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十三期主题为“天宁寺凌霄塔”,两周韶光共网络作品40首。
“飞塔凌霄起,宸游一届焉。
”此为唐代张景源为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所写,意在突出雁塔之高,而“凌霄”二字用于天宁寺之塔,实不堕其名。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

第二十三期同题诗词创作

主题:天宁寺与凌霄塔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十三期同题诗词创作天宁寺与凌霄塔

内容:天宁寺位于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凌霄塔位于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
又因塔身多系木构造,故俗称木塔。
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年中)。
当时寺院规模伟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紧张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暮鼓晨钟,喷鼻香火壮盛。
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逐一毁坏,紧张建筑独存凌霄塔。
本期以【凌霄塔或天宁寺】为主题,写景抒怀,咏史喻今皆可。

令主:房永华

哀求:古风、律、绝、词、曲、当代诗均可,诗限新韵、平水韵,词依《钦定词谱》,限新韵、词林正韵,曲限中原音韵,但均不能混用。
鼓励新创,只管即便少用旧作。
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及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创造,除文责自大外,稿件概不任命。

韶光:2019年3月18日——2019年3月29日晚24时。

五律

丁彦兵

春日凌霄塔

卜居龙象近,举目入云岑。

少有登临意,多存敬畏心。

风来檐铎起,雨罢竹枝吟。

春草年年绿,清欢

评:

毗邻凌霄塔而居,其景自然日日得见。
心中感慨自分歧凡响。
全诗总体流畅,用词精髓精辟,唯敬畏心一词有些不大折衷。

(房永华)

褚永奇

凌霄塔

初名慧光塔,功德致天宁。

气势冲云际,梵音空露庭。

偷梁能换柱,立木稳承星。

纵览古城色,滹沱恒岳形。

评:

此诗从其由来展开,其次颔联描述外不雅观,颈联说其建造构造,尾联从外而述。
立意尚可,不过总体来看写的有些乱,铺开的面过大。
导致整体读来有些散。
偷梁句,读来有些贬义,与整体有些扞格难入之感。

(房永华)

冯栾中

过凌霄塔

夜投真定府,朝食过凌霄。

不慕登临意,坐不雅观来去潮。

八荒叠浪起,千载白云飘。

一柱擎天立,犹堪慰寂寥。

评:

此诗从大处着眼。
虽没有描述凌霄塔的外不雅观以及历史,但读来自有一番气势。
颇有怅古之味。
诗中,潮,浪两字,一来有些重复,二者,寓意有些不大明了。

(房永华)

苏爱生

登凌霄塔

久闻天宁寺,今上俏凌霄。

九级龙蛇窟,擎天一柱标。

低头滹水细,侧耳听神谣。

艺巧並应县,千年木塔娇。

评:

此诗非是五律格式。
从其意来看,应是登临凌霄塔后所感。
通体读来较为流畅,不过用词来看,二联读来气势颇为恢宏,不过却与俏,娇二字有些冲突。
龙蛇窟一词,有些贬义。

(房永华)

李瑞军

登凌霄塔

高塔凌霄矗,闲游爱独登。

东不雅观苍海浪,西挹太行藤。

芳草临南渡,斜阳照北征。

伽蓝残殿处,不见诵经僧。

评:

此诗用韵有待考虑。
先自外不雅观入手,再述登临所见所感,尾联怅怀,抒怀到位自然。
读来通体流畅自然。
颔联,颈联有些啰嗦,觉得可以去掉一联。

(房永华)

韩建爽

凌霄塔

巍峨浮地起,矗立入云天。

暮鼓晨钟醒,秋鸿春燕旋。

沧桑迁变荡,巧构匠心传。

古意精华聚,辉煌染柳烟。

评:

首联的巍峨,云天,气势恢宏。
二联暮鼓晨钟一句略带禅味。
不过逻辑有些不相符。
旋字凑韵了。
同样,五句的迁变荡用词有待考虑。
六句突兀。
通体读来过于散乱。

(房永华)

七律

张建林

登凌霄塔怀古

阁上楼倾野鸟号,凭栏目极万层涛。

八梁辐集标龙智,一柱心通比圣豪。

死活襟怀堪拟古,浊清才华自登高。

状来悲喜皆儿女,行止风波类莽蒿。

评:

此诗为望景生情之作。
通篇就气势来说,气势磅礴,行文流畅,一向到底。
用词来说,“龙智”,佛教语,较为隐晦;“号”字悲怆;“死活”稍重,尾联气势稍弱了些。

(房永华)

常功贤

凌霄塔

巍峨十世镇州中,巧构精工赛玉珑。

八角常迎云似彩,九层更现月如虹。

通天神柱支千力,座地仙基铸万功。

蟾动山摇多运舛,威严依旧赖民崇。

评:

此诗从凌霄塔外不雅观入手,来对其描述。
并在个中抒发感情。
尾联有些不折衷,功字,来的突兀。
通体来看,由于场面过大,导致细节不足,抒怀不足到位,有些表面化了。

(房永华)

高嘉庆

望凌霄塔感怀

凌霄塔古凌霄汉,紫燕春分绕塔前。

俯视滹河東逝水,回眸脊脉横临川。

晨钟暮鼓音悠远,壮盛喷鼻香烟傍熟年。

入梦犹游唐盛景,移身却在武陵眠。

评:

此诗通体来看,顺序有些缭乱,起承转合有待考虑,首句读来拗口且不明以是,七句“犹游”亦是拗口。
尾句“武陵眠”与前后不搭。

(房永华)

五绝

王志敏

凌霄风光咏叹四章

古刹天宁,塔矗凌霄,登临其上,九域风光尽收眼底,古往今来波澜胸襟,慨然咏叹者,古也今也未也,夭也地也人也。

其一

凌云上九重,吟啸御高风。

天降长河水,奔流大海东。

其二

霄汉斗星灿,一脉衍古今。

开元王者立,天下更谁人。

其三

风华织锦绣,日煦暖八荒。

乐起箫韶律,笙歌余韵长。

其四

光焰神州烈,东阳泰岱雄。

春浓红紫处,生气满寰瀛。

天宁有句

其一

天崇食为天,柴米见周遭。

隔夜炊无虑,丰产日子甜。

其二

太平九州安,和合平为先。

乾纲孰以系,天道大同篇。

读苏爱生《登凌霄塔》

天宁千载老,独步踏凌霄。

比翼释迦并,浮屠双子峣。

评:

《凌霄风光咏叹四章》,首字嵌\"大众凌霄风光\"大众四字。
四诗以咏叹赞誉为主,长河高风,星河繁衍,箫韶余韵,春阳光焰,古往今来,活气无限。
唯一憾处,虚写多,实写少,略感空泛。

《天宁有句》此二章亦以“天宁”起首。
诗旨亦以天安地宁,天下大同为主。
所病亦多抽象语,多赞颂语,少了些形象和蕴藉的味道。

《读苏爱生<登凌霄塔>》以登古塔起,以高步凌云、比翼释迦结,想象丰富,充满生趣。
唯\"大众踏\"大众字下得有争议,因临\"大众凌″字,有重复之嫌;若解\"大众凌霄\"大众为塔名,则\"大众踏″比\公众登、上″等字更显气势。
另,\"大众比″与\"大众并″亦有重复之意。

(丁彦兵)

王增月

凌霄塔下独坐小吟

塔古禅心静,碑残史迹存。

兴衰来复去,老树又成荫。

评:

此诗前两句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凸显一个\"大众静\"大众字。
转结则看似平淡,却吹起皱水。
特殊是结句,\"大众老树″当衰,\"大众成荫\公众则兴也,荣也。
这塔这碑这树,成为永久的风景。

(丁彦兵)

张军玲

天宁寺

工匠巧思成,探云木塔擎。

经年风雨后,禅意共峥嵘。

评:

此诗起承两句凝炼有致,基本到位;转结则偏弱,没有达到\公众峥嵘″之效果。
\"大众经年″,纵然解为多年,也是几年或几十年之意,比之\公众千年″,则显不敷。
结句直白,则显无力,莫如增月师\"大众老树又成荫″那么强动,有生命力和传染力。

(丁彦兵)

邵嘉宾

凌霄塔

一柱通天起,层檐溯碧霄。

凭巍挥目远,直是渡仙桥。

评:

此诗起承两句描摹到位,很有气势。
结句尚可,渡仙莫如渡人。
转句则显凑,\"大众巍″字太笨,音哑而无力,尚不如\公众危\公众字有力。
\公众挥″与\"大众巍\公众又同韵相挤,拗口。

(丁彦兵)

周志华

凌霄塔

古塔升云际,禅机和旭光。

游人肃然敬,古郡韵昭彰。

评:

此诗亦取起承两句,转结则失落于苍白而无力。
\公众游人″句远了些,亦主不雅观了些,结句则更远更大,少了些蕴藉之美。
中国诗和中国人一样,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讲自持蕴藉,不能把话说满。

(丁彦兵)

七绝

王志敏

读苏爱生《问凌霄塔》

铃声遥递月华天,招惹仙姝夜未眠。

入梦更牵乡土切,喷鼻香车载我几时还?

评:

师长西席此诗,很有些游戏味道,也为苏师长西席的诗,作了很好的表明。
月夜送诗来,嫦娥乐开怀。
魂牵乡土梦,何时降尘埃?

(丁彦兵)

褚永奇

登凌霄塔

凌霄花上凌霄塔,塔峭花轻映晚霞。

搜句等闲同岁月,立身随意见芳华。

百尺宝塔出云气,千年槐树送馨喷鼻香。

古城正是佳时节,塔上风光致八荒。

律至春分燕子还,无边风月正干系。

可怜塔上多情处,纵目天涯浅黛山。

塔下不雅观花

玄燕青砖彰厚重,小街深巷透文明。

凌霄塔下凌霄挂,翠颭红轻看古城。

评:

《登凌霄塔》三首诗,每句皆有佳句,每首又皆有不谐之处。
第一首佳在后两句,不谐在第二句,“塔峭花轻”主不雅观了些,莫如直写所见更好。
第二首妙在起首的对仗句,而后两句则虚了些,让人感想熏染不到古城佳时节之佳。
第三首妙在结处,纵目天涯,浅黛山色,之高之远,更现面前。
不谐在承句,亦有凑泊之嫌。

《塔下不雅观花》“厚重”“文明”皆评判语,更主不雅观些,莫若直写其景更好。
绝句本身字少凝炼,容不得一字轻用。
随情涉笔,当不着力,意境自然,风格高妙。
若刻意经营,力求深致,每每揠苗助长,反少了些含蕴之意。

(丁彦兵)

苏爱生

问凌霄塔

凌霄宝塔入云间,天上人言听可讪。

中原飞船驱玉兔,嫦娥是想把家还?

评:

苏师长西席此言,立意高远,遐想丰富,从入云宝塔,写到飞船玉兔嫦娥,问得好,问出一种家国情怀。
唯“人”字下得主不雅观,莫若“有言”自然。
“讪”字亦可再酌。

(丁彦兵)

冯栾中

天宁寺怀古

天宁寺古沐东风,一柱凌霄不世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是英雄。

评:

此诗起承两句描写,能捉住天宁凌霄塔之特点。
转结两句怀古,化用《三国演义》开篇词,但与天宁寺似远了些,也空泛了些。

(丁彦兵)

承 学

天宁寺寻幽

凌霄塔下问迷津,竹影婆娑解梦人。

一缕清风谁见得?沧桑遗处说烟尘。

咏天宁寺守夜人

天宁红墙仄径深,龙吟竹啸动禅心。

薄暮风雨鹊啼处,灯火南窗诵古音。

评:

韩老师这两首诗,充满禅意。
《寻幽》一诗,不论竹影清风,还是沧桑烟尘,都充满了幽远宁静之意。
《守夜人》一诗,妙在转结,薄暮、风雨、鹊啼、灯火、南窗、古音,意象丰满,禅意横生。

(丁彦兵)

刘微鹏

天宁寺即景

(一)

通心宝塔九层楼,势欲凌霄逐白鸥。

古郡春光归一望,锦花烟柳拂人头。

(二)

凌霄塔下有人家,人家院落架竹篱。

竹篱墙上花朵朵,朵朵竞向凌霄斜。

评:

刘老师这两首诗,细致入微,自然亲切。
第一首写凌霄塔之春景,危楼高耸,共鸥凌霄。
遥望春光,五彩缤纷,柳色如烟,人流如织。
全诗远近自适,特色光鲜,自然入妙。
第二首更类此语,措辞顶针,往来来往有致,亦是一种新意。
尤其结句,一“向”一“斜”,妙趣横生,突出凌霄塔之雄壮而亲和。

(丁彦兵)

杨艳

凌霄塔

凌霄古塔入云霄,一柱擎每天苑遥。

阅世楼台萦锦色,安禅钟磬入春韶。

评:

此诗起承两句相对平淡些,转结两句则能振起,充满活气和春意。
\"大众天苑\公众一说,似可再酌。
绝句重在结,一定要上得去,荡得开,留有余韵,同时又能自然入妙,不着刻意。

(丁彦兵)

当代诗

张云英

仰望凌霄塔

仰望你

凌霄塔

影象的胶片

总有一天灰色的云

你就这样

把巍峨的沧桑

鍥在了一颗幼小的心里

望你

知道什么是敬畏

读你

知道什么是直击

从云际而来的措辞实在深奥

我只愿

做一介草虫

向真正的永恒和永生

来一个五体投地

千年

有多少风冷了还暖

有多少云滚滚而去

有多少生灵烟火茶喷鼻香

有多少鲜血

染了变换的大旗

唯有你

耸立巍然

把脚下般般阅尽

又努力仰头

要把一种梵净企及

本日

你的俯视与我的目光对接

天地间只有我和你

我在年轮里沧桑渐老

你在时期里抖擞魅力

这一刻也是永恒

我分明感到

前者

后人

已成为一体

评:

这首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感于塔而作。
用简洁的词句传达了丰富的内容,措辞凝练、蕴藉、跳跃性强,是心灵的映现。
仰望凌霄塔,思绪绵绵,把巍峨的沧桑鍥在了一颗幼小的心里。
人与塔对视,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人在年轮里沧桑渐老,塔在时期里抖擞魅力,人与塔心心相通,已然融为一体。

(李华)

老 盖

天宁寺凌霄塔

本日是一张通票;这里是第一个点。

接下来,通过这张卡纸,

我能够经由从南北朝到当代的六道关口。
通过

临济寺和开元寺的东魏兴和,隆兴寺的隋开皇,广惠寺的唐贞元,

天宁寺的唐咸通;当然,也会通过

宋金元明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坍塌废墟

和修修补补,一贯走到第一座塔前。

凌霄塔:一座很高的塔;仅仅这一个名字,

就高过我和村落夫从小就一贯喊出的“木塔”,

乃至高过家乡人们所有的空想。
本日,

2009年的2月6日,正月十二,一个阳光熹微的日子,

我站在塔前,并绕过塔身,走进

开向正北面的券门,走进去,逐渐攀升,

在阴郁中征采脚下的踏步,征采最薄弱的

一点点光亮,并在末了,让阴郁适应我的眼睛,

或者相反,让我的眼睛适应沉寂的阴郁,适应

在历史中躲躲闪闪的可能的影像和音响。

而阴郁只有少许,它在四层之下。

接下来是巨大的木料,它向天,向着

最高的所在,它伸上去,直到被构造和高度封锁。

那是第几层?是什么样的逐渐的瘦身和束缚

捆绑住树木的向上成长和延伸?我的脚步萎萎缩缩,

这该当是担忧那些去世去的木质,担心去惊扰

曾经喧哗和骚动的森林。
在四层之上的所有空间,

我瞥见树木们的精灵在伸展臂膀和枝丫,它们的八臂哪吒

被上层的天顶遏止,被深深禁锢在

宽阔的平面,无法突围也无处可逃,

仿佛被巨大的重力吸引,走不出自身的悖论。

该当便是这样;该当便是无法遏止的希望造就了通天柱

和它布局出来的奇不雅观;无法打破的高度和

无力突围的构造,则造就凌霄塔的名称。

这像我现在,在塔身内部的最顶层,我盘桓良久,

为自己探求最适宜的位置,以便能深深蹲伏,

记录下最全面的景象。
我倒退,直到被幽邃的暗道

彻底抵制,却依然无法拍下最幽昧背景中

硬硬实实的物体。
它就在我面前,它在框架中的挣扎

仿佛我在现实中的困境一样。
我想,

我能够突围,只要转身,用力,而后

我会破空而出,飞离这一座被历史和砖石困窘的高塔;

而它能不能这样?这巨大的通天柱,能飞离什么,

或者飞向何方?

该当是能和我一样:轰然一声,尘灰飞扬,砖石倾圯,

我和它因此粉身,然后是彻底的无奈,

面向着我们都曾经瞩目的高广的天空,然后

被万人踩踏,被摈弃在曾经的阴郁和光明。

评:

生命最残酷的年华,我与凌霄塔毗邻而居。
曾经的久远,攀登凌霄塔就如我如今在公园里闲步。
那时候,在我,在凌霄塔,在我女儿,我们是生命彼此的慈悲与相伴。
之后的岁月,对凌霄塔的敬畏以及佛法的虔诚随着我一步步退居城市的边缘越来越深重,这塔成了我最不能仰视的存在,然后成了一种困囿。
困囿,是每个生命的遭遇,却不是每个生命的心甘情愿。
更多的生命在困囿之中探求突围,乃至不惜灰飞烟灭。
我曾经为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对抗感到惋惜,而今我只能说:“存在便是合理的。
”是被万人仰慕还是被众人踩踏,不过是一个形状的变换。
通天柱,还是那个通天柱,木材的质地始终没有变成尘土的样子容貌,藏在树木之心的精灵一贯在努力走出自身的悖论。
实在哪里又有悖论,不过是世俗的约定?如果我只能在俗世勾留不能自由,我为什么不能让我的心飞升?对,就让我的心飞升,是坍塌还是修补,只是你眼睛里的归天。
是让眼睛适应阴郁,还是让阴郁适应自己的眼睛?都不是最真切的计较。
历史始终踱着自己的脚步,不紧不慢,走过宋金元明。
至于那个唐咸通,不是出发点,更不是终点。

盖兄的诗词,始终雄浑厚重。
这种厚重已经超于了措辞的风格,笔墨的习气,而是生命波澜壮阔之后的静水流深,又像极了壶口的瀑布,不管不顾的傲视之后,是一声婉转的悲悯。
这首很能振奋心怀,也能让人寻思。
很好!

(林馨)

李 莉

凌霄塔

天宁寺里的凌霄塔

庄严肃穆 巍峨了众人的心房

娃儿们懵懂的眼神

把你丈量

信徒的膜拜

骄傲的把你赞赏

你 不仅仅是一座塔

你所承载的是一种力量

岁月无数次的洗礼

愈发挺直了脊梁

精雕细刻的塔身

蕴含了古代匠人的聪慧

一滴滴汗水凝成了如今的辉煌

评:

李莉老师的这首《凌霄塔》的诗,诗歌语感很好,读来如行云流水。
而在这诗语的涌动里,显示出兴旺的写作希望,也显示着其灵感的生动与创作力的强劲。
这首诗抒怀不足节制,有因情绪过分而造成诗意瘀滞或诗意浮泛疏松的征象。
这首诗作理性的身分有所加大,对抒怀起到了很好的平衡,同时,又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感,有了很好的留白与语气的舒缓。
而对过度抒怀必要的当心,对叙事手腕故意识地借鉴,也增加的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诗意有了更大的纵深。

(古月)

张永霞

正定天宁寺凌霄塔中的沉思

我用匍匐的姿势

攀登一座塔

塔尖直入云霄

耸立着神圣的传承

风铃站在塔外的地方

看我虔诚的身影

偶尔会有警觉的声音

敲击我的魂灵

无我无相

无灭无生

尘世中的微小

我的卑微

在风中化作了虚无

塔前

一双睿智的眼眸

看尽了风云兴废

虚无中我的魂灵

在注目下无所遁形

高傲的虚妄

骨血里的谦恭

挣扎的叫嚣

生命的空洞

所有的所有

在岁月中

凝着太息的眼力

悲悯着一世的穷通

我用匍匐的姿势

攀登在塔的木阶

久远的木叶的气息

镌刻着久远的虔诚

旋转的韶光的流

带不走人们的贪欲

木阶上滴落的泪珠

在暗夜里闪闪发光

走不出心的间隔

走不出自己

木阶上久远的痕迹

记录着漫长的行程

我伏在木阶上虔诚祭拜

让生命得到圣洁的荡涤

哪里传来沉重的声音

在风中散去

评:

从张永霞老师的这首《正定天宁寺凌霄塔中的沉思》来看,这女墨客体内蕴藏着多大的创作能量,她的诗歌取材随意,彷佛触目可及,俯拾皆是都能入诗。
但她写得却并不随意。
在她的那些诗行里,你能读到一个女墨客透明的心,浓郁的情,强烈的爱,真实的痛与瑰丽的梦。
对诗意生命的追求,一个知识女性此生梦想与期盼,对他乡和远方的憧憬和想象以及一个女性隐秘的苦楚与凄婉,失落意与忧伤,都倾注在诗句里。
她像是要在庸常而贫乏的现实里构筑一座诗意而富饶的家园,来安顿她的心灵与梦想。

(古月)

王建敏

天宁寺的凌霄塔

你是高耸入云的凌霄塔

砖木构造

轻盈挺立

富丽堂皇的大殿

是你曾经的家

世间多少虔诚的信徒

参拜在你的脚下

你也曾一度破落坍塌

你也曾一度重修落架

你几经风雨侵蚀

从不低头畏惧

醉听晨钟暮鼓

笑看落日晚霞

你从不感到孤单和寂寞

白天

和流云绸缪

听小鸟说话

看清闲的老人对弈

听妙龄少女弹奏古筝琵琶

清晨

你笑迎地书的娇子

来这里挥毫泼墨

傍晚

你与健身的人们尽情的洒脱

你紧跟新时期创城的步伐

诚挚的约大家

带上爱人

抱上自己的顾虑

在这鸟语花香的时节

来到凌霄塔下

一起看满园春色入诗画

评:

这首诗用优雅的措辞,幽美的情绪描写了凌霄塔,温顺、温婉、温情,“曾经富丽堂皇”,让“世间多少虔诚的信徒 参拜在你的脚下”,如今“几经风雨”,但它依然绝世而立,笑看风云,融入到“新时期的步伐”。
墨客勾勒的画面,是动感的,是温暖的,长焦距到近间隔,我们看到了这座古塔的历史痕迹。

(张丽苹)

周悦勤

凌霄塔前

说不清

正在仰望的是

沧桑的过往

还是

心中的永恒

正如生锈的檐铃

辨不得

俯视着的

是一个生命

还是一粒尘埃

历史 现在 未来

对望中交织

此时此刻

风不动铃不响

一颗心

在几十年的风雨之后

与一千年的古塔

同时沉默

评:

墨客笔下贱走着淡淡的哀伤,这座古塔,给人以怀旧的美。
“历史 现在 未来”, 一颗心和古塔,同时沉默,墨客捉住生活中的某个断面,不把话说透,却让读者遐想到许多诗中没有写的情绪,妙不可言。

(张丽苹)

房永华

致凌霄塔

站在你的脚下

仰望

沧桑的历史

没有磨灭你的风骨

周边林立的楼宇

无碍你的身姿

如今

梵唱不在

依然特立

沉默

孤傲

不因外物所扰

高耸

昂扬

心依旧向着蓝天

凌霄塔啊

你一如既往地

冷眼周遭的变迁

一贯矗立

一贯是

古城最靓丽的风景

评:

房永华老师的这首诗《致凌霄塔》,实在质上是抒怀的。
他的当代诗歌,特殊是精短的抒怀诗,真正做到了直觉与智性的结合,外感与心灵的呼应,当代气息与宗教之风的领悟。
这既得益于其我们正定古城这座古塔遗存的氤氲与赠送,也暗含着墨客内向、敏感与的莫名的“心慌”,同时,还渗透着对千百年来敬天悯人、颂神的诗歌文化的爱慕,饱含着其对故乡风景、山河故人、天地良心乃至风土人情的吁求、倾诉、愧疚与凭吊。
这些使得房永华的抒怀诗具有着独特的艺术水准,具有着和他的古体诗词一脉相承的品相,古朴与悠远中挥发出对民气世相的穿透与辐射,以及我们一贯在追问的天下的原形和我们不堪一击的命运。

(古月)

刘东方

凌霄塔

我站在凌霄塔下

虔诚的仰望

千年的古塔

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雍容的身姿

傲然耸立在尘世之上

那一砖一木

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塔铃儿声声

在古城的蓝天飘荡

历经风雨侵蚀

遍体鳞伤

却依然巍峨挺立

矗立百世无恙

千年的古槐

仿佛穿越了光阴

缄默不语

却见证了人来人往

我再次虔诚的祈祷

愿这祥瑞之塔

护佑一方百姓福寿安康!

评:

刘东方老师一贯坚守着自己的写作办法。
她的这首名为《凌霄塔》作品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措辞和构造办法,在她诗歌中生动而准确地表达出她的情绪和生活。
有正定古城古老而朴实的温暖;有一个胆怯而羞愧的小时候清晰的影象和平铺直叙的表现。
诗写是紧贴地面的,也便是接地气的,看似写实,笔触让人感到鲜活,明心见性,具有着觉得其间的气韵、节奏与韵律,有时还透露出内敛,同时也是在回应自己的心灵真实。

(古月)

编辑部

本期编审:文岳

本期整理:张建林

本期评委:

丁彦兵 房永华 古 月

林 馨 张丽苹 李 华

本期拍照:文岳

第二十四期

主题:清明节

内容:己亥岁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本期以清明节为题。

令主:张建林

哀求:古风、律、绝、词、曲、当代诗均可,诗限新韵、平水韵,词依《钦定词谱》,限新韵、词林正韵,曲限中原音韵,但均不能混用。
鼓励新创,只管即便少用旧作。
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及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创造,除文责自大外,稿件概不任命。

韶光:2019年3月31日——2019年4月4日晚20时。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同题诗词创作往期回顾

第一期:蕉林书屋

第二期:隆兴寺

第三期:荣国府

第四期:夏暑

第五期:正定城墙

第六期:临济寺与青塔

第七期:赵云与赵云庙

第八期:西席节·不忘师恩

第九期:中秋节

第十期:首届中国农人丰收节

第十一期:重阳节

第十二期:阳和楼

第十三期:开元寺

第十四期:元曲博物馆

第十五期:白朴

第十六期:冬月

第十七期:正定美食

第十八期:帮大哥高瑞奎

第十九期:春联

第二十期:新春佳节

第二十一期:元宵节

第二十二期:春

来源|河朔诗词

编辑|陈月

审核|孔祥刚 张强 张绍鲲

监制|肖喜平

总监制|傅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