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4年9月13日第01版

开栏的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对口援藏、援疆事情分别开展30周年、25周年之际,福建日报社援藏、援疆事情室先后挂牌,这是三地媒体携手助力福建援藏、援疆事情宣扬的务实举措,更是新闻媒体深度参与推进“文化润藏”“文化润疆”事情的有益考试测验。

一道援藏|三十而立 山海同歌

今日起,福建日报开设“一道”栏目,环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布援藏、援疆干部人才同西藏、新疆两地各族儿女一道奋斗、一道跋涉、一道为推进中国式当代化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和奋斗篇章。
敬请关注。

这是波澜壮阔的进程。

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布告习近平同道第一次进藏,率领第二批福建援藏干部进藏。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尼洋河边到藏东明珠,30年来,福建省先后对口增援西藏林芝、昌都,用“福建所能”回应“西藏所需”,逐步将“福建理念”“福建元素”“福建履历”融入当地。

这是人生境界的刻画。

30年来,10批653人次福建援藏干部人才传承和发扬“援藏精神”,将困难跋涉的身影留在了苍茫辽阔的雪山之巅,将深浅不一的足迹留在了高山深谷的项目现场,将希望的种子埋进了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让民族联络互换互助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西藏昌都天路72拐。
图源:中国日报网

在对口增援西藏30周年之际,踏上西藏的地皮,辗转于深沟高壑、山路波折、涛怒湍急间,寻访福建援藏干部人才行走“天下屋脊”的身影,近间隔感想熏染闽藏共奏山海交响,共谱情深意长。

一颗种子的落地旭日新生,筑梦未来

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段关于修建川藏公路的记录。

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4年多,经受高寒缺氧、景象恶劣,战胜繁芜的社会环境、保障不敷等磨练,仅靠简陋工具,修建天路的真实写照。

这个“共和国一号工程”改变了西藏没有一寸当代化公路的历史,至今仍是进出藏主要通道。

由于离福建援藏队员在昌都的大本营——福建公寓很近,这个博物馆也成了不少队员理解这颗“藏东明珠”的第一站。
他们记住了这样两句朴实的话,“吃大苦、耐大劳”“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福建援藏年夜夫深入基层县区为农牧民群众手术。
图源:西藏日报

“父辈们战胜弗成思议的困难,才换来今日天堑变通途,我们受这点苦、遇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
”顶着尚未过去的高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春雹成了福建援藏医疗队的一员。

即将接手的昌都邑妇幼保健院,面积增加了30倍,职员体例依然只有30人。
而昌都79万人口中,有40万是妇女儿童。
听到这样的先容,队员们坐不住了。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
援藏前辈们口中常说的话,刘春雹和她的战友们用身体感想熏染,以行动践行。

2023年上半年,昌都邑妇幼保健院里,一名早产儿情形危急,连家人的第一动机都是放弃。

不容迟疑。
气管插管、呼吸机高频震荡通气等方法立时跟进;从保温箱的利用到新生儿皮肤照顾护士,新生儿留置针、呼吸机利用,援藏医疗团队带着当地护士边学边做。

第25天,母亲白玛(化名)抱着即将康复出院的宝宝,宛如捧着失落而复得的珍宝。

在福建省“组团式”医疗队帮助下,医院规复了停滞6年的住院分娩做事,建立完善了80多项管理制度,并首创了多个特色科室。

来自福建的医护职员还成功履行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开展新技能新项目100余项,首次吸收10名先心病患儿到闽救治,大骨节病患者数量无新增且逐渐低落。
探索“互联网+援藏”新模式、引入三明医改理念,更为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专家军队。

确保援藏资金80%以上投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领域。
保障和改进民生、凝聚民气的另一发力重点是教诲。

当地藏族同胞为援藏年夜夫点赞。
福建日报 吴鹏 摄

“发展边坝,教诲先行”,巴里拉山下的这句承诺,正从愿景成为实景。
仅看边坝县中学,2020年实现考上内地西藏高中班“零”的打破,2024年上线人数达28人。

无怪乎提到边坝教诲的变迁,边坝县常务副布告、常务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边坝事情组领队林福泉自满满满:“曾经边坝在11个县区排名垫底,如今跃升至第五名,今年又有43逻辑学生的成绩超过内地西藏班录取分数线。

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割舍不断的“桃李情”。

20年前,漳州市第三中学开始承办内地西藏班,王阿勇有了藏族学生;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的一分子,他与更多藏族学生结缘。
傅玉喷鼻香、李光文、刘斯、曾晓梅等,留恋这片雪域的福建西席,还有许多。

“闽昌名师事情室”传授教化教研品牌,常态化推动“云教室”“云教研”教诲援藏新办法,履行“诊断式”常态化教研……

昌都邑教诲局副局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教诲文化组组长陈鹏程说:“教诲援藏绝不是物质上的纯挚给予,更在于搭建一座座西藏与内地互换的桥梁,为离太阳最近的孩子打开一扇扇梦想的窗户。

一座桥梁的搭建交往交融,从心出发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领队,昌都邑委副布告、常务副市长吕国健表示,经由30年接续奋斗,福建援藏已投入各种援藏资金近50亿元,履行援藏项目1118个,正在实现从单向的经济声援抵家当对接、互利共赢,从“水电路网”根本举动步伐硬件到“理念”“方法”“社会融入”等软件的转变。

也因此,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互换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绵绵用力,存心搭建起一座座桥梁。

福建省援藏事情队引入海螺水泥重点家当项目,投资约12亿元,

是助推八宿县的主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图源:西藏日报

昌都经开区康巴文化家当园的唐卡漆画培训基地,摆放着一幅仍在创作的巨幅唐卡漆画作品,名为《茶马古道路线图》。
完成后,它将被放置在拉萨贡嘎机场,向进出藏的人们展示着昌都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辉煌过往。

在福建省第八批援藏事情队的牵线下,唐卡和漆画,这两种历经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跨界领悟,产生了唐卡漆画。

出身唐卡世家的青年唐卡画师仁青郎加成了吃螃蟹的人。
他创造,唐卡漆画让唐卡变成了更具有收藏代价的作品。

福建省援藏事情队同省委宣扬部等部门组建“唐卡漆画文化家当小组团”,争取到福建省文化家当发展专项资金。

2020年5月,在福建省第八批援藏事情队唐卡漆画文化家当小组团支持折衷下,

唐卡漆画培训班在昌都邑康巴文化家当园开班。
图源:西藏日报

六年来,唐卡漆画在昌都萌芽、成长,唐卡与文创家当、旅游业结合更为紧密,经由培训的画师视域更宽。
除助力精准脱贫外,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更成为汉藏文化交融、促进民族联络的有效载体。

另一场山海携手的领悟之旅,也已拉开序幕。

源自古老象雄文明的藏喷鼻香,被誉为“藏域三宝”之一,其制作技艺已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产品质量不一、品牌力不敷、市场拓展受限、规模效应不强、富农能力不敷等短板,阻碍其发展步伐。

助力来自3500公里外的“中国喷鼻香都”福建省永春县。
其下辖的达埔镇共有制喷鼻香企业近300家,年产值达数百亿元,还有全国唯一建成的国家级喷鼻香产品质检中央。

2024年3月,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的匆匆成下,国家喷鼻香检中央昌都业务中央正式落地昌都,为藏喷鼻香家当的标准化生产、检测、科研供应“家门口”的便捷做事,昌都邑藏喷鼻香家当向着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昌都福昌喷鼻香业公司卖力人刘晓静在位于市中央的“藏喷鼻香阁”体验馆里,神往来的客人推介永春喷鼻香与藏喷鼻香领悟的“福康巴”新藏喷鼻香产品。
“从原材料采购、基地标准化培植,到品牌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我们都得到了福建援藏事情队的全面支持。
”她说。

昌都藏喷鼻香家当,正带着其独特的文化喷鼻香气,飘向更远方。

聚焦重点群体、环绕重点领域,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不断丰富交往互换交融的内容和形式。
两年来,组织昌都青少年、宗教界人士等群体44批1000多人次赴闽学习互换,闽藏两地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互换频越日渐增强、交融程度走向深化。

一片雪域的变迁家当造就,造血活血

横断山脉南段的昌都邑左贡县群山环抱,怒江穿流而过。
这里山高谷深,均匀海拔约3800米。
放眼望去,层峦叠嶂间,一片片野生核桃林挺立成长。

它们,能成为家当发展打破口吗?

“难,运输本钱、管理本钱高,又是质地坚硬的山核桃品种,不好卖。
”福建援藏事情队甫一入县,听到的却是悲观的声音。

福建省援藏对口左贡的“万亩葡萄基地”。
图源:西藏日报

预见到在高原谋发展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先后六次约请专家对核桃周边产品进行可行性研究,反复论证、市场调研,他们终极决定,生产山核桃油!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事情队建起的厂房里,第九批援藏事情队连续添置设备、试投产,第十批援藏事情队连续完善商品生产容许证,帮助企业注册牌号,引进厦门国企对产品的设计包装、物流、仓储、配送进行全链条支撑。
这家左贡县旺达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当地第一座高标准、全环节、当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

奋斗六个寒暑,“铁核桃”榨出了“金”汁,牌号就叫“玉曲鹭”。
玉曲河是左贡的母亲河,鹭则代表鹭岛,生动诠释厦门左贡两地一家亲。

截至2024年5月,公司累计发卖核桃油26.4万瓶,产值1980万元以上,有望成为左贡第一家规上企业。

借助消费帮扶,左贡的核桃油已经卖到了厦门乃至全国,但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营仍需努力。
“我们帮助企业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产品曝光度,也积极推动核桃油产品进驻商超、酒店等渠道。
”左贡县常务副布告、常务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事情队左贡事情组领队柯海涛说。

“过去,老百姓得自己卖核桃,现在有人固定收购,我还有了稳定事情,核桃真正成了群众增收的宝贝。
”2022年起,左贡县旺达镇夯达村落村落民丁增卓玛就在核桃油厂事情。
26岁的斯郎永宗也成了厂里的管理人才。
“刚入职时,技能职员一边操作一边教我。
如今,我也用同样的办法带新员工。

福建对口增援昌都县区新村落培植(洛隆县布许福建新村落示范村落)。
图源:西藏日报

援藏干部人才来了还会走,但一个个小小的改变,就如播下了一颗颗种子,总有机会萌芽、成林,让雪域高原抖擞新貌。

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里,最初引进的10只林麝群体,如今已经壮大到200多只。
提取麝喷鼻香,是人工养殖林麝的目的之一。
前者正是漳州片仔癀4味公开的身分之一。
2023年,基地迎来了收成的时令,基地出售麝喷鼻香加新生林麝幼崽,总产值达到近150万元。
基地卖力人拜金先容,这一数字有望很快增长到500万元,下一步将探索麝喷鼻香与本地野生藏药材的深加工。

昌都邑清洁能源技能重点可开拓项目年发电量,相称于三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
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成功引入福建省属国企与其余两家援昌都邑国企,与昌都邑国企成立合伙公司,形成昌都新能源开拓“1+3”模式,去年成功中标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牧光互补70万千瓦光伏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约4.1亿元,为当地带来财税收入近4500万元。
”援藏干部赖伟源说。

突出特色家当发展,优化家当构造布局,一批小而精特色家当脱颖而出。
“一片光伏、一方铜矿、一只藏喷鼻香猪、一袋水泥、一瓶核桃油、一瓶葡萄酒、一支藏喷鼻香、一个园区、一头林麝、一瓶啤酒”,共同建构起“市县联动、一县多品、县县有特色”的家当援藏格局。

昌都来古冰川风光。
图源:中国日报网

辽阔的邦达草原,纯净的来古冰川,昼夜奔驰的澜沧江水,伴随光阴流转、岁月变迁,成为山海共一道的最好见证。

来源:福建日报

:陈辉宗 刘见闻 郑璜 林霞

昌都邑融媒体中央 刘志雄 魏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