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丘有个同学,今年高考没有考到空想的学校,决定复读一年。他的家长希望我推举几本书,一是提升人文教化,二是理解写作方法,当然还有在教材之外放松头脑,以及时间宝贵,不能就某个门类进行穷究的意思。
兹事体大,我很负责地思考了许久,决定推举以下4.5本书。
1、钱钟书:《围城》
2、朱自清:《经典常谈》
3、(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4、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
4.5、李韧:《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
1、《围城》,24万字,公民文学出版社
《围城》排在第一,带有戏谑的意思。由于孩子刚刚结束高考,须要轻松一下,《围城》该当是名著中最妙趣横生的读物。
此外,《围城》里对知识分子的揶揄,可以消解中学生对付名师名校、高头讲章的盲目敬畏。
事实上,《围城》也是我进大学时老师推举过的书,当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读《围城》就不会那么想谈恋爱了。高中毕业的孩子,重逢爱情的可能性是有的,很多言情小说一味浮夸爱情的美好,这当然能唤起代入感带来销量或流量,但那都是带了高倍滤镜的美图秀秀或者卖家秀,《围城》也有初恋的美好,但更像家族里一个聪慧诙谐的小叔或小舅用过来人的口吻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有了这杯酒垫底,大抵能破很多属于少年的执着。
当然,睿智如钱钟书,也不一定能预见到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进化到不婚不育的程度了。但他生平与杨绛的生活,倒是为婚姻的幸福形态做了最好的正面教材。
2、《经典常谈》,7.9万字,三联书店
作者便是写《荷塘月色》和《背影》的那个朱自清,读了这本小书,才窥见他的学问,统共十三篇笔墨,要言不烦,串讲了中原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并概述了文学的源流,可以当作中国文化经典的导读,为往后的要读的经典张本。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民国三十一年仲春,媒介里标的写作地点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该当是他当时为学生写的教案,以是笔墨带些口语化。 西南联大的治学环境,我总是对应到《围城》里面去,以是朱教授这本教案,让我想起里面的李梅亭教授,当然,并不是说此教授有彼教授的喜感,而是指资料的详尽而言。
而这本书站在源头梳理中国文化经典,让民气境极度舒适。
举几个栗子。
第二篇《周易》讲到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引起先人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以是巫术里用得着它。现在不还是有对数字的迷信吗?实在,凡事都有天命,这便是前定的意思,也是很古的崇奉。“人生有数,天下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一本看着像天书的《周易》,便是这样开始讲解的。
第十二篇《诗》,从乐府,到古诗十九首,从五言第一人阮籍、隐逸之宗陶渊明,到山水第一人谢灵运,到梁简文帝宫体诗,再到鲍照行路难十八首,诗体一起流变,孕育和呼唤着李、杜的登场。真是娓娓道来。
李白给新体诗立下了标准,但是真正承前启后的墨客是杜甫。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期,没有一个墨客不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墨客不发扬光大他的。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对这本书而言,这是最激动民气的一节。
末了一篇《文》,又从文学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籍。有一个问题是: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家都操不同的方言,那么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话吗?朱自清说,孔子时期,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便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相称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观点。孔子讲学彷佛就用雅言,不用鲁语。以是,当时都能听懂普通话喽?
总之,朱自清这本《经典常谈》,便是站在经典的门外请进的欢迎词,见告你各种的引人入胜。按叶圣陶的说法,中学阶段读它就可以了。
【点击可阅读:读书|经典常谈】
3、《活出生命的意义》,7.8万字,中原出版社
奥地利生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这本关于意义疗法的小册子使我深受震荡。
源于两点:第一,作者曾辗转于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四个集中营,他之以是能够幸存,便是靠着他所秉承的“人生的意义”,靠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思念;第二,他根据在集中营生活的经历所完善的“意义疗法”理论与实践,是一套在临床上可操作,在生活中可践行的方法和精神武器。它具有哲学的理性,宗教的温情,道德的高度,医学的研究背书,以及生理学的方法论。
十八岁,正是困惑于生命意义的年事,无论平顺或挫折,发展本身都会引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这本书将生存的困境推到极致——纳粹集中营,字里行间却没有任何愤怒和怨毒,也没有滥情和鸡汤,而是平心静气的朴实。
出身在这种人间地狱中的“意义疗法”,概括成一句话,便是“找到生命的意义,重归康健生活”。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包括:
1、爱与被爱。
2、美。
3、苦难。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样——那便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楚。”如果说陀氏是哑忍的强韧,而尼采则是悲壮的年夜方:“那没能杀去世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4、去世亡。谁都不愿意白白去世去。但是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去世亡,而每一时候都不会再重复。以是,生命的这种短暂性就成了一种最好的提示器,提醒我们只管即便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
5、负任务。壮志未酬、余情未了,都是要负任务的表现,也是人类存在的实质。
对付十八岁的孩子,我还希望他们能关注到这位被痛楚所造诣的学者本身:
1、他3岁时就决心要做一名年夜夫。
2、在被捕之前,他原来可以取得美国签证远走高飞,但他选择了留下来照顾父母;在获救之前,他也曾经有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同样选择了留下来陪伴狱友。
3、因此他说的这句话显得特殊有分量:希望你们的统统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生命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正是对意义的孜孜以求,才给人的存在授予了代价。
【点击可阅读:读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
4、《往里走,安顿自己》,7.6万字,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是92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2022年出的自述,他用亲自经历见告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往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永劫光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创造蚂蚁的聪慧。这种办法叫‘自我排解’,自己探求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生平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本日。我也曾觉得活着没故意义,但是我也不能随便自尽,由于周围还有我爱的人,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最亲密的人是我的太太,还有我的儿子、孙子,以及我的同胞弟弟。推而广之,天下上所有无辜的、被挥霍的生灵,我都怜惜他们,我恨不得可以替他们。由于单就身体而言,我的状态不如任何人,哪天我走了也只是走了一个残缺者而已。但我内在的部分,和天地、宇宙是共通的。我可以为这个天下哀怜,为这个天下痛楚,为这个天下半夜堕泪,但我也为世间人性光辉的部分欢畅且心存希望。”
除了供应“安顿自己的心”这样的感情代价,书中用“往里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化经典,也令人线人一新,难怪他会有李银河、王小波那样的学生。
4.5、《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13.4万字,中国公民大学出版社
之以是这本书只占0.5个名额,是由于它相对篇幅较长,又卡位在“术”的层面,且不是应试类型的作文辅导书,我不愿定孩子是否有韶光来读或实践。
但我还是很想推举,由于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惊叹于它的演习角度和传授教化成果。
这本书的写作不雅观念和传授教化技巧,脱胎于美国高校创设于20世纪30年代的创意写作学科...这一学科的科学性来自“写作,基于对人的理解”。它把写作还原为最有人味的事情。作者在创意写作的传授教化过程中做了本土化以及使之适用于中学生的改良。而书中的案例,全部来自北大附中高中部四年的创意写作课学生作品。用作者的话说:这些笔墨闪烁着灵性,不亚于任何“专业”的书写。
而北大附中博雅学院院长在媒介中说:这本书的读法,也正如武侠内太极的练法,法门是主要的,但法门终极须要被忘却。每一个读者终极要问的,也确实不是读后记住多少,而是读后忘却多少。忘到末了,每一个“自己”才加倍明晰。
“忘到末了,每一个‘自己’才加倍明晰”——这句话,适用于以上4.5本书以及其他所有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