衣帛。

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6、品整句,定句逗。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洁,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供应了方便。

例6、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尚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落无人荫庇当自求诸身耳。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尚/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落/无人荫庇/当自求诸身耳

7、据顶真,定句逗。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

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例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去世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去世,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每每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8、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高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料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答案: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高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料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五、检讨方法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是否合逻辑。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例】《师说》末了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你认为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