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创作背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超越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磨练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贰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全球有名的长征。

十分巧合的是,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1935年10月,红军整整走了一年,到达陕北。
而毛泽东踏上征途是1934年10月18日傍晚,他到达陕北吴起镇则是1935年10月18日,刚好一年。

长征的一年,改变了一支军队、一个党的命运,随之也影响到中国的命运。

长征的前四个月,毛泽东不负有领导中心红军的任务,故红军丢失惨重。

自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心与红军的领导地位,长征形势由被动转入主动。
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过雪山,超越草地,进行了数百次战斗,纵横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完成计策大转移。
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对红一军团的战士讲到长征,说道:“我们从瑞金算起,统共走了367天。
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由了……万水千山……长征,是宣言书,是宣扬队,是播种机。
它将载入史册。

七律《长征》,则是诗化的长征总结。

【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样平常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五岭]指横亘于湘、赣、粤、桂四省的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

[乌蒙]乌蒙山。
在云、贵二省交界处。

[金沙]金沙江。
长江上游。

[大渡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交界处的果洛山,流入岷江。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由13根铁索,悬挂两岸,上铺木板。

[岷山]又称雪山,在四川松潘之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

[三军]泛指红军。
作者自注:“三军: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所有版权原创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