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唐代:李商隐《离思》

读一首诗李商隐离思思念情浓我得我心

诗以言志,读诗则习气性地发掘个中的蕴含的心志。
如《诗经·国风》,及屈原《离骚》中的喷鼻香草美人,则是自喻皎洁。
断肠的思念,则都是思君王。
李商隐的这首《离思》,向来被认为是写给令狐绹的,希望他得到他提拔。
也有人认为是李商隐身处江湖之远,而不忘国君的。
不能否认,或许诗中真的如那些人所说。
但是诗能够流传千年,是由于诗歌也是有生命的。
古人的那些意见已经由时,该当有新的解读,更能靠近今人的内心。
试看今日,诗歌萎靡的现状,是亟待改变的。

读一首诗,首先要将诗和墨客分离。
就拿李商隐的这首《离思》来说,要把李商隐抛开,只把它当成一首诗歌来欣赏,或者姑且把作者当成无名氏。
就如读一本小说时,只当成小说,而不去关联作者。
其次,要将今人所理解的,对付古人那一套思想也抛开,比如君君臣臣之、男女授受不亲之类。
已经由了上千年,当时人的思想究竟若何,不能完备知道。
今人只是自以为是那样,根本上只是一知半解。
横跨数千年,今人对古代的理解,实在非常含混。
再次,要将诗中晦涩不易理解的部分放开,只体会个中的意思,不去深入解读。
最主要的是,抛开已有的意见,要有自己的理解。
不必解读诗歌原意,不通的地方,用自己的思想修补,只求在自己的心中畅通即可。

这首诗题目为《离思》,描述离去后的伤怀和思念。
诗中没有说与谁离去,大可存心爱的人来解。
一二句,“气尽前溪舞,心伤子夜歌”。
“气尽”详细是什么意思,且不管。
“前溪舞”、“子夜歌”,到底是什么舞,什么歌?也不用去查。
刚读第一句,就要去看表明,或者自己查找,那样太累了,许多人该打退堂鼓了。
“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子夜歌”,晋乐曲名。
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
知道这些,对付理解诗真的用吗?只是教人分心罢了。
不去看表明,也不用去查找典故,也极易理解的。
心爱的人离开之后,听歌、看舞蹈,都会惹起伤心。
心中能理解,就足够了。
何必一定要知道“气尽”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于,“前溪舞”到底是舞蹈,还是曲,还是歌词,以及“子夜歌”到底是歌声、还是古诗,又何必去管它。

三四句,“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如白云飘散,不可寻觅。
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如果一定要翻典故,则被宋玉的巫山云雨延误韶光,为卓文君的《白头吟》而多费心力。

五六句,“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只看“书绝”、“泪多”,四字足够了。
苏武鸿雁传书,湘妃泪染斑竹,不必管他们。
自分别,没有一封书信。
我非常伤心,整日以泪洗面。

七八句,“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虽然不能相见,但是我没有一刻不思念你。
“托微波”,不用去管它,顺着前面的理解,自行补充结尾足以。

读下来,不看表明,不查典故,不管难懂的词语,其大意也能理解。
诗本来是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不是笔墨,不关典故,而情才是紧张的。
一字一句解读,只是理解字面。
心得才是真正的理解,墨客当时的心到底如何,那只是他的,而我得到的,是我的心。
墨客要表达的感情,是当时存在于内心的,感情都是非常繁芜的,变化多端,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万分之一,而且已经不是原来想要表达的了。
然而又是与原来的感情相迁附着的,须要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
一词一句,而求还原来意,得到的只是须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