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教材里的《悯农》诗

实在它的标题叫《悯农》,是组诗,原题叫《悯农二首》,这篇“锄禾日当午”是人阙,下篇是:

他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自己却骄淫奢侈鱼肉庶平易近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

上一首反应了农人的辛劳劳作,从一粒粟到万颗籽,积聚了农夫的血汗。
下一首更令民气酸,反响了底层公民酸楚贫穷的困苦生活。

李绅的《悯农二首》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
与杜甫的“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下没有闲田、荒漠的田地,但千万百姓依旧吃不饱穿不暖,徘徊在死活线上,终极被饿去世、冻去世、病去世。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齐放的唐朝诗苑中,不算是佳构名篇,但绝对是流传最广的,可谓妇孺皆知,生动形象,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吟诵传阅。

李绅画像

那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他是李绅
李绅是谁?

比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龄、王维、韩愈、柳宗元等大墨客,李绅可能默默无闻,名气太低,不为今人所知。

农人在辛劳劳作

那李绅能写出这样的同情农人的诗,他一定是个生活贫苦的农夫吧?答案却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
叫你大跌眼镜,然后是大吃一惊,终极是大失落所望。

由于,李绅可不是个平头百姓,他是全唐所有墨客中官职最大的一位!
当然,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主流墨客。
此外,李绅官居高位,鲜衣美食,绫罗绸缎,妻妾成群,晚年穷奢极欲,尽情挥霍,整日花天酒地,滥用权益,是一个名副实在的贪官。

李绅家的歌妓

李绅飞黄腾达后,早把当初写《悯农二首》时的心情和初衷抛弃到云端之外了!
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时,李绅为扬州节度使,刘禹锡受邀参加他举办的家庭宴会,只见李绅家中私妓成群,载歌载舞。
于是就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东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断案

诗中的“杜韦娘”,是一个名妓,末了被李绅送给了刘禹锡,以是刘禹锡虽然不屑于李绅的所作所为,但始终没有去举报他,便是由于“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

以是说,写作是写作,绝不是真实的生活。
唐代文人入过江之鲫,弗成偻指算,名家更是数不胜数,但命运各不相同。

农夫劳作

比如:李白生平洒脱自若,放荡不羁,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从不缺钱,从不为生活发愁,从不为柴米油盐担忧,就连去世都别具一格,喝醉酒下水捞月而溺死。
而杜甫生平穷苦潦倒,整日为生活奔波,为一日三餐发愁,吃不饱穿不暖,连孩子都先后饿去世、病去世。
即便他想为三斗米折腰,都找不着道路。

终极,杜甫终于逮着一顿饱饭,他猛吃海喝,竟然撑去世!
以是说,人都是个命啊

农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现在已经很难得知李绅写《悯农二首》时的心情和想法,但他在唐武宗朝出任尚书右仆射(相称于宰相),妥妥的二品大员。
比白居易(太子少傅,从二品)、张九龄(中书令,同平章事,三品)、元稹(同平章事,三品)、高适(太子詹事,散骑常侍,三品)……等人的级别都要高!
更不要说杜甫这样一个不入流的八品县尉了。

影视剧照

李绅吃一顿饭要花费上千贯钱,他特殊喜好吃鸡舌头,每餐就要杀300多只活鸡,取下鸡舌后就扔掉,因此他府中后院宰杀过的鸡堆积如山。

李绅祖籍安徽亳州,出生于湖州,6岁随母亲搬家无锡。
公元806年,李绅进士及第,先后任国子监助教、右拾遗、扬州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要职,被朝廷册封为“赵国公”,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

李绅塑像

李绅没发达之前,非常同情贫苦百姓,他目睹农人终日费力劳作却不得温饱,以同情、愤慨的心情写下了被千古传颂的《悯农二首》。
实际上,他还有一首同情农人的诗,只是知道的人不多。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绅得势后,随着官越做越大,他变得滥施淫威,忽略百姓疾苦,加收苛捐杂税,忽略生命,草菅人命,对老百姓严刑峻法,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纭外逃。

漫画李绅

据《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没发迹之前,常到李元将家中做客,因是同族,且李元将年事比他大,以是他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后来他发达后,李元将主动降落辈分,要与他兄弟相称,李绅不高兴,李元将再降一辈,称自己为侄子,李绅还是不同意,没办法,李元将只好再降落一辈,称自己为孙子辈,李绅才勉强接管。

李绅

李绅为官残暴,辖区内的百姓都担惊受怕,很多人外出逃难,下级官员都很焦急,而李绅对此不屑一顾,非常鄙视草芥贫民,他对下属说:“饱满的谷粒总是垂不才面,只有秕糠才会随风而去。
那些贱民便是秕糠,不要管他们的去世活。

实在,李绅并没有多少为官才能,他能飞黄腾达,完备是攀附权贵、寄托时任宰相李德裕所换来的。
李绅人品差,同时期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都不屑他的为人。
在中唐时的“牛李党争”中,李绅审时度势,处心积虑,旁边逢源,为了升职不择手段,乃至损失人格。
这样的人,你还指望他当权后能体察民疾吗?

《悯农》配图

实际上,李绅并非贫苦家庭出身,他的祖父李守一曾当过武则天朝的高官,他的父亲李晤虽然不是大官,但也是个七品知县,因此李绅童年、少年时并没有吃过苦,他写《悯农》,完备是一种消遣罢了,并不是至心同情老百姓。

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用在李绅身上也挺得当的。
公元847年,唐宣宗继位后,急速罢免了宰相李德裕,李党的徒弟们都被充军发配崖州。
此时,被李绅处去世的江都县尉吴湘的哥哥吴汝纳要求朝廷复查弟弟案,结果三司联合复查后,认定吴湘案是冤案,是李绅为了媚谄李德裕而刻意加害之举。
但此时,李绅已经去世快一年了。

但去世并不代表他能免责,朝廷对李绅做出惩罚:削绅三官,子孙不得入仕

李绅

以是,今人不太知道李绅,也是有分外缘故原由的。
虽然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参与者,虽然他与元稹、白居易交往过密,虽然他也有不少佳作流传下来。
只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乃至是一个视百姓为草芥的坏官,以是几百年来,并不怎么宣扬他,由此导致他名气很低,以至于朗朗上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都很少有人知道是他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