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故原由是广府方言至今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元素。

广府方言即广府话,又称广州话,本地人称口语,外地人称粤语,有九声六调,是中原雅言和岭南古越语领悟、重组而成,是保留古汉语身分较多的一种方言。
广东方言还有客家话和潮汕话等。

广东口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音调,尤其是入声

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都已派生到当代汉语普通话的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称为“入声三派”。

会说广东话对读写古诗词有资助吗

由于没有入声,以是用当代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时常常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少韵味,也随意马虎以为是古诗格律有问题。

普通话地区的人写近体诗词也很麻烦,用平水韵写诗时,不熟习的常常须要逐个对照平水韵字表。

而讲广东口语的人就天然有这个上风,因此用口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特殊有韵味,写格律诗也更方便。

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解释。

一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按当代普通话发音,第一、三、四句的“绝、翁、雪”字均是平声,第二句“灭”字是仄声,很乱,看不出是什么格律。

用广东口语来读“绝、灭、雪”三字均是入声(入声属仄声),翁字是平声,这样就符合格律了。

只会讲普通话的朋友很难体会入声发音,入声发音特点是短而急匆匆,有点类似普通话的轻声,但又要重重地说,短而急匆匆地说,即轻声重说、短说、急说。

当然,柳宗元的这首五言绝句是古绝,不是近体格律诗。
古绝可以押仄声韵,全诗也无平仄哀求。

柳宗元是中唐著名墨客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造诣高于诗歌造诣。
柳宗元喜好写骈文和古体诗,颇有魏晋遗风,这在中唐已较为少见,初唐则多见,王渤的《滕王阁序》便是骈文的顶峰之作。

二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近体格律诗。
第三句尾字“烛” 字,用当代普通话读是平声,不符合必须仄声的格律哀求。
但用广东口语读“烛”字是入声字,属仄声,以是格律没有问题,读起来有一股仄声劲道的觉得。

三也是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蝶”字,按当代普通话为平声,貌似不合仄,而用广东口语读则为入声,因此符合仄声的格律哀求。

尾联的“然”字,由于长期语音演化,导致其普通话读音与“弦、年、鹃、烟”等字的普通话读音差异过大,虽然字都押韵,但读起来不押韵。
用口语读“然”字与用口语读其他四个字完备押韵,韵律感明显更好。

实在许多地方方言都保留了古汉语语音,只是广府话方言最成体系,既有口语发音,又有书面读音(书面读音与口语发音大部分相同,少部分异同),乃至口语发音还有对应的方言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