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由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早在先秦期间已经涌现,《管子》云“十二清明,发禁”,已明确提及清明。作为节日,清明形成于唐代。作为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以是清明对付古代农业生产而言也是一个主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清明节气在韶光和蔼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供应了主要条件。此时,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杨柳葱翠,莺啼婉转,人们纷纭踏青出游,民间多有插柳、放鹞子、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在春意盎然的时节里享受春的乐趣。故清明节别号“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等。
清明节来源于节气,由于“寒食节”的融入,有了“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清明节也是纪念先人的节日。人们寻根祭祖、怀念先烈、慎终追远,这一节日承载了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绪,领悟了多地的民俗风尚,至今不辍。
(总台央视 潘虹旭 高伟强 李墨白 姚杰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