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怀古诗,常日都会借古喻今,借古人业绩,来表达墨客当下的感情或者不雅观点。

可是很奇怪,温庭筠这首《苏武庙》,险些全篇都在怀古,只有一句写实景,并没有提到唐朝的人或事,却由于对仗机动,备受后来学者的推崇。

那么,这首诗真的没有借古喻今吗?

不,这首诗实在讽刺了很多人!

温庭筠一首怀古诗只有一句实写却讽刺了晚唐很多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大略理解一下苏武的业绩。

陕西武功县苏武墓

1、苏武的业绩。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却被匈奴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但是他刚毅不屈,后来,他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返回长安,前后长达十九年。

公元前74年,汉宣帝登基后,封苏武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并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元勋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那么,晚唐期间的温庭筠途经苏武庙,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他到底想通过这首诗讽刺哪些人呢?

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要捋清整首诗的脉络。

本日的贝加尔湖

2、苏武见到汉使,悲喜交加。

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魂销,这里指悲喜交加。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苏武见到汉朝的使者,悲喜交加;本日的古祠和高树,都很茫然。

这两句非常奇怪!

一样平常的怀古诗,都是先写面远景,再引出对古人业绩的思考,这样结尾才更随意马虎收回来,整首诗才会十全十美。

可是这首诗前辈入了一个历史场景,再溘然跳出来写面前的实景。

这样写有两个目的:(1)强调苏武当时悲喜交加的心情;(2)让面前实景与历史场景发生关联。

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答案便是“茫然”两个字,苏武见到汉使悲喜交加,可是古祠和高树却感到很茫然:你苏武为何又喜又悲?

可见,“古祠高树两茫然”这一句虽然是实写,但也同时利用了拟人化的手腕,有两个浸染。

(1)可以顺利地引出下文。

既然古祠和高树不理解苏武为何悲喜交加,那我温庭筠来见告你们。

首联是总起句,后面六句都是在回答苏武为何会悲喜交加。

(2)还有更关键的浸染,到文末我们再来剖析。

苏武为何又喜又悲呢?我们先看“喜”的缘故原由。

草原上的羊群

3、苏武感到“喜”的缘故原由。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这两句是回顾苏武牧羊时的情景,写得非常奥妙,形成了流水对。

傍晚时分,当胡地的玉轮升起,塞上草原逐渐被烟雾笼罩,苏武看到云边的大雁已经飞尽,这才赶着羊群往回走。

把稳,这里有先后顺序:苏武先看到大雁飞尽,再赶着羊群回家。

换句话说,如果大雁没有飞尽,那么苏武还不会赶着羊群回家。

可以推测,苏武白天牧羊时,一贯在看着天上的大雁。

他为什么要看大雁?

这里暗含了雁足传书的典故,由于大雁可以把他想要回长安的信息,通报给汉使。

由此可见,墨客通过对苏武牧羊的场景进行细节描写,生动地反响出苏武渴望回到长安的心情。

正是由于苏武非常渴望回到长安,以是他见到汉朝青鸟使往后,才感到欣喜若狂,这是他“喜”的缘故原由。

那么他为何而“悲”呢?

由喜转悲,迁移转变太大,墨客奥妙采取了过渡句。

汉长安城遗址

4、由喜转悲的过渡。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甲帐,代指汉武帝;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扮服装;丁年,壮年。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回到长安时,楼台依旧,但汉武帝已经不在;奉命出使时,正是洒脱壮年。

这两句采取比拟手腕,分别描写苏武回到长安后和出使前的两个场景,光鲜地突出了苏武在胡地生活的韶光之久。

这恰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浸染。

首先,承接颔联,苏武在胡地生活了这么久,却日日思念回到长安,可见他对长安的思念之深,因此见到汉朝青鸟使时,他才会更加欣喜。

其次,引出尾联,正是由于韶光太久,等到苏武回到长安时,已经见不到汉武帝了,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他的悲哀。

渭河

5、苏武感到“悲”的缘故原由。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代指汉武帝;逝川,比喻逝去的韶光。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看不见苏武封侯挂印的情景,苏武只能空对着秋水痛哭,哀叹光阴飞逝。

这两句看起来大略,却很随意马虎让人误解。

苏武为何而悲?是由于韶光飞逝么?

不!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汉武帝此时还活着,苏武还会面对秋波痛哭么?

肯定不会,他可能会哭,但一定是喜极而泣,不会感到悲哀。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苏武感到悲哀的直接缘故原由是:汉武帝已经逝世。

问题又来了:虽然汉武帝已经逝世,可是大汉王朝还在啊,而且汉宣帝也是有名的贤君,苏武为何要如此悲哀呢?

答案很大略:由于他是汉武帝的使者,去匈奴出差,是汉武帝安排的差事,他现在回来了,自然要向汉武帝申报请示,现在汉武帝不在了,自己的差事就不能算完成,因此苏武才感到很悲哀。

到此为止,这首诗彷佛已经读得差不多了。

但肯定有人会反问:这首诗通篇都在写苏武,哪里有讽刺?

汉长安城遗址

6、墨客到底在讽刺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整理一下这首诗的脉络。

这首诗采取的“总分”构造。

首联提出问题:苏武见到汉使时,为何悲喜交加?

颔联写苏武感到“喜”的缘故原由。

颈联是由喜转悲的过渡。

尾联写苏武感到“悲”的缘故原由。

由此可以看到,这首诗的关键在首联,有两个问题须要回答。

(1)苏武见到汉使,为何会悲喜交加?

喜的缘故原由是,自己日思夜想十九年,终于可以重回长安了;悲的缘故原由是,汉武帝已经不在,该如何才能交差啊?

这种悲喜交加的心情,充分表示出苏武武断的忠君之心。

(2)那么古祠和高树,为何会对苏武的忠君之心感到茫然?

古祠和高树,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存在的韶光久远,比较人来说,更靠近苏武所生活的年代。

如果古祠和高树都对苏武的忠君之心感到茫然,那么晚唐期间的人们是不是会更加茫然?

换句话说,墨客想要表达的不雅观点是:晚唐期间的人们,已经忘却了苏武的忠君之心。

这便是这首诗隐含的讽刺意味。

详细讽刺哪些人?

所有“眼中无君王”的人,既包括把持朝政的宦官,也包括盘据一方的节度使。

您看,这首诗是不是写得非常蕴藉?

如果您有不同的不雅观点,欢迎留言谈论。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