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
刘希夷(约公元651年—?),一名庭芝,字延之,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唐朝墨客,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文意柔婉华美,且多感伤情调。他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去世时年未满三十。原有集,现已失落传。
青春易逝,请君珍惜
——唐﹒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嗟叹。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去世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薄暮鸟雀悲。
【题解】
这首诗的文体,名为“七言歌行”。魏晋以来,这种诗体,多用于乐府歌辞,到了唐代,逐渐分开乐府,成为一种七言古诗的形式,名曰“歌行”。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
这首诗题意表示,不是作者自己悲叹白头翁,而是代别人悲叹。代什么人呢?代那些“红颜美少年”。全诗的主题是警告青年人,不要耽于行乐,须知青春不能长驻,公子王孙的歌台舞阁,末了都成为薄暮时鸟雀悲鸣的地方。本日瞥见一个白头翁,应该怜悯他,也便是怜悯自己的将来。作品的思想方向是悲观的,它只有指出华年易逝,而没有鼓励青年如何捉住华年的积极成分。
【注释】
⑴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
⑵桑田变成海:典出《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⑶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轻歌妙舞。
⑷光禄:光禄勋。此处指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十分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将军:指东汉贵戚大将军梁冀。曾大兴土木,建造府宅。这两句是说白头翁昔年曾出入权势之家,过豪华的生活。
⑸宛转蛾眉:这里指女子的青春年华。
【赏析】
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墨客都有篇幅较长的歌行,不过他们的句法,还继续齐梁诗的浓丽风气,又多做对句。刘希夷的歌行,极少用对句,也不多用典故。笔墨明白流利,诗意也不隐晦。
全诗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以落花为中央。大意说:花有谢落之时,但明年仍旧着花,人则红颜一改,便成老翁。从此转到下半篇,劝告青春兴旺时期的青年人,该当怜悯“半去世白头翁”,自己当心。本日你看到的白头翁,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禄勋、大将军的园林、楼阁里饮酒作乐。可是,一转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约请他去参加“三春行乐”。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耐久,不到几年,便已满头白发。著名一时的豪家的园林、楼阁,曾经是多少青年宴饮作乐的地方,到后来都成为一片荒地,只有鸟雀在薄暮时候喧噪,彷佛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诗的主体,前半篇只是一个引子。这样的艺术手腕,用古典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叫做“以落花起兴”。
这首诗写出了自然的恒常与人生的无常。“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不管你若何看待人生,珍惜或者摧残浪费蹂躏,她都如滔滔江水般一去不复返,只能眼见年华老去。以是,中国有句俗话:“年轻别笑白头翁,花着花落几日红。”没有谁能够永久朱颜皓齿,“人生年光时间短”,早一步或者晚一步而已,每个人都要步入白发苍苍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