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在商代,斝作为御用的羽觞,其形制逐渐发展,变得更为繁芜和精美,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斝不仅用于盛酒或温酒,还常常与觚、爵等酒器组合成套利用,在敬拜或宴飨等场合发挥主要浸染。
特色
斝的形制多样,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的形状互异,如蘑菇形、鸟形等;腹部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等几种形式;底部有平底、圆底之分;足则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十足、柱形足等多种类型。
饕餮纹铜斝
1996年郊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坑出土。敞口,方唇,口部立二菌状柱,柱帽饰涡纹。腹部,腰微束,下腹外鼓。底部微下 垂,略呈圜底。中腹部装一带状整,与一 足对应。腹底有三足,足中空,足尖外 撇。腰部高下饰二周饕餮纹,呈带状分 布。口径15.2厘米,柱高4.2厘米,足高9厘米,通高26.6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斝作为礼器,其地位在古代社会中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在《礼记》等古籍中,就有关于斝利用场合和工具的规定。例如,《礼记·礼器》中提到:“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这解释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中,斝的利用者身份和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文化意义
除了作为酒器和礼器外,斝在后世的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一些古代文献和诗词中,斝被用来形容精美的酒器或表达饮酒的情趣。同时,在考古创造中,斝也是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供应了主要的实物资料。
饕餮纹铜斝
1965年二里岗商代墓葬出土。大敞口,口沿上立两个对称菌状柱,柱顶饰涡纹。长颈内收,颈腹间有拱形扁鋬,腹部略鼓,平底,底部有三个棱形锥状空足。与鋬相应的前部颈部饰周由两周联珠纹相夹一周饕餮纹组成的图案带条,腹部饰一周粗线饕餮纹图案带条。口径15.5厘米,通高25.2厘米。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总的来说,斝作为古代中国先民聪慧和工艺的结晶,不仅具有实用代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策划:区委宣扬部思想道德培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