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致,平仄折衷,是汉语措辞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宝贝。

文学史上有很多评价历史人物的对联,笔者搜集整理了部分以飨广大喜好对联的友友们。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直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说的是谁

——颂孔子

阐明:上联,“大成”为曲阜孔庙主殿——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
“大成”乃因宋徽宗赵佶尊称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

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由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道通中外”是说孔子的思想造诣被广泛流传中外。

下联: “万世师表”是大成殿内正中由清康熙天子题书的匾额。
“存神过化”也叫“过化存神”,语出孟轲《汉书·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高下与天地同流。
”指贤人所到之处,公民无不被感化,而永久受其精神影响。
“唐代黄滔 《御试良弓献问赋》:“乾坤与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向。
”指合乎天地道德。

气备四季,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颂孔子

阐明:上联化用《易经》意,赞孔子道德崇高。
谓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光辉与日月相等,其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整然有序,其奖罚与鬼神所降的吉凶相应。
“气备四季”,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绪季野虽不言,而四季之气亦备。
”原指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也指气度远大。
“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语出《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季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下联概括韩愈《原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联语气势恢宏,符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思想家、教诲家的崇高地位与身份。

取义成仁千古事

立业扬名万年身

——颂孟子

阐明:孟子生平追求宣扬王道仁爱思想,取义成仁是他的主要理念,他也正由于这些而成为人家敬仰的亚圣,万古长青。

生平为民,浩然正气冲云霄;

两袖清风,仁者无敌中庸道。

——颂孟子

孟子的主见便是民贵君轻和仁爱的思想

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切同孔颜。

——颂孟子

阐明:这是清弘历题上冻邹县孟庙的对联。

“孔颜”:指孔子和颜回

对联的意思是说:身为帝王说话的时候必定称自己为尧舜,忧心天下人的心同孔子和颜回是一样的。

何处招魂?喷鼻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颂屈原

阐明:屈原写《招魂》,怀念楚怀王。
屈原诗中常以“喷鼻香草”“美人”自喻,一如失落宠的美人便是节操傲岸不得赏识的自己。

楚南公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以是“三户地”就指楚国。

屈原被流放,曾“呵壁问天”,抒发奋懑。
屈原自沉汨罗江,汨罗江又称湘流。
《九歌》是屈原的一部作品,王逸说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作。

死活一心腹,

存亡两妇人。

——颂韩信

阐明:这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祠堂中的对联。

上联,一心腹”指萧何。
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举,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以是萧何可谓韩信的心腹。

下联,“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以是说“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生平中重大的经历。

一代君权痛蚕室,

千秋史笔溯龙门。

——蒲松龄颂司马迁

阐明:意思是说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联颂项羽,勾践

阐明: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解释干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当仁不让的决心。

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恨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毅力。
蒲松龄撰下此联,便是勉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刚毅刚烈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

——颂司马迁

阐明:刚毅刚烈不阿,指的是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被汉武帝下狱囚禁。
“信史”指的便是《史记》或叫《太史公书》。

青冢有情犹识路,

平沙无处可招魂。

——颂王昭君

阐明:王锦题王昭君墓联

青冢依然是有迹可循,但是无尽的沙漠却无法寄托哀思。

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绥远在今绥远省归绥市南大黑河边,因冢上的草色常青,故称为“青冢”。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颂诸葛亮

阐明:“王业不偏安”是《后出师表》的内容。
诸葛亮生平的志愿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两表”指的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臣言当尽瘁”出《前出师表》的“鞠躬尽瘁去世而后已”“六军长此驻风云”指的是六出祁山,末了病逝于五丈原。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遍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颂诸葛亮

阐明: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所作。

原来,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两地对诸葛亮的隐居地多有争议。
南阳人说,诸葛亮曾隐居南阳卧龙岗,襄阳人说,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
顾嘉衡说,既然诸葛亮鞠躬尽瘁,去世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诸葛亮隐居地这一小事而辩论不休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颂诸葛亮

阐明:当代董必武师长西席的对联。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磋商天下大计,一番行为冲动了众人。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生平。

——颂陶渊明

阐明:这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袁行霈为陶渊明纪念馆撰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是赞赏陶渊明的品质,犹如传世美酒,甘醇无比,可以流传千古。
下联化用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篱下是说陶渊明在田园,樽中酒,他又爱饮酒。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名人忙杀;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何在,唯桃花流水依旧。

——颂陶渊明

阐明:上联,写自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游桃花源者浩瀚,或写景描状,或思古抒怀,或寻梦觅仙,或盘根究源,赓歌不断,留下了读之不尽的诗联笔墨。

下联,写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八十余日辞官归田,写《归园田居》组诗。

门前学种师长西席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

——颂陶渊明

阐明:是清代唐仲冕(唐陶山)所题。
现题写于湖南桃源县陶渊明祠,用以纪念晋代墨客陶渊明。

上联:陶渊明少有大志,曾著《五柳师长西席传》以自比,故而后人据此在其祠前栽种了许多柳树,以示纪念。

下联:陶渊明去世后葬于九江马回岭,古称浔阳柴桑,是陶渊明退隐归田的地方,处士,隐居不仕之人,指陶渊明。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颂李白

阐明:这是郭沫若题江油李白纪念馆的楹。

上联:化用李白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和李白小时候“磨杵成针”的故事。

下联:化用李白所作的《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意思是倚剑登上燕然山,那里边峰嵯峨,战役频繁。

挂弓扶桑:出自唐代李白所作的《短歌行》“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意思是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年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

阐明:这是清代陈云诰(字紫纶)在太白祠大门口题写楹联。

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神仙”,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豁达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作中多以醉时写就。
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震天动地文。

——白居易颂李白

阐明:晚年李白潦倒穷困,唐上元二年(761年)秋日,他抱病投奔族叔、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
次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去世后葬于当涂县城南5公里的龙山东麓,后来范传正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协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西麓,以全李白生前“宅近青山同谢公”的夙愿。
青山李白墓经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受到历代墨客的祭拜。
著名墨客白居易曾在此拜祭李白,留下诗作《李白墓》曰:“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震天动地文。
”表达了对李白晚景的同情和对其诗作的推崇。

神仙诗酒空千古,

名达江天贮一楼。

——颂李白

阐明:诗仙李白的诗篇和豪情流传千古,无人能够超越。
他的文采,遍布江河上的广阔空际汇,聚精华于黄鹤楼。

狂到众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颂李白

阐明:此联为姚兴泶所撰。
高下联均出自杜甫诗句。
上联“众人皆欲杀”出自《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晚年因接管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的约请,加入其幕府,并为其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
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长流夜郎。
当时的处境是“众人皆欲杀”,只有杜甫这样的老友“独怜才”,可见二人相知之深,友情之厚。

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在“众人皆欲杀”的情形下,依然故我;醉时纵然天子相呼,犹不肯上船,可见其狂士之态。

(未完待续)

整理码字不易,喜好关注点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