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近期名校仿照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一(新疆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纵目亭

叶梦得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翩跹飞舞半空来。
晓风催。
巧萦回。
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
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
敛浮埃。
照琼瑰。
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
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催”“巧”二字分别授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绪。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个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羽化而去。

D.词的上片紧张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个中。

2.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绪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二(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

郑起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次。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匆匆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赔礼。
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
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流落他乡的身份及分外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不雅观天下的设想。

4.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
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剖析。

三(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 家 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
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
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
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
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日间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荡、喷鼻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批驳,而绽开的花瓣宛如彷佛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光鲜比拟,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困难,使人未老先衰。

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利用了叠词。
请分别简要剖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四(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谋清宵定,曹氏楼船日间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门第界,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
②陆龟蒙:晚唐墨客,生平都处于唐末藩镇盘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③龙媒:骏马。
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期间的孙权借此有利阵势盘据一方的史实,

B.颔联阐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日间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身、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盘据“门第界”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

8.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剖析这两首诗干系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

五(江西抚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夜来听雪晓来看

朱敦儒

夜来听雪晓来看。
惊失落却尘寰。
摇撼琼林玉树,心疑身是仙官。

乘风缥缈,凌空径去,不怕高寒。
却被孤鸿相劝,何如且在人间。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夜里听风吹雪,晨起看雪,“惊”字从侧面写出雪势之大之广。

B.白雪皑皑,树林一片银装素裹,置身个中,词人恍若自己已是神仙。

C.词人欲御风逐雪,离开尘世,却被孤鸿哀鸣声拉回到苦闷的现实中。

D.本词融叙事、写景、抒怀于一体,显得真切而自然,令民气驰憧憬。

10.同是咏雪之作,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所写雪景的特点及寄寓的情绪有何不同?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

李白

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
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履新宋城主簿时。
②青萍,古宝剑名。
③操割,即操刀割锦。
春秋时,郑人子皮想让没有履历的尹何管理自己的采邑,子产对子皮说:“小孩子还不会操刀,就让他去剁肉,他一定会先伤到自己,把贵重的锦缎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割,他一定会毁了锦缎。
”后以此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任务重大的事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青萍剑”比喻族弟的才能,表示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胜任新的职务。

B.七、八两句写贤士豪杰为李凝追送饯行,一贯送到栖霞山,这为后面四句做好铺垫。

C.九、十两句写一群人在散发芬芳喷鼻香气的花园中斗酒,将原来就欢快的心情推向高潮。

D.末了两句写墨客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开怀畅饮,醉得无法上马拜别,可见其为人豪迈。

12.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二者所问内容和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七(云南昆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喷鼻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
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
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致之美,“花影”句描述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但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喷鼻香味与质地,用词精细。

D.尾遐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4.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喷鼻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悲惨栀子落,山璺①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②,披书案将朽。

【注】①璺:音wèn,器物上的裂纹。
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痕。
②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贫乏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色,色调明丽。

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喷鼻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

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革莫测。

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墨客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

16.“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2024近期名校仿照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答案

一(新疆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纵目亭

叶梦得

翩跹飞舞半空来。
晓风催。
巧萦回。
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
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
敛浮埃。
照琼瑰。
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
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催”“巧”二字分别授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绪。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个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羽化而去。

D.词的上片紧张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个中。

2.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绪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答案】1.C 2.①本词中“一时”意思是同一韶光,一下子。
作者要求大自然让他留一着妙手,不要统统下完,只在一韶光盛开,这么快就过去。
从侧面描写了词人对雪花的喜好。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意思是这一时期。
作者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致,遐想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回顾之情,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解析】1.C.“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羽化而去”缺点,“试携手,上高台”是说词人携着朋侪的手,一起登上高高的仙台,共同欣赏这面前的雪景。
并非“想象羽化而去”。

2.本题稽核学生比较赏析诗词措辞和情绪的能力。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题干关键词是“含义与情绪表达上有何不同”,须要在理解诗词内容、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的根本上,结合详细诗句理解词语含义,剖析诗句情绪。

本词中,“一时”,同一韶光,一下子,“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意思是:说给大自然造物主听,让他留一着妙手,不要统统下完,只在同一韶光盛开。
大雪收敛浮尘,照见美玉,回旋曼舞,俏丽之极。
词人舍不得这洁白的雪,这么快就过去。
他渴望和朋侪再欣赏一下这俏丽的雪景,从侧面描写了词人对雪花的喜好。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这个时期,一韶光。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意思是: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韶光呈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词人看到浩瀚长江、石壁直耸云天、惊涛拍击着江岸,遐想到人杰地灵,锦绣山河,一定产生、哺育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期: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这些英雄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年华空逝,壮志难酬,因此,该词既表达了词人对三国豪杰的回顾神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

二(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

郑起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次。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匆匆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赔礼。
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
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流落他乡的身份及分外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不雅观天下的设想。

4.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
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剖析。

【答案】3.D 4.①《六国论》中苏洵提醒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被敌国积久的威势胁迫。
②郑起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良将,做到军纪严明。
③郑起还提醒统治者只需打造雄壮的江山,不必纠结曾有过若何不堪的历史。

【解析】3.本题稽核学生剖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此句并非展现作者的豪情与对今后登楼的设想,而是面对大好河山即将沦陷,作者对今后将无缘登楼的悲慨。

故选D。

4.本题稽核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绪的能力。

苏洵的《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鞭笞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诗“诸营种柳今何在”用典,典出《晋书·陶侃传》,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醒统治者要任用良将,做到军纪严明。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强调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提醒统治者只需打造雄壮的江山,不必纠结曾有过若何不堪的历史。

三(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 家 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
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
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
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
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日间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荡、喷鼻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批驳,而绽开的花瓣宛如彷佛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光鲜比拟,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困难,使人未老先衰。

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利用了叠词。
请分别简要剖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答案】5.D 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利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纭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
②“寻寻觅觅”利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落,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抚慰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闷苦闷。

【解析】5.D.“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困难,使人未老先衰”缺点。
根据该词高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各类不自由令人未老先衰。

6.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措辞的能力。

①“车马九门来扰扰”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纭扰扰。
个中“扰扰”,纷乱貌,利用叠词,更突出了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纭扰扰,而这些人之以是都到京城来,无非为名或为利,“扰扰”实际是写出这里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扰扰”也有烦躁意,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

②“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落,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利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落,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抚慰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闷苦闷。

四(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谋清宵定,曹氏楼船日间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门第界,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
②陆龟蒙:晚唐墨客,生平都处于唐末藩镇盘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③龙媒:骏马。
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期间的孙权借此有利阵势盘据一方的史实,

B.颔联阐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日间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身、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盘据“门第界”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

8.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剖析这两首诗干系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

【答案】7.D 8.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并衬托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
李诗的意图有三:一是写山川之险以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惊叹;二是警觉当朝统治者戒备有野心的军阀盘据作乱之意;三是提醒朋侪早日回籍。

【解析】7.D.没有“讽喻”和“忧思”,应是期盼唐王朝再次涌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势。

8.本题稽核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陆诗写“水绕苍山固护来”,也写出算山的险固,表明此地有主要的计策地位,有军事意义,“当时盘踞实雄才”引出历史上曾经盘踞此地的孙吴政权;颔联“周郎计谋清宵定,曹氏楼船日间灰”,阐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
可见描写险固山川,意在引出并衬托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

李白“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到蜀中要塞剑阁,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阵势险要,易守难攻。
但还写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既强调了蜀地的险要,又意在提醒统治者加强统治,戒备有野心的军阀盘据作乱。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写山川之险,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惊叹,提醒朋侪早日回籍。

五(江西抚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夜来听雪晓来看

朱敦儒

夜来听雪晓来看。
惊失落却尘寰。
摇撼琼林玉树,心疑身是仙官。

乘风缥缈,凌空径去,不怕高寒。
却被孤鸿相劝,何如且在人间。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夜里听风吹雪,晨起看雪,“惊”字从侧面写出雪势之大之广。

B.白雪皑皑,树林一片银装素裹,置身个中,词人恍若自己已是神仙。

C.词人欲御风逐雪,离开尘世,却被孤鸿哀鸣声拉回到苦闷的现实中。

D.本词融叙事、写景、抒怀于一体,显得真切而自然,令民气驰憧憬。

10.同是咏雪之作,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所写雪景的特点及寄寓的情绪有何不同?

【答案】9.C 10.①本词侧重表现雪的洁白如玉、明哲保身,冰雪天下寄托了词人对纯洁美好的空想天下的神往和追求。

②《沁园春·雪》侧重描述的北方雪景广袤无垠(或“开阔辽远”),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和热爱,同时也表达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展望。

【解析】9.C.“……苦闷的现实中”缺点。
词人借孤雁奉劝自己不如留在人间间,可见在词人看来人间还是值得留恋的,现实也并非“苦闷”的。

10.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绪的能力。

本词侧重表现雪的洁白如玉、明哲保身。
本词开头写夜里睡觉听风吹雪,早上起来一看雪满山,错愕失落措仿佛不在人间间。
从晚上一贯下到早上,可见雪势之大,之急,之广。
一个“惊”字,也从侧面印证了雪势之猛,令人惊异,大地银装素裹,让人觉得仿佛不在人间。
接着写用力摇动披雪的树林,心中迷惑自身已是仙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覆盖大地,白茫茫的天下,纯洁无瑕,恍若自己已是神仙。
乘风而上,缥缈天涯,凌空而起,径自拜别,不畏惧高处寒冷。
雪中的天下,如此纯洁,明哲保身,多么想去这样一个六根清净的天下里。
表达了词人对纯洁美好的空想天下的神往和追求。

《沁园春·雪》侧重描述的北方雪景广袤无垠(或“开阔辽远”),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涯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高下,顿时失落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彷佛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彷佛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照映,分外美好。
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和热爱,同时也表达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展望。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

李白

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
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履新宋城主簿时。
②青萍,古宝剑名。
③操割,即操刀割锦。
春秋时,郑人子皮想让没有履历的尹何管理自己的采邑,子产对子皮说:“小孩子还不会操刀,就让他去剁肉,他一定会先伤到自己,把贵重的锦缎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割,他一定会毁了锦缎。
”后以此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任务重大的事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青萍剑”比喻族弟的才能,表示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胜任新的职务。

B.七、八两句写贤士豪杰为李凝追送饯行,一贯送到栖霞山,这为后面四句做好铺垫。

C.九、十两句写一群人在散发芬芳喷鼻香气的花园中斗酒,将原来就欢快的心情推向高潮。

D.末了两句写墨客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开怀畅饮,醉得无法上马拜别,可见其为人豪迈。

12.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二者所问内容和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答案】11.C 12.①内容:本诗问的是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与诸君离去何时再见。
②情绪:本诗表达了李白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表示出对亲情的重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墨客用自己打算阔别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来回答问题,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见的结果,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洒脱不羁的情怀。

【解析】11.C.“将原来就欢快的心情推向高潮”缺点。
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墨客是有离去时的惆怅表情的。

12.本题稽核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绪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诗“此去何时还”是问李凝,墨客送李凝履新宋城主簿,“何时还”是墨客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别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是问自己这次与诸君离去何时再见。

从情绪上看,本诗,李白送李凝履新宋城主簿,此时的李凝还未远行,李白就发出“何时还”的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表示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态度。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墨客自问自答,以自己打算阔别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的回答,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见的结果,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洒脱不羁、不愿与世浮沉的傲岸性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七(云南昆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喷鼻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
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
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致之美,“花影”句描述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但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喷鼻香味与质地,用词精细。

D.尾遐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4.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剖析。

【答案】13.B 14.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墨客的揣测,意在解释茶叶品质优秀。

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墨客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蕴藉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解析】13.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缺点,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紧张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
“春山客共寻”是为了寻路登山采摘新茶,以是墨客才会用“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写茶树的新芽。

14.本题稽核学生鉴赏墨客创作意图的能力。

“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余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
“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得到皇上的重赏。
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
墨客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负责、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得到天子隆恩,暗含了墨客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
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懦弱与阴郁,这天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
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天子,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墨客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宁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墨客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抗金的欲望再一次落空,墨客只能消磨光阴,真是无聊而可悲。

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喷鼻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悲惨栀子落,山璺①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②,披书案将朽。

【注】①璺:音wèn,器物上的裂纹。
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痕。
②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贫乏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色,色调明丽。

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喷鼻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

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革莫测。

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墨客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

16.“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15.A 16.相同点:

①两者都具有诡异怪特的风格。
两首诗都以奇幻而变革多姿的意象,渲染了迷濛凄清的氛围,表达了墨客独特的觉得和感情,表现出光鲜的创作风格。

②两者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佳句。
前者“悲惨”和“泣”既是写景,也是墨客心境的反响;后者既是写箜篌的乐音,也是写李凭弹奏箜篌带给墨客繁芜多变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

不同点:

①前者是实写墨客山中所见之景;后者利用遐想与想象,虚写箜篌的乐音之美妙多变,传染力强。

②前者调动视觉和听觉等,以动(声)衬静;后者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出发,展现箜篌的独特音效。

【解析】15.A.“色调明丽”理解不准确。
秋水澄明带给人的是凄清之感,秋草枯瘦带给人的是萧索之感,这两句色调冷寂,而非明丽。

16.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现手腕的能力。

相同点:

①两者都具有诡异怪特的风格。
“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了。
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抽咽。
写到这里,前面繁星闪烁,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溘然子虚乌有,取而代之的是面前幽冷凄清的场景。
场景的急剧变革,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抵牾心情的弯曲反响。
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描摹乐声,“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喧华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喷鼻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畅。
乐声多变,意境也是忽而清新忽而悲哀迷蒙。
总之,两首诗都以奇幻而变革多姿的意象,渲染了迷濛凄清的氛围,表达了墨客独特的觉得和感情,表现出光鲜的创作风格。

②两者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佳句。
“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中的“悲惨”既是写栀子花飘落的氛围,也是墨客内心的感想熏染;而“泣”既是描摹泉水的声音,也是墨客内心情绪的映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乐声时而清脆时而重浊,情绪也是忽喜忽悲,既是写箜篌的乐音,也是写李凭弹奏箜篌带给墨客繁芜多变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

不同点:

①《感讽五首(其五)》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也包括“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是实写墨客山中所见之景;《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是写音乐,利用遐想,以想象的画面虚写箜篌的乐音之美妙多变,传染力强。

②“悲惨栀子落,山璺泣清漏”前句是视觉描写,后句是听觉描写,调动视觉和听觉等,以动(声)衬静,表现幽冷凄清的场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喷鼻香兰笑”前句是听觉,后句是视觉,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出发,展现箜篌的独特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