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教材剖析:
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墨客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溘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村落庄夏夜的宁静幽美。《宿建德江》是唐代墨客孟浩然路子建德江时所作。当时,墨客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墨客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墨客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薄暮时候,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候,而此时的墨客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墨客面前所见,亦衬托了墨客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个中的一首。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纭乱跳进船舱。溘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述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革,有条有理、构思奥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致如在面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由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村落庄景致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落风光: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喷鼻香气里,人们评论辩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地皮庙树林阁下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涌如今面前。这首词措辞朴实,构思奥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风雅的组合,便把村落庄月夜的景致描述得宁静自然、幽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屯子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二、生字组词
德dé(美德、德行、风致)
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
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
三、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四、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提示:《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墨客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墨客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把稳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致,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玉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玉轮抒发墨客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墨客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好与愉快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个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缘故原由,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由于野“旷”,以是天低于树;由于江“清”,以是月能近人。愁思彷佛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抚慰。作者用凝练的措辞描述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分外的意境。整首诗环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落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村落庄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活气;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幽美和安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墨客因景美年丰而欢畅、喜悦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若何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革不定,顷刻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连续扩展,不多会儿,滂湃年夜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五、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若何的景致?从哪些地方创造的?
《宿建德江》因此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浸染?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述雨的特点,解释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真切。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墨客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喷鼻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落风光,表达了墨客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屯子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墨客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宿建德江》
宿建徳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墨客。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墨客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字词阐明: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墨客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
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彷佛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玉轮,彷佛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
《宿建德江》墨客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采天成,富有艺术美。
精彩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因此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利用表现手腕上都十分有特色。
墨客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分外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墨客内心的忧闷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sh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自主异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字词阐明:
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④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分外景不雅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
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⑧忽:溘然。
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平常开阔而且沉着。
诗词大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纭乱跳进船舱。溘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课文主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墨客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绪。
精彩赏析:
这首诗紧张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墨客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革的自然景物逐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条有理,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觉得逐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不雅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俏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墨客颇具匠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是非句》等传世。
字词阐明: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解释星星寥寥无几。
⑤两三点:概数词,解释雨量不大。
⑥旧时:昔日。
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⑧社林:地皮庙附近的树林。
⑨见:同“现”。
诗词大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喷鼻香气里,人们评论辩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地皮庙树林阁下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涌如今面前。
课文主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墨客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绪。
精彩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韶光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屯子野外。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习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奥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了一种宁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落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活气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溘然涌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村落庄生活的热爱。
图文讲解
同步练习1
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中“移舟”的意思是 ,“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 ,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 、 、 。 在墨客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
3.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主要浸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词题是 。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全。
3.词中的“见”读 ,它的意思与“ ”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 )、( )。
5.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浸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描写的时令是( ),从________________这些声音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
7.词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畅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一、1.划船靠岸 停船夜宿
2. “客”是墨客自指,“新”有增长的意思,愁上加愁。
3.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水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纭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时焦急的样子,又陪衬了墨客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二、1.云黑 雨跳 风吹
3. 黑云翻滚 大雨倾盆 风吹云散 水天相接 来去匆匆
3.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色,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光鲜而深刻。表现了墨客对屯子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三、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清风半夜鸣蝉
3.xiàn 现 4.月 鹊 蝉 蛙 星 雨 店 桥
5.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统统,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6.夏季 鸣蝉、稻花喷鼻香、蛙声 充满活气
7.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同步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