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古往今来,描写战役中将军形象的诗词,数量非常之多。

大部分着力于赞颂:夸耀他们武功卓绝,刀马娴熟,拉月满弓,箭起雁落。
描述儿女情长的将军的古诗,则相对较少。

类似的诗歌,譬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它说的是将军的愁容,而非柔情;或者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时催。
”,这表的是将军舍身殉难的悲壮,而非风雅入微的细腻。

南宋最荏弱的才女写出最豪迈的诗词收成最凄美的情爱

将军就一定是赳赳武夫,难道就不能有绵绵的情意么?宋末元初的一位墨客,就不这么认为。
此墨客刻画出一位为国从戎、遥出玉关、大获全胜的将军。
他身怀绝技,治兵也很严谨:

落雁行银箭,开弓响铁环。

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

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

——宋·张玉娘《塞上曲》

另一方面,这位正颜严容的将军,却有一颗似水的柔情,他也会时时思念远方的妻子。

归书语寡妇,一宵私昵难。

——宋·张玉娘《塞上曲》

在古诗词历史上,该种类型的将军,是非常稀缺的。
以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墨客,才刻画出如此分歧凡响的形象?

这位墨客是一位女生,她是战役的经历者,以及受害者。

1,英雄

女墨客有个好听的名儿,唤作张玉娘,名字听着柔弱,然而,她的性情却很刚毅。

从张玉娘的诗作中,或许能够窥伺到她一二分的个性。

张玉娘传世的诗歌,单论数量比不过断肠词人朱淑真,论质量更是不及易安居士李清照。
但她作品中,题材的丰富度、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则是其余两位女词人所望尘莫及的。

据学者统计,张玉娘二十七八岁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117首诗和16阕词。
在这个中,爱国诗词的数量,大约有十六七首,霸占全部作品的12%。

诸位千万不要以为10来首诗太少。
尤其是封建社会,国家大事向来只有男人关心,但由于奸臣当道,诗人们大多数选择闭口不言,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

能揭橥10余首爱国诗词的墨客,在那个时期,属于百里挑一。

即便是辛弃疾、陆游等名家,他们的诗词里,多的是表达报国无门的哀怨、国破家亡的悲哀,真正发出铿锵杀敌的时期强音的,又有几首呢?

诚如学者的评价:“辛弃疾、陆游是南宋初期,徘徊或兴或亡十字路口上的英雄墨客。
张玉娘则是面对南宋灭亡的残酷现实的英雄墨客,是女墨客中的辛陆。

看完这句话,我的觉得是,张玉娘比辛弃疾、陆游,乃至还要英雄。

她区区一介女流,显然去不了前哨,但张玉娘手里的笔,彷佛早已飞向边塞,化作长剑,刺进仇敌的心脏。

二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画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宋·张玉娘《从军行》

关于这几首诗歌的创作意图,张玉娘自注说:“丈夫则以忠勇自期,妇人则以贞洁自许,妾深故意焉。

对付英雄,她是由衷讴歌且崇拜的。
某年某月,张玉娘听说浙江松阳县,那里就有一座英雄豪杰的宅兆。

传说,宰相文天祥部下有一志士,名曰王远宜,由于战功被付与统制之职。
后来,文天祥以身殉国,王远宜不得已返乡,回家后的王远宜,并没有搪塞塞责,而是连续组织义兵反抗元军。

堂堂大宋尚不能与蒙古人争天下,更何况缺兵少粮的将军呢,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元军围住,王远宜终极也壮烈捐躯。
家乡人感其忠勇,遂偷苟安葬王将军,将其墓碑安置于故土松阳县望松岭。
张玉娘听闻此事,抱病参拜宅兆,并且慨然写下《王将军墓》之诗。

岭上松如旗,扶疏铁石姿。

下有义士魂,上有清菟丝。

义士节不改,青松色愈资。

欲试义士心,请看青松枝。

身为女子而发雄调,在古代的中国,实属稀音。
但邪门的是,古代的男人,对张玉娘却不以为然。
譬如堂堂学士纪晓岚,他评价玉娘的诗歌云:

“诗歌浅弱,不出闺阁之态。

2,少女

编年夜学士的评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即便是这样的奇女子,一辈子也很难走出闺阁、迈向社会。

更不消说,张玉娘本来还是个大家闺秀。

张家是书喷鼻香门第,玉娘的父亲曾在朝廷中担当小官,他们家虽然称不上巨富,但也绝对算得上家境殷实。

听说,母亲在年过半百的年纪,方才生下了玉娘。
可想而知,百口都将她视若掌上明珠。

在双亲的呵护之下,张玉娘高枕而卧的发展。
从小时候开始,她就喜好读书写诗,而玉娘幼时的诗歌,带着少女才有的,那种轻快、通亮、纯挚的气息。

譬如,有一首《牧童谣》。

朝驱牛,出竹扉,平野春深草正肥。

暮驱牛,下短陂,谷口烟斜山雨微。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

待字闺中的玉娘,想必是出不了远门的,从早上至傍晚,她就那么悄悄静地看着表面。
一幅美妙的村落庄图景,却在她轻快的笔触之下,缓缓地展示出来。

抬开始来,看着朝阳升起,日出光亮,张玉娘的心中,又涌出无尽的诗意。
在某个和煦的冬日里,她又写了一首《元日》。

曈日破寒天,红光生紫烟。

诗情归草梦,春色染桃牍。

眉月添明镜,梅妆静翠细。

堂开诸弟集,相对笑迎年。

那天恰好是新年,亲戚来家里做客,院落里变得出奇的热闹。
安静的张玉娘也雀跃起来,她早早起床,对镜装扮打扮。
待到妆成,美美哒的玉娘,与堂兄堂弟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除了节日,玉娘总是寂寞的,她于是考试测验同古人谈心、和笔墨纸砚谈天。

展玩字画是张玉娘闺中生活,最紧张的组成部分。
她读了很多书,看过很多古画,同时也被古人的高洁与志趣而冲动。

张玉娘看过一卷图,图中展示了俞伯牙操琴的场景,她心有所想,便怯生生地在画轴上题了一首诗。

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宋·张玉娘《题画·伯牙》

除了画中的人物,连桌案上的纸墨笔砚,彷佛也变成张玉娘的好朋友,她曾经写诗歌咏过它们。

所谓马肝砚、锦花笺、珠麝墨、凤尾笔,这些书案上的事物,经由玉娘的生花妙笔,变得充满了活气与活力。

众人想必知道,南宋另一位墨客李清照,对付爱情的追求,向来大胆而旷达,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秋千罢,汗透衣,见客来,和羞走。

和易安居士不同,随着年事的增长,张云娘的诗歌中,逐渐失落去了少女的妖冶,显示出蕴藉而朦胧的忧伤。

原来,她开始恋爱了。

3,恋人

张玉娘的恋爱工具,正是自己的表兄沈佺,沈佺与玉娘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自幼就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沈家也是名门王谢,沈佺的七世祖,还是北宋徽宗年间的宰相,由于这个缘故原由,当他们满15岁时,双方父母即为两人订立了婚约。

结果好景不长,还没过几年,玉娘的父亲,竟然提出要悔婚。

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沈佺既不想考取功名,更无意于仕途。
他的这种表现,被玉娘父亲解读为“不求上进”。

张玉娘的父亲,冷冰冰地给沈佺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八个字:“欲为佳婿,必待乘龙。
”他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以及哀求。

对付父亲的行为,玉娘非常不理解,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商品,被父母们待价而沽。
玉娘“不忍背负”,竟也偷偷给沈佺复书,发出永久相爱的誓言:“妾数奇于君,愿去世以同穴也。

玉娘偷摸写信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不符合礼教的。

为了让玉娘双亲满意,万般无奈的沈佺,只好赴京城赶考,以博取功名。

眼看着情郎远去,张玉娘除了担惊受怕,彷佛什么也做不了。
在无数个夜晚,她只能靠着占卜安慰自己。

南浦冷落音信稀,百劳东去燕西飞。

玉钗敲断灯花冷,游网乘空蟢子非。

沉水同心燃宝鼎,金钱织手卜灵龟。

数期细认先天课,甲已多加归未归。

——宋·张玉娘《闺情四首·卜归》

钗卜、灯花卜、龟甲卜,玉娘病急乱投医似的,所有的占卜办法,她险些用了个遍。
结果呢,就像诗里说的,所有的占卜末了都是恶兆。

古人迷信,将灯花作为喜事的预兆。
傻姑娘张玉娘,呆呆的看着灯花空等了一夜。
可惜,直至“玉钗敲断”,也没有等到灯花结成花瓣的形状。

诗中的“蟢子”,别号“喜蛛”,它常常结网于墙壁之间,因其织网形同八卦,故“蟢子”又是吉兆的代名词。
不幸的是,张玉娘只等了个“游网乘空蟢子非”。

占卜彷佛总是反的。
不久之后,玉娘收到,表哥沈佺一举中第,列位榜眼。

她还没有高兴太久,噩耗紧接着又传来了。
沈佺在路上不幸染上伤寒,一病不起,没过几天竟然驾鹤西去。

大喜与大悲同时而来,可想而知,柔弱的张玉娘,受不了这种刺激。

仙郎久未归,一归笑东风。

中涂成永绝,翠袖染啼红。

怅恨死活异,梦魂还再逢。

宝镜照秋水,明此一寸衷。

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宋·张玉娘《器沈生》

张玉娘终日以泪洗面,如是六年,郁郁寡欢积郁成疾,末了伤心而绝。

玉娘有两个侍女,一曰紫娥、一曰霜娥,二女皆通文墨;她还养了一只通达人性的鹦鹉。
张玉娘将自己的两个侍女和这只鹦鹉,号为“闺房三绝”。

主人去世后,两个侍女先后忧郁而逝,那只聪慧的鹦鹉,同样悲鸣不止,不久之后,声尽而亡。

直到女儿去世,当父母的才明白玉娘的一颗忠贞之心。
“父媪哀其志,请于沈氏,得合葬于附郭之枫林。
”直到此时,这一对痴情的男女,才终于走到了一起。

郎有情妾故意,他们一个矢志不移,得中榜眼,一个红颜薄命,青春殉情。
玉娘和沈佺的故事,冲动了万万千万人。

清朝人写的《祭张玉娘文》中有云:“吾闻天下之贞女者,必天下之情女也。
从一而终,之去世不二,非天下之大钟情者能之乎?”

当然,也有批评张玉娘的声音。
就比如《四库全书》,作者揪着玉娘给沈佺复书的细节不放,公然责怪她道:“失落礼之咎,目不可掩。
”(玉娘“失落礼”的行为,都叫人看不下去了)

单就节操这一块,张玉娘要比假道学家们,赶过来太多。
道学家的节操掉在了地上,张玉娘的忠贞,却早已飞到了天涯。

即便阴阳阻隔,哪怕父母反对,面对挚爱之人,玉娘的忠贞至去世不改。
诚如她在诗歌中写道的:

山之高,月出小。

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宋·张玉娘《山之高三章》

参考资料:

周童:《试评张玉娘和她的<兰雪集>》

骆新泉:《论宋末墨客张玉娘的爱国情怀》

珊丹:《元代女墨客张玉娘的创作与生活》

李明雪:《南宋女作家张玉娘诗词研究》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总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