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行书有两大来源,一是颜真卿的行书,上溯可至篆籀之意;

二是汉隶,他险些把汉碑写透了。

以是从字的形状看比较宽博,横向取势,呈相向之意,中宫疏朗,而从字的线条来看不是一笔而过,强调一波三折,如锥画沙,如折钗股,点画圆浑,刚韧有力。
裹锋用笔,期以篆隶意趣,重心下沉,字形趋方扁为尚,紧张特点有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竖画则取弧形,特殊是其撇捺,如大雁展翅,极为伸展,他的用笔欲行又止,带涩意须尽全身之力而为,故临写何绍基书法作为速率不宜过快,且必须用悬腕悬臂,回腕执笔的手势书写方能得其真趣。

他的字与字相连采取的是牵丝,有些较细较长,加上其颠簸的笔画和鼓形构造形成了他的书法作品的独特的符号性,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习气。

何绍基56岁书袁枚咏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绍基常有出人意料的处理方法,让作品具有奇特之感。
正如杨守敬对他的行草所下的评论:“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

何绍基咏落花七律十五章,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春书于苏州。

何绍基书袁枚《咏落花七律十五章》原文:

江南有客喜年华,三月凭栏日易斜。

春在东风原是梦,生非薄命不为花。

仙云影散留喷鼻香雨,故国台空剩馆娃。

从古倾城颜色好,几枝零落在天涯。

也曾开向凤皇池,去住无心鸟不知。

扫径适当风定后,卷帘可惜客来时。

肯教喷鼻香雨随波尽,尚恋春光坠地迟,

莫讶旁人怜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

风雨潇潇春满林,翠波帘幕影沉沉。

清华曾荷东皇宠,流落原非上帝心。

旧日黄鹂浑欲别,天涯绿叶半成阴。

荣衰花是平凡事,转为韶光恨不禁。

小楼一夜听潺潺,十二瑶台解佩环。

有力尚能含小雨,无言独自下春山。

空将西子沉吴沼,谁赎文姬返汉关。

且莫啼烟兼泣露,问渠何事到人间。

不受深闺儿女怜,自开自落自年年。

上苍飞处还疑蝶,素月明时欲化烟。

空谷半枝随影坠,阑杆一角受风偏。

佳人已换三生骨,拾得花钿更暗然。

后土难埋一瓣喷鼻香,风前零落晓霞妆。

赤心枉自填沟壑,素手曾经捧太阳。

疏雨半帘人意

莫闲上苑遮留少,宰相由来铁石肠。

似欲翻身入翠微,一番烟雨寸心违。

粗枝大叶无人赏,落月啼鸟有梦归。

垂钓丝轻浮水面,踏青风小上春衣。

劝君好向瑶台去,十二湘帘莫乱飞。

玉言如此竞泥中,争怪骚人唱恼公。

茵溷无心随高下,尹邢避面各西东。

已含云雨还三峡,犹抱琵琶泣六宫。

花总一样平常千样落,人间何处问清风。

不妨出生竞离群,开满喷鼻香心已十分。

小院来迟烟寂寂,春深坐处雪纷纭。

人间歌舞消清昼,天上神仙葬白云。

飘落满庭波欲冷,一枝玉笛吊湘君。

裁红晕碧意蹉跎,子野闻歌唤奈何。

早发琼林惊海内,倦开江国猒风波。

汉宫裙解留仙闻,梁苑妆成坠马多。

天女亭亭舞赖甚,苦将清影试维摩。

十一

金光瑶草两三 ,吹落尘凡我亦惊。

让路忍将喷鼻香雪踏,开窗权当美人迎。

蛛丝力弱留难住,羊角风狂数不清。

昨夜月明谁唱别,可怜费尽子规声。

十二

红灯张罢羽觞残,不照笙歌月亦寒。

此去竞成千古恨,好春还待一年看。

金铃系处堤防苦,玉匣开时笑语难。

拟嘱司风贤令尹,也同修竹报安然。

十三

剪彩隋宫事莫论,天涯极自总销魂。

旗亭酒醒风千里,牧笛歌回水一村落。

游子相逢终是别,美人有寿已无恩。

流年几度残春里,潮落空江叶打门。

十四

升沉何必感云泥,到眼风光剪不齐。

爱惜每防鹦翅动,飘零只恨粉墙低。

高唐神女朝霞散,故国河山杜宇啼。

最是半生惆怅处,曲栏东畔画堂西。

十五

怕过山村落更水桥,休论凤泊与鸾飘。

容颜未老心先谢,雨露虽轻泪不消。

小住色凭芳草借,长眠魂让酒人招。

司勋最是偶春客,肠断烟江咽暮潮。

余客金陵归舟 次读小仓山房稿 书 咏落花七律十五章

聊以遣兴

同治乙丑春仲 道州何绍基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