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读者总是习气性地,把郦波的诗与李白、杜甫等人比,以是得出的结论便是:这样的水平就别写了。理智一些的读者则认为:郦波的诗虽然完备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但在当代文坛已经算是较有水平了。
在笔者看来,在诗坛落寞的本日,郦波还乐意写诗、晒诗,这已经须要莫大的勇气了。至于写得到底如何,本期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他近期写的一首五律:
《登高》
层台花未开,揽佩起徘徊。
云向鬓间过,风从心上来。
忽然起浩荡,已矣叹弥哀。
桃李人间事,刘郎安在哉!
这是一首格律平仄都基本没问题的五律,是郦波在重阳当日所发。初读这首诗,实在笔者挺佩服郦波的勇气的:居然敢以“登高”为题。
提到《登高》,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便是诗圣杜甫的那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很多名家眼里的古今七律之首。但凡郦波写成“玄月九日登高”等,实在都稍显低调一些。不过,郦老师的性情便是这样,有才任性。
首联写自己登上层台,面前花还未开。这两句中“揽佩起徘徊”写得是很故意思的,《长恨歌》描写杨玉环时用的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郦波把“揽衣”改成《诗经.小雅》中的“揽佩”,少了一丝脂粉气,多了一分厚重,改得挺高明。
次联,引入云和风的意象,云从两鬓飘过,风则从心上来,这两句实在是颇有禅意的,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墨客“心动”。五律七律要出彩,实在便是得在这一联下功夫,由于它须要承上启下,又要能道出诗境。
颈联是承接上天句“风从心上来”,此情此景下,墨客感慨万千,持续叹出:已矣叹弥哀。尾联中的“刘郎”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李商隐,有人认为是刘禹锡。从诗意上来看,个人认为是刘禹锡的可能性较大,刘禹锡曾有诗:满城桃李属春官。而且刘郎的称号,也能暗合上“种桃羽士归何处,重作冯妇今又来”。只是当年刘禹锡是受了多年委曲后终于翻身,不知道郦波写此句是纯挚地怀古,还是喻有所指?
纵不雅观这首诗,整体上是很有水平的。当代人写诗最难的便是写不出诗性,这一点郦波这首诗是有的。而且从遣词来看,基本上也算是精准,有自己的特色。以是这首诗发到网上后,也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个中有一位民间诗词高手还唱和了一首七言诗,大家且看:
《七绝.话重阳》
风轻云淡见秋阳,枫红菊黄舞飞扬。
赠君茱萸愿长安,何时相逢话重阳?
看了这首诗,不少网友表示:都是高手。仔细看这首诗,虽然有些大口语的味道,而且整体上是否算是七绝还有待商榷,但作为和诗它是很应景的。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也算有一些意境。作者捉住了“秋”和“菊”这两个重阳节的经典意象,先写景后抒怀,末了落笔处用问号,也颇有特点。不过论遣词的讲究,则稍稍逊色了一些。
当然我们得承认,1000个人读者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作为当代人写的诗作,两首诗都是有水平的,更喜好哪一首看的是自己的喜好。
对付郦波晒诗的事,不少诗迷以为有些不理解。他险些每天都在写诗、晒诗,有时候一天晒出好几首,古代的大墨客们都做不到这么高产。这些诗里有像《登高》这样的高水平之作,也有一些只能算是顺口溜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首:
《目光》
你看着我
用最清澈的目光
完成了 最深刻的表达
这类诗作实在就不是特殊能表示他的水平。郦波是否须要沉淀下来,不追求数量,以期在质量上有更大的打破?这或许是他该思考的问题。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