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阐明某一联(某一句)的意思,并剖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致,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范例例题】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冷落的画面,墨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解析】(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凄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韶光上说,“秋”常日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光阴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点评】⑴本题稽核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哀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绪的根本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绪、利用的手腕进行剖析理解。
【专项练习】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述“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分外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详细指代的什么人?这首诗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措辞描述出来。
(2)尾联表现了墨客若何的志趣和欲望?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紧张描述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四、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流落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该当利用上扬的语调,表示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景象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墨客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一联中,墨客是若何借“归雁”来表达情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墨客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若何的气氛?
(2) 任选一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六、古诗阅读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绪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答案】1、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涯,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堕泪了。
2、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微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墨客往后的贤明君主。抒发了墨客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空想的凄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解析】
1、此题稽核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措辞要生动形象。扣住“悠悠”、“怆然”、“涕”展开即可。示例: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涯,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堕泪了。
2、此题稽核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末了结合题目哀求答题即可。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见地,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牵连而下狱。他的政管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贰心境非常苦闷。通天元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当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打算。次年兵败,情形紧急,陈子昂要求遣万人作先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墨客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年夜方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因此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中,使个人显得微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此题稽核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须要在把握全文的根本上,捉住关键词句做详细剖析。此题需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来剖析。“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这样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墨客往后的贤明君主(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此题稽核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每每是通过详细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捉住关键句去剖析。捉住“怆然”剖析,此诗表现了墨客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空想的凄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答案】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羽觞闲谈庄稼情形。
(2)表现了墨客对田舍生活的喜好,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神往和追求。
【解析】(1)本题稽核学生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推开窗户劈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垦植桑麻。
(2)本题稽核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田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意。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神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措辞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措辞,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宁静,写朋友情意朴拙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羽觞闲谈庄稼情形。(2)表现了墨客对田舍生活的喜好,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神往和追求。
【点评】(1)本题稽核学生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把稳,捉住诗中的紧张景物,用自己的措辞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虔诚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遐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措辞力求幽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措辞要幽美。
(2)本题稽核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把稳,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把稳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现了墨客对田舍生活的喜好,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神往和追求。
三、【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墨客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1)把稳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把稳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哀求描述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幽美、形象、生动的措辞把它描述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末了两句剖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墨客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 抒发了墨客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稽核描述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剖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述。描述的措辞一定要恰当、幽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稽核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绪,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墨客心境和感情,二是捉住诗中墨客直接表达情绪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四、【答案】1、D
2、示例一: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光阴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二:把“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思乡感情;
示例三:“生”与“入”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腕,富有情趣,使自然交替的变革自然生动,游子深切思念跃然纸上。
3、此联要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归雁”指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日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以是古代有用大雁通报书信的传说。因流落在外,游子见到归雁,就想到让归雁捎一封家书回家,突出游子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深切。
【解析】
此题稽核主要词句在诗歌中的浸染和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在理解诗文含意的根本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从修辞、炼字、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判断。
【解答】本题D项剖析有误,此时墨客并未还乡,本诗抒发了墨客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选D。本题稽核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浸染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学生应把稳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剖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绪。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绪,解答时必须要结合详细的词句。示例一: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光阴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二:把“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思乡感情; 示例三:“生”与“入”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腕,富有情趣,使自然交替的变革自然生动,游子深切思念跃然纸上。
此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情绪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末了结合全诗内容,剖析品味即可。结合诗歌内容,此联要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归雁”指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日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以是古代有用大雁通报书信的传说。因流落在外,游子见到归雁,就想到让归雁捎一封家书回家,突出游子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深切。
五、【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表达了离去伤感的愁绪。
2、示例一:利用拟人的修辞手腕,把明月拟人化,表达了对朋侪的同情与关怀。
示例二:利用奇特的想象,把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利用情景交融的手腕,把明月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怀念和同情。
【解析】
1、此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象以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的意象,对付墨客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浸染。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墨客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须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理解诗歌内容,墨客通过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景物表达离去伤感的愁绪。
2、此题稽核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剖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墨客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等角度来赏析。从修辞角度来看,这两句诗利用拟人的修辞手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从表现手腕来看,这两句诗利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青鸟使,表达对朋侪的同情与关怀。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怀,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任选个中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六、【答案】(1)清幽宁静
(2)尾联写墨客西溪泛舟而归,只有玉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墨客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玉轮作伴,表达了墨客超然物外、安闲得意的情怀。
【解析】⑴本题紧张稽核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述的景象,即可得出“清幽宁静”。
⑵本题为比拟赏析,在剖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剖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述了墨客形单影只只有玉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同时该当看到的是,两位墨客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弗成贵出共同情绪:超然物外、安闲得意。
故答案为:⑴清幽宁静
⑵尾联写墨客西溪泛舟而归,只有玉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墨客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玉轮作伴,表达了墨客超然物外、安闲得意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稽核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利用过一次往后,后来的墨客反复利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诗歌的意象,对付墨客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浸染。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墨客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须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⑵此题稽核学生比拟阅读赏析的能力和措辞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剖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等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环绕其所用表现手腕与蕴含的作者情绪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答题步骤为:① 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腕等);②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 传达出墨客若何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