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词组。
最早记录“安然”两字的文献是先秦战国哲学家韩非子“人无智愚,莫不有趋舍;恬淡安然,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说,人无论聪明还是屈曲,生平之中,都会有取舍,而处于恬淡宁静平和安详状态的人,很清楚福祸的真实由来和规律。那么这里的安然,是指的沉着安宁的生活和心态。
根据文献笔墨滞后于现实措辞的客不雅观规律,可以知道安然两字,肯定起源更为久远和古老。在中国古代,单字为紧张叙事达意,双字词组重在强调一种氛围感,可以知道,安然多数是描述一种恢宏的稳定舒缓状态。
在汉朝,安然就有旅途平顺,康健之意。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安然不。” 陇西行 汉 · 两汉乐府选录
这是描写当家主妇欢迎和招待原来的客人。
美好的妇人出门迎客,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
两次在客人面前行着膜拜的大礼,并且问候客人,这一起是否安然,身体可还康健。
可见在汉朝,安然就用作正式的欢迎措辞和祝福。
安然从大的来讲,便是国家的平靖和安宁。
从小的地方来讲,便是个人的安定和康健。
在唐朝,军事上沿袭旧制,每三十里置一堠,逐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安然火”。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安然火入城。”唐 · 姚合《穷边词二首 其二 》
守卫边塞重镇的军人,时候箭在弦上,震慑着边塞外的游牧部落,使得他们不敢贸然犯边。
以是才有了唐朝千万里边塞的安然无事。而一座座烽火台,在薄暮点动怒堆,这是报告安然的火光,次第传向京城。
而长安入夜,长安的城楼上,也有专门的人在薄暮入夜定时点亮火炬,瞥见火光的长安人,知道又一个安然的夜晚如约而至。
唐朝人对付夜晚的安然火,印象深刻,由于这是和城角,鼓声险些同时的守护长安夜色的背景。
尤其是长安两次动荡,一次是安史之乱,一次是黄巢叛逆,每天定时的安然火不再燃烧,全体城市却陷入了更混乱的战火当中。
以是,安然火对付生活在长安的唐朝人来讲,是家国同在的安宁感。失落去后尤觉名贵。
“夕烽来不近,逐日报安然。
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唐 · 杜甫《夕烽(759年) 》
杜甫由于安史之乱,遭遇了人生重大的困境,他先是主动报国,冒死投奔唐肃宗,后来却由于受权臣排挤,贬谪到华州,末了不得已,为了躲避战火,带着妻子和孩子逃难到甘肃。在这里,战役的间歇,仍旧会点起烽火,报告着城池的暂时安稳。
而杜甫有心,在薄暮的城头,看着烽火由远及近的点燃。
这是浊世之中,短暂的太平之夜。
有了烽火的守护,那种安然之感,深切打动着杜甫。
他仿佛看到那代表安然的烽火,是从迢遥的塞上云端里,通报过来,虽然站在高台上俯瞰,火光是那样的微弱,仿佛云中的星光时隐时现,但是那给人的却是犹如苍龙的存在感。
那是他不灭的渴望家国太平的心。
以是,只有中国人,能够懂得安然所代表的深邃和情怀。
“故宅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立时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然。”唐 · 岑参逢入京使(749年)
有安定,一定是有守护安定的人。
有边塞的军人,就必定会有捐躯。而有家人在边关的,就必定躲一份浓浓的担忧和顾虑。
岑参,两次在塞外从军, 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担当掌布告;天宝末年,在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幕府作判官。是军区的高等军人。苦寒风霜之地,岑参常常要策马巡游军营和边塞。
那么这天他在路上遇上了正在回京路上的官员。
而他的家眷也在长安,只是他报效国家,常年在边塞,不能回去。
遇见回京的人,他岂有不想回家的,他也知道家里的人的顾虑。
我望着长安的方向,长路漫漫,我的眼泪已经打湿了袖子。
我和你在道路上相逢,没有纸和笔,就请你带给我家人一句话,说我还安然。
那么纵然是岑参仓促没有随身的纸笔,那么回京的官员身边总不会缺少纸笔吧。
现实的情形有两种,岑参有要事在身,无法过久的逗留,留下书信。
还有一种情形,便是这里风雪苦寒,笔砚都被冻得出不了磨,也就无法书写。
无论是这中间的哪种状态,都显示出环境的恶劣。
也正是这种恶劣,才显得“报安然”的厚重和军人的年夜方。
“函罢家音又拆看,添书绝句报安然。
丰溪渔叟生涯定,明月清风一钓竿。”唐 · 吕从庆 《寄弟 》
古代也常把家书家书,称为安然信。为了避免家人的担忧和顾虑,特意在信尾加上安然两字,由于古代邮政更加迟缓,为了缓解亲人的焦虑,特意强调安然。
装好的家书,临到发出时,又拆开,添上了一首有安然字样的绝句,来见告你我的安定。
我现在已经准备老诚笃实在这里当个渔翁,享受明月清风,请不要担心啊,我的弟弟。
实际一个朝代的末世,哪里会有什么安稳,这不过是怕弟弟太担心,美化自己的落魄处境而已。
而多少家书上的安然,都是寄托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亲人的善意。
而安然信,随着韶光,也有着一定的变革。为了怕家人受刺激,每每寄信的人,特意在信封明显处,张贴安然字样,以宽慰收到信的亲人,不要担心,里面是噩耗。
只有中国人,才知道和懂得安然两字深邃的含义。
那么圣诞节的前夜,叫“安然夜”,实在是俏丽的笔墨转译的巧合。
在西方,圣诞节前夜是摆放圣诞礼物,在教堂做弥撒的重大节日,由于一首歌咏此夜安宁的歌曲,被转译成安然夜。
那么到了中国,圣诞前夜的氛围感,实在已经不那么主要,而安然两字所代表的吉祥深邃,成为了这个夜的主题。
也只有中国人,才盛行送苹果,由于代表安然美果。
安然夜实际是中国人的节日。那是对“安然”两字的回味,和对安然的情绪祝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