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洞见CC

公元816年的某个秋夜,浔阳江边,一位落寞的中年男人正在与好友告别。

两人依依不舍之际,一阵阵幽怨的琵琶声从不远处传来。

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琵琶声如泣如诉,而男人本就愁绪满怀,乍闻此声,差点掉下泪来。

感伤之余,他又听出琵琶声中颇有京城的风味,便邀琵琶女过来一见。

两人交谈后,他创造琵琶女的命运竟与自己惊人的相似。

想当年,琵琶女曾因一首琵琶名动京城;而自己风光时,也是炙手可热的宦海红人。

如今,琵琶女陷入了一地鸡毛的婚姻,他也跌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困境。

同样凄苦的经历,让男人喟然长叹,挥泪写下了一首光照千古的长诗。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这位泪湿青衫的中年男子,便是白居易

而这首令无数人凄然泪下的长诗,正是我们在教材里学过的《琵琶行》。

可惜的是,当时年纪小,谁都读不懂《琵琶行》中的深意。

直到青丝渐白,满面风霜,我们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

年少不懂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原来小时候学过的《琵琶行》里,字字句句,都是我们终年夜后的人生。

1

关于无常

孔尚任曾用一句唱词,说透《琵琶行》里琵琶女的命运: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来宾,眼看他楼塌了。

琵琶女出身底层,本是富人眼里瞧不起的工具。

然而就在她凭着一手好琵琶,名动京城后,数不尽的巨室子弟,手捧珠宝只为一睹芳容。

这样风光的日子,一年复一年。
那时的她,以为这便是永久。

奈何,容颜会老,民气会变,随着韶光的流逝,那些曾环绕在她身边的人,也都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贩子妇。

到末了,她也只得接管这个残酷的现实,嫁给贩子。

琵琶女本以为,靠着自己的仙颜才华,可以长久地捉住面前的风光。

然而她没料到,世间的统统,一贯处在快速的变革之中。

只有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白居易十六岁初至长安城时,也曾凭着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名动一时。

二十九岁时,他再赴京城参加科举,又一举中第,成了天子跟前的红人。

那时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并未想到,他的人生会在中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公元815年,他因越职言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也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

识破这一点的白居易,不再于纠结得失落成败,而是开始正视无常,做好了在江州安心度日的准备。

他时常将自己放置在山水间,无聊了,便访山问友,空隙时,就围炉煮茶。

那一段苦闷的日子,他竟也凭着一颗平常心,过出了另一种洒脱。

《红楼梦》里有言:喜荣华恰好,恨无常又到。

人这辈子便是这样,没有一贯的低谷,没有永久的快意。

今日你位居人上,嫡就可能跌落谷底;

目前你欣喜得到,明朝就可能苦恼失落去。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太多这样的无常时候。

但无论你曾经历什么,都请记住这八个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心地活在当下,哪怕命运予你再多无常,你也能从容地走完这生平。

2

关于苦难

苏轼谈到白居易时,曾写诗道: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先哲。

其大意是,我对世事的豁达态度,很多都来源于白居易,既如此,又怎敢和他相提并论。

在苏轼看来,自己对生活的乐不雅观,对苦难的容忍,远远不及白居易。

白居易年少时,便有济世救民的宏图大志。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

哪怕口舌生疮、手指成胝,也未曾有过丝毫的懈怠。

在科举这条路上,白居易忍受了太多的艰辛,他的人生也并未因此顺遂。

进入官场后,白居易落笔民生,频频上书言事。

他的笔触太锋利,戳穿的现实太露骨,早已让一些权臣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来,白居易的母亲意外去世。

朝中的权臣便趁着他丁忧期间,将他的职位改成了闲职,断了他的言政之路。

即便如此,白居易仍旧不愿封笔缄默。

而这也使得那些权臣更加容不下他,找个情由便将他贬至了偏远的江州。

这一次,官场的阴郁,直接将白居易的一腔热血,浇了个透心凉。

到江州后,白居易郁郁成疾,病了很永劫光一段。

有次外出送朋友时,碰着经历相似的琵琶女,他更是忍不住发出了“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人到中年,奇迹遭遇滑铁卢,多年经营的空想也一朝破碎。

这种经历换作凡人,肯定都难以承受。

白居易也自苦过一段韶光,却没有一贯在苦难里沉沦,而是选择用一颗乐天的心去收受接管。

此后,无论朝廷把他贬到哪里,白居易都始终如一地宽慰自己:只要心安,便是归处。

有位智者说:“人的生命,似大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俏丽的浪花。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段最困难的日子。

但越是困难,越要苦撑;越是痛楚,越要豁达。

当你的心境不断强大,此后无论碰着多大的难关,你都可以为自己搭建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天下。

3

关于孤独

读懂《琵琶行》的人会创造,白居易在里面写了自己很多孤独到哭的瞬间。

比如浔阳江头送客时,他写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个时候,让他眉头紧锁的,是朋友渐少的苦楚;

初遇琵琶女时,他又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个时候,让他泫然泪下的,是惺惺相惜的落寞;

不过,最让白居易难以排解的,还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白居易为官最大的空想,是关怀民生。

然而当朝权贵,却只想粉饰太平。

以是,被贬是他唯一的命运。

独身只身来到江州后,白居易感想熏染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贬谪异域的羁旅之愁,也不是走下神坛的不甘落寞,而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绝望。

怀着这样的愁绪,白居易也像大多数失落意者一样平常,整日借酒浇愁。

他在《琵琶行》里写道:“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还独倾。

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他独自买醉。

不同的是,别人是越喝越萎靡,白居易是越喝越复苏。

他意识到,凭他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官场的腐烂。

但他也不愿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初衷。

于是,他开始转变策略,踏踏实实地做地方官,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

在杭州时,他大力疏通西湖,办理了当地人的饮水问题;

到苏州后,他又帮助当地百姓扩疏河塘,建筑道路;

在此期间,他还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残酷的文化遗产。

周国平曾说:孤独,是人的宿命。

不同的是,有人在与孤独交手后,逐渐失落去了自己,或变得随波逐流,或变得沉默寡言。

然而白居易却在那段不被人理解的岁月里,守住了自己的初衷,活出了生命的新高度。

《百年孤独》里写道: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发展。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体味过无法言说的苦楚,经历过无人理解的心伤。

不要哀叹这些委曲为什么只发生在你身上。

由于这是一个敢于活本钱身的人,注定要承受的磨难。

那些一味追求别人理解和认同的人,终将失落去自我,埋没于人群之中。

而一个敢许可自己不合群的人,却能化作一束光,将自己的天下点亮。

清代文学家张潮有一句话,深得我心。

他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即便是读同一本书,我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年少时,我们瞧不起琵琶女的堕落,看不懂白居易的眼泪。

等到自己也被社会毒打后,才在泪眼婆娑中明白:

发展,便是一个与苦痛交手的过程。

以是哪怕你有万千苦楚,也只能独自咽下;哪怕遍体鳞伤,你也要学会默默自愈。

然后等到历经千难万险再回顾,愿你,愿我,都能抖落一身尘埃,笑对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