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圩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称于“罢了”。

内容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奇妙而繁芜的,贬谪zhé的凄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溜达的清闲,都包含在个中。
文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分外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不雅观的肚量胸襟。

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八年级 上册

比喻真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捉住了瞬间的感想熏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闲步。
(第一层点明夜游的起因与韶光,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个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第二层写景,利用比喻的方法描述庭院月色。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竹子和柏树?只是短缺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层议论抒怀,两个反问句令人寻思,抒发了作者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