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下篇,将系统性讲解如何写出好诗,纵然不写诗,看了本文往后对鉴赏诗词也将有益。本篇同样紧张针对古体诗和近体诗,个中包含一些我思考后得出的原创写诗理论。
虽经经我多次删减,但本文篇幅总体还是较长,再删恐怕讲不明白,故作罢。
首先,明白写诗的目的很主要。要接管一个现实,要写出名垂史册的名篇或想成为李杜那样的大家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本篇文章的目的。
我认为写诗目的是抒发情绪,熏陶情操,让思维更加灵动,让生活更有诗意,让生命更故意义。如果看了本篇文章,写诗的水平比原来能有所提高,能写出比原来更好的诗,我就很欣慰,本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曾经论述过,只要识字、热爱生活、有基本审都雅,大家都可以写诗,本日我还是持这个不雅观点。
好,言归正传。这里我提出一个独创性的不雅观点,真恰好诗可能不是特意写出来的,而是当墨客达到某水平,在某情某景下,诗词妙句自动蹦到脑海中来的。
当然要想整首诗一下子蹦到脑中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李白,我相信诗仙肯定行,就像历史上曾有人评价道“李白的诗不是他写的,本乃天成,而被诗仙有时捡到”,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样平常人脑中灵光一现,是能够捕捉到几句、一句精彩诗句的,实在这已经很牛了,然后就可以遣词造句连缀成一首诗,而诗的精华每每便是那句脑海中“捡到的”诗句。
这里还是举钱起的“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例子。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唐朝钱起在参加省诗前,有天晚上他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在他耳边念了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彷佛为幽灵所为,他认为很不错,就牢牢记在心里。省诗那天,考试题正是湘灵鼓瑟,哀求写首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钱启就把这句“幽灵之音”“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为诗的末联,使这首《省试湘灵鼓瑟》陡然成为千古名篇。
实在这并不是什么幽灵之音,可以称这种诗句溘然蹦入脑海中的征象为“诗感”。
我笃信不疑“诗感”的存在,是由于我的亲自经历。我所写的诗,基本都是在坐车时、嬉戏时、思考时,脑海中溘然冒出来的,比如“潇潇暮雨落红多”、“夜静人闲枕雨眠”、“独立倚窗听雨声”、“匣中宝剑待飞时”、“烟火生平诗意平”、“满目彤霞逐日飞”等都是这么来的。当然,我只是举例,不是说这些诗句多好。
那没有“诗感”,从没在脑海中溘然蹦出过诗句怎么办?那也没有关系,经由修炼会有“诗感”产生的,纵然没有诗感,看了以下内容也能大大提高写诗水平。
下面逐条阐述如何作出好诗,个中前四条是根本,是写诗的“准备事情”。第五条及其后则是写出好诗的详细步骤和操作。
一. 功夫在诗外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要想培养“诗感”,要写出好诗,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打仗社会,得有很深的文化秘闻。
以是要想写出好诗,平时要加强文化教化,多读书,对天文、地理、历史、生活等知识都要有所阅读,争取日结月累。
有没有这种觉得?当提笔要写诗或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到词穷,无处下笔?这便是所谓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诗圣早就见告过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不虚也。
“功夫在诗外”,要有深厚的文化秘闻这点固然很难,但也不要灰心,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坚持下去,每天进步就好,不必强求很快达到高水平。
二. 多读诗、多背诗
除广泛的吸取各方面知识外,多读诗、多背诗也很主要,可以说是培养诗感和语感的一条捷径。显然做到这一条比做到第一条要大略的多,也更可实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该当熟读多少首诗词?背多少首诗词?
我的建议是熟读经典诗词1000首以上;背诵诗词300首以上,背诵量能达到500首或以上最佳。
建议背诗以七绝为主,占一半旁边;剩的一半由五绝、五律、七律、古体诗、词均分。我已搜集了530首经典中的经典诗词名作并进行了分享,大家可以搜集一下,如果把这530首名篇都背下来或熟读,那写诗水平肯定会有质的提高。
以上两条都是针对文化教化,属于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持续进行有助于培养诗感。
三. 要闇练节制诗的根本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写好诗,不懂押韵、格律等根本知识哪能行?这就犹如开车不懂交规一样荒谬。
如何节制诗的根本知识?从哪里开始学起?我分享的本系列上篇《写诗很难吗?教你作出好诗上篇——诗的根本知识和把稳点》已经足够用了,个人见地只要把这篇文章多读几遍,把里面的内容基本节制,这条就能过关。
四. 用手机或小本随时把蹦到脑筋中的诗句记下来
经由以上三条修炼,诗感产生了,就要利用好,否则是很可惜的。
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诗鬼李贺。听说李贺骑驴出门的时候,都会在驴背上放一个大口袋,当他脑筋里溘然灵光一现涌现好诗句的时候,他都立时写下来,投到口袋里去,然后回去再连缀成整首诗,听说他的名作都是这么来的。
我们脑筋里时长也会冒出一些诗句或想法,有必要及时记下来,否则很快就会忘却。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嘛。
上面四条是根本,下面几条按照逻辑和韶光先后顺序阐述详细如何才能写出好诗。
五. 立意新颖
说到写诗,第一步便是立意,有了好的立意,才有好的意境,才有好诗。
所谓立意,便是你要写什么主题,要利用什么手腕。什么是好的立意?我认为便是标新创新,用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角度来作诗,读来令人线人一新同时又以为极其通情达理,乃至带来震荡的觉得,这便是好的立意。
立意要新颖,必须不落窠臼,如果有人已经写过某个主题,你不是不可以去写,但一定要换个角度。
举例陈陶这首《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的主题是很明确的,紧张反响战役的残酷性。陈陶独辟路子,用春闺温顺乡来衬托战役的残酷性,可称之为带血之蕴藉。春闺里的思妇,梦中仍是一个个鲜活的壮年,盼着亲爱的人早日归来,早日团圆,而梦中人在哪里?实际已经变成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
多么震荡的比拟。
这样的立意实在让人夸奖!
我认为好的立意意味作诗至少成功了一半。
以是我们在写诗的时候,首先要立意新颖,越让人想不到越好!
刚开始不要盲目写,先立意,等满意了,再动手写诗。
六. 学写诗先从哪个诗体学起?
我建议先学着写七绝,等七绝练好了,再写其他诗体。
为什么呢?
缘故原由一是七绝最具有代表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良诗篇中,七绝数量是最多的。
二是七绝字数适中,构造节凑,字数够用又不疲塌而且相对好写。
三是七绝中“二二三”构造最符合中国人措辞习气,考虑主谓宾状语等,七个字是最利于表达意思的,不多不少,少了意思表达不清,多了则显疲塌。
四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我们都知道得先学会走再去学跑。为什么不先学写律诗?由于律诗句数、韵脚多,且须考虑对仗,写起来难度较大,写出佳构更是不易,以是我不建议从律诗开始写起。
有人说五绝短小精悍不是更好写,为什么不先从五绝写起?
实在不要误会,写精良五绝难度是非常大的,由于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容量太小,用字需更精髓精辟。就像厨师做菜,用土豆、白菜做出好菜的难度比龙虾、鲍鱼要难的多。
以是我建议学习写各种诗体的顺序依次为:七绝-五绝-五律-七律-古体诗。
七. 写诗词得先有“硬句”
一首好诗必须得有拿得脱手的“硬句”,对付绝句一样平常都是末了一句;对付律诗中间两联反而更常见,本条阐述以绝句为例。
这一点很主要。“硬句”实在便是我上面说的“溘然蹦到脑海中的诗句”。
比如我这首《劝饮斜阳》:
放马尘心踏野东,青山抱水起微风。
浮名何抵一壶酒,劝饮斜阳满目红。
硬句是第二句和末了一句,我尤其喜好末了一句,这句便是溘然蹦到我脑海中的。
我们写诗追求句句经典、高水平是不现实的,唐宋很多写诗高手都达不到这个目标。我们读唐诗、宋诗、宋词,是不是常常只记住个中经典的“名句”?大部分的诗都是因一两句“硬句”而得以流传。
比如这首李涉的这首《题鹤林寺松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毫无疑问“硬句”是末了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前三句太平平了,但末了一句把整首诗档次拉高了,这便是“硬句”的意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是我们写诗的时候,先要立意新颖,然后要把稳诗中是否有“硬句”,如果一首诗没有硬句,我建议暂时放弃,等有了硬句再写。
八. 一首诗构思时应先写哪句?
如果有新颖的“硬句”溘然蹦入到脑海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毫无疑问了。
如果没有硬句,如果写命题诗,或要在写的时候创造硬句,该当从哪一句写起?毕竟我们不是李白,不可能一气呵成的把整首诗写出来。
我强烈建议不要从第一句写起,要从末了一句写起。(这里同样因此绝句举例来说)
读诗或看诗,都是从第一句开始,末了一句结束。实在前几句不管多么出彩,如果末了一句差了,整首诗档次就会降下来。相反,如果前几句平平,最有一句很牛,这是一首好诗。
而且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前几句都写好了,想在末了一句出彩,结果绞尽脑汁出来的诗句很可能总也满意,这是由于受前几句框架的限定,很多诗友在跟我沟通的时候都提到过这个问题。
以是构思的时候,先从末了一句或倒数末了两句开始构思,等以为出彩了,再去写前面的诗句,这样事半功倍。
九. 利用好写诗的小技巧
这也是在立意或构思时就须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有时候不是特意考虑,而是自然而然的利用。
写诗的小技巧是挺多的,我整理和总结了几个比较经典的。
9.1比拟
比拟起到强化的浸染,通过比拟,能够凸显差异,能够渲染氛围,能够强化诗意,能够令人回味无穷,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拟可分为很多类型,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分为横比和纵比、类比和反比、肯定比拟和反问比拟等,我有专文论述,这里只举个中两个例子。
比如高蟾的这首《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以芙蓉自比,然后通过芙蓉和碧桃、红杏进行比拟,极大的突出了芙蓉的自主、发奋图强和不怨不艾,相应的凸现了自己高尚的品质,这便是比拟的效果。
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通过东流水和别意的比拟和反问相结合,离愁别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环境下,比拟的效果是其他手腕达不到的。
比拟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写诗手腕,通过比拟是随意马虎出“硬句”的。
9.2想象
自古以来,墨客以瑰丽无比的想象力,写出无数经典作品,赐予诗以无限的美感。
比如我非常喜好的这首,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风吹湖面,层层皱纹,彷佛洞庭湖老了;满天星斗映在湖面,彷佛湖变成了星河,醉梦又弥漫满船,压在星河之上,美不胜收。
再看看刘禹锡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时候没有直升机,刘禹锡肯定没在高空中望过洞庭湖。但幸亏有征象力,刘禹锡想象自己站在高处遥望着洞庭湖,湖面不便是一壁白银盘?而湖中君山不便是白银盘里的青螺?太形象了。而这个“青”字用的尤其真切,跟前面的“翠”遥相对应。
想象力,授予诗无限之美。
3.暗喻
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但是不用“像”、“彷佛”等比喻词。暗喻在诗作名篇中时有所见,如果运用的好,能够给诗篇增色不少。
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豪刘禹锡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暗喻成青螺,极其形象。
再比如这首《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把胸中怒气比喻成万古刀,极大的渲染了悲愤之情。
其余还有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一枝梨花压海棠”等名句都运用了暗喻这一手腕,使整首诗陡然成佳作。
我们在写诗的时候可以利用暗喻,使诗增长美感。
9.4夸年夜
夸年夜跟想象力分不开,好的夸年夜能够起到突出特点、强化情绪、陪衬气氛的浸染,令人面前一亮,且回味无穷。
我有一句诗“惜取年华须趁早,少年转眼白头翁”,就利用了夸年夜的手腕。通过夸年夜手腕,突出、强调光阴流逝之快,增强珍惜光阴的情绪,比纯挚说教“要珍惜韶光啊”效果好的多。
夸年夜用起来很大略,但用好很难。由于夸年夜须要丰富的想象力,夸年夜时必须恰到好处,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过犹不及。
纵不雅观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良诗篇,比拟各大墨客对夸年夜手腕的运用,说到夸年夜,用得最好的无疑是想象力奇特、天马行空的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极富想象力的夸年夜,把光阴流逝、人生易老表达的淋漓尽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祖国壮丽河山在诗仙如椽大笔的描述下,历历在目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夸年夜手腕,不舍之离情被渲染到极致!
更不用提还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等等。
虽然我们成不了李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写诗词时利用一下夸年夜,利用得当的话,整篇诗词自会增色不少!
9.5化引
“化引”,是指把原来已有的诗句修正或不修正,拿来为己所用,引入自己的诗或词中。我把“化引”分为三种,下面依次进行先容。
第一种是把古人的一、两句诗句一字不改直接拿来用。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常见征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自唐代李贺《金铜神仙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第二种化引是字变意不变。即诗句中字有所变动,有时候仅变一两个字,有时候大部分字及顺序都变了,但终极都是诗句的意思不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引,这个中包含了很多名句。
比如宋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化引自唐代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不安于室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化引自沈约的《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嫡难重持。”
第三种化引是原诗意改变,化引的是原诗的立意。我认为这种化引是最高明的化引。
如刘克庄的《莺梭》:“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其立意化引了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我的诗句“世间无数如椽笔,一缕相思写不成”,得到部分诗友的夸奖,实在此句化引了高蟾的《金陵晚望》:“世间无限图画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写诗时利用“化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建议只管即便采取第二种或第三种化引,应只管即便避免直接的“拿来主义”。
9.6用典
也便是运用历史典故,我把利用典故分为两类,明典和暗典,下面分别先容一下。
一是明典
便是把典故中的主人公和业绩明确的点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运用的是哪个典故。
骆宾王的名篇《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当年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很明显利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以是也属于明典。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属于明典。明典比较普通易懂。
二是暗典
典故隐蔽在诗句中,不把主人公明确的点出来,而是通过事物指代出来。如果不熟习这个典故,就会对诗句产生误解,以是理解暗典,瞄准确的理解诗句大有裨益。
比如诗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第一句运用了西汉贾谊贬官长沙的典故,李白自己从未被迁长沙,以是不要理解为写的是李白自己。这句诗李白引用贾谊的典故,自己和贾谊惺惺相惜,表达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情绪,表示了诗歌的蕴藉美。
典故利用的好能够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利用的不好则会多此一举,利用典故时要把稳以下事变:
一是只管即便不要用太偏僻、别人看不懂的典故。当代人熟习偏僻典故的还属小众,用典太偏则曲高和寡,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也就欣赏不了该诗词。
李商隐用典就很隐晦,像“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教化,很难明得这类用典,好在这句诗意还是比较好理解,纵然不知道这个典故也知道这句要表达的意思。
但毕竟像李商隐这样用偏典能够得心用手的少之又少,以是我们自己写诗时只管即便不要用这类隐晦的典故。
二是用典要紧扣主题,用典不要跑题,以是作者本人对典故必须熟习,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生平境遇了然于胸。
比如你崇尚功成身退,想要表达建功立业后隐退江湖的情绪,可以用范蠡、谢安的典故,但如果用李白的例子就很不得当,虽然李白生平都在愿望建功立业后隐退,但他终生在建功立业方面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反而写诗造诣颇高。
三是范例性,这个是根本。要运用能够强烈抒发情绪或表达思想的典故,让人读了有切身体会,能够感同身受,这样才是好的用典。比如你要抒发保家卫国的情绪,可以用岳飞、文天祥的典故;要表达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可以用贾谊、李白的典故。
典故利用的好,能极大增强诗词的感情和说服力。
9.7以景代情
易京代情特指该当抒怀时不抒怀,转而写景,反而使情绪得到更好的抒发,达到抒怀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为什么要以景代情?由于情到浓处已无法用措辞直接描述,故转而写景。目的既是衬托和强化情绪,更是令人回味和浮想联翩,产生此情“绵绵无绝期”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以是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手腕。
以景代情分为两类:全诗以景代情和部分以景代情。
一是全诗以景代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属于以景代情,通过描写西湖风光之美好,朋侪离去后无人共赏,更加衬托交情之名贵与离去之不舍,比纯挚写交情更令人回味。
二是部分以景代情
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闺怨诗有刘方平《春怨》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都属于此类。
不同的主题运用什么什么的手腕大体是有个规律的,朋友们可以根据以上的阐述自己总结一下。
十. 炼字、炼句
经由立意、提炼硬句、利用各种手腕等几步,诗大体已经写成了,下面便是修补和精益求精了,个中炼字目的就在于此。
诗中字字如钉,每个字都很主要。写完须要反复考虑,找到最经典的表达。
历史上比较经典的的例子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东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
我曾经举过几个例子,像“白云生处有人家”、“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炼”字,便是我们在诗初成后,反复进行考虑考虑,脑补一下诗中场景,多体会一下意境,找到恰如其当的“句眼”,这样作诗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假以时日,就能作出佳构。
十一. 反复朗诵后修正,直至满意
这是写诗的末了一步。
经由炼字,是不是一首诗就完成了?不是,还有末了一步,便是把刚写的这首诗反复朗诵几遍,然后修正。
由于我曾说过,好诗的特点之一便是“朗朗上口”。如果朗读后,某首诗读起来拗口,或者以为哪里别扭,那解释诗还有问题,须要对拗口或别扭的地方进行平仄更换或字词修正,直至肃清问题。
经由以上步骤,一首完全的诗终于写出来了,这样的诗可能便是一首佳构。
相信我,如果以上所写的都能节制好,写诗水平会大有上进,终极肯定能写出满意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