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清官于谦《入京》诗云:“绢帕麻菇与线喷鼻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影响深远,针言“两袖清风”即源于此。
值得把稳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诗中前两句重视不足。
绢帕、麻菇、线喷鼻香这些土特产本为民平生易近用,却由于贪官的大肆搜刮,反而给公民带来灾殃,实在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拥有土特产尤其是名贵特产,本是地方之福,而特产一旦成为地方官贿赂权贵的“拍门砖”“见面礼”,成为大小官员争相搜刮的物品,就可能“是祸不是福”了。
对此,清人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言,“地产土……因取给之便,奉上官、赠僚友,后遂沿为故事,乃至市以官价,重累部民,毒流无既”。
意思是说,地方的土特产,由于取用方便,有时拿来孝敬上司、赠送同寅,甚至沿袭为例成为如蚁附膻的风气,甚年夜公款购买,就会加重百姓的包袱,由此产生的副浸染没完没了。
因此,“断不可轻用馈遗,贻后人之害”。

如何对待土特产,可以考验为官者的廉明度。
这方面,历代清官克己自律,留下不少佳话。
仅在明代,就有况钟“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刘戬“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吴讷“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出息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等。
这几首拒礼诗中的“一寸棉”“关南物”“土物”等,都属土特产。

虽说土特产中有个“土”字,但并非都是不起眼、不值钱的东西,有些特产因“物以稀为贵”等成分成为名贵特产,具有稀缺性、高代价、可消费、可变现等特点,也随之成为一些人走后门、拉关系、送礼、行贿的“媒介”。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出任岭南端州知府,当地所产端砚有名重天下,在当时与黄金、玉石价格相称。
因此,历任端州地方官就以端砚结交权贵、谄媚上司。
而包拯在三年多韶光的任期内,“不持一砚归”。
与此形成光鲜比拟的是,一些贪官对名贵特产、古玩珍宝等极尽搜刮之能事。
如唐代中期宰相元载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其被抄家时,家里居然有胡椒800石之多。
只管胡椒现在来看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是西域才有的土特产,其价格堪比黄金。

本资平易近用 切莫为殃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一段韶光以来,有的党员干部打着“地方特产”幌子,利用高档烟酒、珍稀药材、名贵木材、珍宝玉石、名瓷名画等名贵特产类资源谋取私利,不仅令土特产异化变味,也让自己腐蚀变质。
正如一名高等干部在后悔书中所言,“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字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

党员干部特殊是领导干部当服膺“本资民用、切莫为殃”,任何打着“地方特产”幌子谋取私利的行为,无论办法多么蕴藉,手段多么暗藏,都粉饰不了其违纪违法的实质。
要让土特产尤其是名贵特产回归本来面孔,使其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名片”。
(寒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