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么是古体诗

3:什么是近体诗

4: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律诗?

5:什么是平仄

早年精心整理的资料带你轻松熟习古诗词。

6:什么是押韵

7:绝句的固定格律

8:记格律的方法

9:律诗的对仗哀求

10:格律诗拗救方法

1:忌出韵、出律

2:忌孤平

3:忌三平尾、三仄尾

4:忌失落对(对仗)

【根本知识】

一:【诗的分类】——诗分三类:古体诗,近体诗,当代诗

二:【什么是古体诗】——很多人会说古体诗不便是古时候的诗吗?这样的回答不完备精确。
下面咱们就来谈谈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古代早期的诗歌文体。
是格律诗涌现以前,也便是唐朝以前的诗歌。
它与近体诗的差异便是不受格律,不受字数的限定。
但是它有一点是和格律诗是相同的,那便是“押韵”。
(无韵不成诗)古体诗的种类有很多,有七言古诗,乐府,,,而乐府又分古乐府(汉)和新乐府(唐)。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是不是所有古体都不用讲究格律呢?当然不是,要知道还有一种绝句叫古绝(这个古绝的说法有些人还不太认可),唐人还有一类作品叫“入律古风”……这些严格来看都不能算是格律诗(近体诗)的范畴。

三:【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唐朝期间的产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韶光。
保质期还可以,至今没过期。
仍旧有很多人喜好吃它。

好了,咱说正经的。
近体诗为什么又叫格律诗呢?顾名思义,便是哀求格律的。
什么是格律?看下面的讲解。
近体诗可没古体诗那么宽容。
它不但哀求严格押韵,还必须遵守格律,更主要的是它在字数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
格律诗多为五言或七言,四言与六言以前也有,不过少有人作,以是本日也就不计它。
只以五言与七言为主来讲解。

格律诗分三大类——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八句(亦有六句小律,不过少有作者)。
排律至少十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句。
不能是十一句,十三句。


(律诗除前两句和末了两句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排律也是如此,不管你排多长,中间必须要对仗,而且中途不得换韵,必须一韵到底。

四:【什么是绝句、律诗】——绝句和律诗一样,都属于格律诗,有严格的韵律哀求,且只能是五言或七言。
如何差异它们呢?看句数。
绝句只能是四句,律诗只能是八句。
多于八句的算排律。
,但是整首诗的句数必须是偶数。
绝句和律诗除了在句数上的不同外还有一点须要着重把稳:【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哀求对仗。
排律也是如此,不管你排多长,除了首两句和尾两句外,中间的一律对仗】。
至于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绝句和律诗一样,偶数句必须押韵,也便是二四六八,,,这些句子。
奇数句除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外(视格律而定,第一句只假如平声扫尾的必须押韵)别的奇数句三五七,,,一律禁止押韵。

五:【什么是平仄】——这个问题是很多新手最迷惑也最怕搞不懂的问题。
实在这很大略。
为了方便我的讲解,也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
这里的讲解皆以我们本日的普通话发音为准。
现在我们来说说什么是

“平”——平,便是平声字,也便是我们汉语拼音中的音调为一二声的所有字,比如“天,言,歌,行,休,珠,高,成,,,”

晓得平声了,那么什么是仄声也就不用说了,便是三四声的所有字,比如“晚、帝、震、废、早,,,”下面举一个例子看看:

天若有情天亦老

平仄仄平平仄仄

人间正道是沧桑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按上面的讲解再对照当代汉语拼音字典看一下这两句所标出的格律有没有错?

六:【什么是押韵】——这个问题提及来比较繁芜,大略的概括一下便是韵母相同,平仄相同的字可以押韵。
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韵“烟,川,天”这三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韵母“an”,且都是平声字,以是算押韵。
那么是不是韵母不同,平仄相同就不押呢?当然不是,关于押韵的详细说法没人能说的清。
这里只能做一个大略的概括,详细的还是建议大家搞一本韵书或从网高下载。
这里推举几本学习诗词用的韵表

1:《平水韵》古韵,作诗用。

2:《词林正韵》古韵,填词用

3:《中华新韵》以当今普通话发音为准的一本韵书,写诗填词通用。

七:【绝句的固定格律】——绝句分两类,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两类格律又分别有四种格律。
即:

【平起首句押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起首句押韵】

【仄起首句不押韵】

怎么判断是仄起还是平起?只要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就行了。
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字,等你学完了自然会知晓。
首句第二字如果是平声字,那么这首诗便是平起的。
好了,下面咱们来看看什么是

【平起首句押韵】这句话什么意思?很大略!
平起我们已经知道了是怎么看的了。
便是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字。
那么后面四个字呢?更随意马虎理解。
前面我们说了,第一句是可押可不押的,首句押韵便是要第一句也押韵。
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一句“”——这句第二字“时”用当代汉语拼音去看的话是第二声,属于平声,而“关”是第一声,也属于平声。
且与下面的偶数句押韵,以是这便是平起首句押韵。

那么现在来看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平起首句押韵的整首诗的格律

【五言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平起首句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节就讲这一种格律,其余几种格律等学完了大家可以自己推理。

八:【记格律的方法】——这一节是我们的重点课程也是难度较大,讲解内容较长的一节之一。
学不好这一节,上一节所说的其他几种格律你也就没法推理出来了。
希望大家能够负责对待这一节。

记格律的方法实在并不难,只要记住几个重点即可

1:单句逢双必反

2:高下句一对一粘

3:偶数句必须平声扫尾

4:粘头不粘尾

5:避免三平尾、三仄尾

6:避免孤平

【单句逢双必反】:

是指每句的偶数字位置的平仄必须和后面或前面一个偶数字位置的平仄相反。
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句第二个字是平,第四字是仄,第六字又是平,便是这样逢双就反。

【什么是一对一粘】:这里的对不是指对仗,而是指平仄相反。
我们把平比作水,把仄比作火。
对便是去世敌人,水火不相容,粘便是混在一起,水和水是一家的,火和火是一道的。
这样来看一对一粘就大略点了。
“一对一粘”这个说法不像刚才前面那个说法。
刚才那个说法是针对单句的,这个说法是针对高下句的。
那么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粘呢?这个很大略,便是轮流玩,对一次粘一次,就像打一巴掌給一甜栆,再打再给。


打完了为止)。
下面以七绝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律来讲解这个水与火的处理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

刚才说的对便是高下句平仄相反,现在来看看这首格律的一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高下句格律是不是相反?别跟我说第五字和第七字没反。
上面说的逢双必反,对付奇数字是可以放松的,这便是很多人常说的135不论,246分明。
但是条件必须不得触犯格律诗的忌讳。
扯远了。


现在咱来看看第二句和第三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是不是基本一样?除了尾字和第五字。
这也便是下面那个说法粘头不粘尾。
尾字相反是不用说的,由于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而且只能是偶数句押韵(第一句除外)。
这样一来,第三句的尾字和第二句的尾字相反也就没什么疑问了吧。

下面看三四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二句对,二三句粘。
那粘完了呢?当然是连续对。
以是你们看三四句的格律是不是又成相反的了?这便是一对一粘,打一巴掌給一甜栆!
%

【偶数句必须平声扫尾】这个就不多说了,前面都说了多少次了。

【粘头不粘尾】这里什么是头,什么是尾?头和尾都是指的奇数位置的字。
句中的一三字为头,五七字为尾。

【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什么是三平尾和三仄尾,顾名思义,便是连着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扫尾。
就像仄仄仄或平平平这样在句中连续三个平仄一样的字作尾三字的。

【避免孤平】

什么是“孤平?”这个定义一贯都在辩论中,说法不一。
但是紧张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王力的一句“仄平脚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为孤平”。
另一个则是启功师长西席的两仄夹一平为孤平。
这两种说法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
到底以哪个为准呢?这里我个人认为二者都对,也都不对,便是说这两个不雅观点都不完备对。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不雅观点,恐怕很多人未必会服气。
这里我先说说我对孤平的理解。

上面说了两位师长西席的论点都算对,那么到底怎么个对法呢,我个人的理解是:

【五言孤平】:“两仄夹一平”为孤平

【七言孤平】:①“除首尾二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②句子的后五字涌现两仄夹一平的征象。
七言诗涌现此两种征象之一的为孤平。

这里须要解释一下五言有两种格律不能算孤平,虽然也是符合两仄夹一平的学说。

仄仄仄平仄(拗句)

平平仄平仄(分外格律)

上面那个是小拗句,可救可不救,一样平常情形下要救的,也可不救,这里涉及的拗救问题不才面会讲到,暂时在此说一下,希望大家能记住。

既然五言有分外格律,那么七言是不是也有呢?当然有,七言的分外格律便是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里有必要把稳一点,便是五言的分外格律第一字和七言的分外格律第三字都必须是平声字,至于偶数位上的那个平声字,不用说也知道是不能变的。

九:【律诗的对仗哀求】

什么是对仗?对仗即是对偶。
哀求高下句字数一样。
对仗的利用有宽有严,因而涌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


普通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实在,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
对仗紧张是工对和宽对,工比拟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构造身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当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身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当代汉语中的谓语身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都算是宽对。
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样平常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酡颜”对“心跳”。
“脸”与“心”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便是个宽对,以是这样的对子便是半工对。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紧张得从意义和构造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好钻对仗的词性,创造一个词性不对,立时喊失落对,这是很可笑的。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去世”是什么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样平常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
在律诗中,特殊是在五律中,有时会涌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形,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

对仗有工对、借对、流水对之分。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
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式。

借对,便是借音、借义相对。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遐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
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平凡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席”,“平凡”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平凡”包括着数字观点,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
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形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构造上仍旧要相对。

律诗一样平常只哀求颌联、颈联对仗,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绝句本来不哀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诗最工,以是我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
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
对仗三言两句的在这里很难全部说清楚,只能这么大略的说一下。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干系资料细细理解。

十:【格律诗拗救之法】

什么是拗救?很多人都会格律是去世的。
我看说这话的人脑筋才是去世的。
实在格律并不是去世的,也有变通的,这便是拗句。
什么是拗句?便是不按正常格律出牌,说白了便是出律的句子。
既然出律了那就得补救啊,就像人犯了错得找办法填补。
怎么救呢?拗救不是随便玩的,不是你想怎么出律就怎么出律的。
拗救只有三种(本句自救,小拗救,大拗救),其利用句子也只能是在两句格律中利用。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面来逐一讲解

【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孤平。
刚才前面说的拗救只能用在两句格律上。
咱们先看五言诗的本句自救。
平平仄仄平,之前也说过五言13字可以不论,七言135字可以不论。
这里如果把格律变成了:“仄平仄仄平”怎么办?很显然犯了孤平。
那么就得在这句的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去避开孤平。
这样一来格律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五言诗本句拗了必须补救。

七言的本句自救前面两字不论,重点在三四五字。
便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么第五字就必须是平声,不然算孤平。
至于前面的,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句第一个字如果用了仄声,第三字是不是要补救一个平声?这个随你便,你爱救不救,没人说什么。

【小拗救】

五言小拗可救可不救,七言小拗必须要救。

什么是小拗?便是出句“仄仄平平仄”这句第三字不是平声字,而是用了仄声字。
该怎么救?就不才面一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就好了。
那样格律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五言小拗可以不救。

现在看七言的,七言便是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句第五字没用平声字,而是用了仄声字,则不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
七言小拗必须要救。
别问我为什么,你不救的话有人找你茬别说是我教的。
我不卖力背黑锅。

【大拗救】

大拗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必须要救。
那么什么是大拗救?实在和小拗差不多,只不过小拗救是下句的第五字救上句的第五字,而大拗救则是下句的第五字救上面的第六字。
大拗,顾名思义,便是问题很大的拗句。
都说135不论,246分明。
大拗便是不分6了。
便是把“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句格律的第六字也给搞成了仄,这问题是不是大了?没事,只要你不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就行了。
这样一来就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同理,五言诗则是上句第四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也便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本句拗救和大拗救、小拗救稠浊用的格律】

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拗救法可以两个一起用,也可以三个一起用。
不明确规定。
这里我再提一下上面说过的两个分外格律。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好了,拗救就讲到这里了

【重申格律诗的几大忌讳】

1:忌出韵、出律

2:忌孤平

3:忌三平尾、三仄尾

4:忌失落对(对仗)

根据以上讲解,大家可以自己推理格律诗的其余几种格律并根据上面所说的格律诗忌讳去找出每句的可平可仄字。
比如【中仄平平中仄平】这句既没有犯孤平,也没有三平尾。
(“中”的意思便是这个字可平可仄,不固定)熟习了固定格律后大家可以考试测验着自己找找每句哪个字是可平可仄的。
可以自己按这种方法给格律定“中”。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湛,根本的问题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有不懂或是想理解更多的,欢迎不才方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