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试卷一、当代文阅读(23分)(一)当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1~4题。
材料一: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
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期”理论。
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期”理论。
雅斯贝尔斯把稳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天下范围内集中涌现了一些极不屈常的历史事宜: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谋而合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打破,涌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者不同文明的突飞年夜进。
在“轴心时期”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期间”。
详细来说,“轴心时期”的中国表现便是春秋战国期间涌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
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期”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缘故原由。
这就须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
涂尔干创造,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急、物质财富涌现明显萎缩时,自尽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得到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尽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涂尔干敏锐地创造“社会危急”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征象的共同之处,那便是“社会的剧烈变革”。
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征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办法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同等性;大家对既有的代价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
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韶光而沉淀下来的履历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各类努力,也常日以遵照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条件。
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希望、情绪、行为、心态等等,统统都失落控了。
旧有的代价不雅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毁坏,逐渐失落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代价不雅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管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少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恰好可以被用来阐明“轴心时期”的中国“奇迹”。
春秋战国时期的紧张特色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寻衅,频现危急,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全体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
时期危急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落范危急作出相应的回应。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实在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落范危急。
作为时期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期间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各抒己见,并逐渐形成浩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史诗。
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期间,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期间,一个是民国期间。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材料二: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期、古代高度文明时期、轴心时期、科技时期。
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期具有非凡的意义。
正由于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打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期”、“古代高度文明时期”及其之后的“科技时期”统称为“间歇期”。
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期的打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期则为人类往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险些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涌现了辉煌的造诣。
只管“轴心时期”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期”的文化精神打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代价体系框架,至今仍旧是人类几个紧张文明体系中的代价和行为准则。
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贯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统统而生存。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期间,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央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天下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结束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由于“它们实现了打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
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不雅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提高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天下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色。
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能时期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期的历史构想》)1.下列对材料干系内容的理解和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期”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供应帮助。
B.涂尔干创造,社会危急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从而引发“脱序”征象。
C.轴心时期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期既打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天下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精确的一项是(3分)A.只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旧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期”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阐明“轴心时期”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期”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每每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尽。
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落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打破,因而天下文明的中央不应该在欧洲,而该当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3分)A.魏晋期间的绅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好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去世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心政府开展“三反”“五反”“弹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掌握,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4.五四季代,思想解放大潮彭湃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扬。
请用“脱序”理论阐明这一征象产生的缘故原由。
(4分)(二)当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5~7题大地毕飞宇①在村落落的四周,是大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村落落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便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地皮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久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间隔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须要跨过的间隔,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工具,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由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
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乃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溘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期”,让你在村落庄里做农人,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永劫光,末了说:“我想我会去世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想熏染,但是,我冒失了,我忘却了说话的工具是父亲,我常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期”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一直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不雅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不雅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子”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由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实在是妖冶的,乃至是娇嫩的,由于辽阔,由于来自“手工”,它壮不雅观了,我想见告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看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人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天下上最看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匆忙地做色彩的演化,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便是两种颜色的猖獗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久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去世气沉沉,我性情当中的孤独方向大概便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察看犹豫者来说,外部的浓郁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灌溉、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开阔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彭湃则是另一种腔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贯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好乡下人莫言。
我喜好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贯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贯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传染,每每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传染力是作家供应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贯在那儿,永久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5.下列对本文干系内容的理解,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以是“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发言,直接表现平原村落庄生活的辛劳,表示两代人在思想不雅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质的敬佩之情。
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个中又承载着农人艰巨的劳作,包含“悲”的身分。
D.第⑥段瞳孔里永久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妖冶的色彩,看到收成,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费力作的父辈们。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剖析鉴赏,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将村落落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落落的微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④段利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表示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颂,对大地的崇敬。
C.第⑦段描述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颂和热爱。
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为难刁难人们感知大自然传染力的主要代价,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屯子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阐明。
7.请联系高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的理解。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5小题,15分)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苟不充之,不敷以事父母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当察乱何自起 当其无,有车之用D.故贼人以利其身 贼其君者也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阐明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事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样平常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惶恐、恐怖。
D.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爱人:爱护别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2.下列表述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毂:车轮中央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分外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弗成”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C.《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宜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期间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D.《老子》别号《南华经》,全书的思想构造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权谋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
材料一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
”于是臣庶始贵文学。
帝尝讲求首相,谓旁边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殖货产,真宰相也!
”这天,以质及王溥、魏仁浦同辅政。
旧制,宰臣上殿,命坐而议大政:其进拟差除,但入疏状,画可降出,奉行而已,质等自以周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帝英睿,乃请用札子,面取旨,退,各疏其事,同列书字以志。
从之,坐论之礼遂废。
二年春正月,度民田,周世宗末年,尝命官诣诸州度民田,而青鸟使多不称,至是,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敝愈甚,今当精择其人。
”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寻诏州县课民栽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
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
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庙,历不雅观两庑,指白起像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
”命去之。
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旁边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
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
”禁之,主一日劝帝以黄金饰肩舆,帝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材料二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
方今公卿大役夫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老诚,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敷之病矣。
(选自《盐铁论·救匮》)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精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旁边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B.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旁边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C.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旁边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D.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旁边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干系内容的讲授,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赞,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
文中是对孔、颜的颂扬。
B.札子,指古代官方公函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天子或主座进言议事。
C.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与“官仓”相对。
D.两庑,指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本文中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
15.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宋太祖重视文教,他曾多次到国学察看,扩大、修葺祠堂寺院,还想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以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
B.宋太祖赞许了范质等的要求,废除了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在此以前,宰相等重臣上殿议政,可坐在天子赐的座位上。
C.宋太祖因范质不置办宅第以外的家当而称赏他为真宰相,又让按比例抽取官府所收的两税,贮存起来防备奸凶。
D.宋太祖在乾德元年敕令将秦将白起的塑像从武成王庙配祀中移除,由于白起曾经杀去世已经屈膝降服佩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8分)(1)寻诏州县课民栽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
(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
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墨客说自己有时处置了一个盗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夫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墨客对农夫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墨客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欲望终将实现。
18.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
”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剖析。
(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管理上轨道的主要性。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浸染,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足谨慎,开始懈怠,以是涌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增广贤文》有言“知彼心腹,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三、措辞笔墨利用(18分)(一)措辞笔墨利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20~21题以文化人,更能凝集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天下。
古往今来,人们每每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想熏染其气质形象,体验其代价理念。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示者独特的中华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唐诗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学,中国画显著启示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元代戏剧深深传染了欧洲不雅观众,《赵氏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不雅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中国故事……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态度。
文艺的民族特性表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
《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京剧的脸谱、字画的笔法……直不雅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个中的,更有无比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
“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本日依然深植于中国民气坎,不仅________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办法和行为办法,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传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民。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向外洋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好,个中一个主要缘故原由就在于,外洋受众从这些作品中感想熏染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事情者要从中_______________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铸就新的辉煌。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致 潜移默化 源远流长 汲取B.风采 潜移默化 博大精湛 汲取C.风致 耳濡目染 博大精湛 吸取D.风采 耳濡目染 源远流长 吸取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干系标点符号的讲授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从”字更换为“在”字,“也”字更换为“还”字,不影响句意表达。
B. “赋”属于形声字,“武”用来表音;“比”属于会意字,其本义为并列、并排。
C. “逾”是一个文言词语,用在书面语中可以增强表现力,一样平常不适宜用在口语中。
D.文中第二个省略号与《祝福》中的“可恶!
然而……”中的省略号浸染不同。
(二)措辞笔墨利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22~24题。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外来入侵生物已经超过630种,个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据不完备统计,2005年至2013年,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均匀每年新增入侵7-8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30-50倍。
有统计显示,原产于北美洲的扶桑绵粉蚧是天下锦花、蔬菜的紧张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5个省(市),个中既包括紧张棉产区新疆、山东、河北等,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广东、山东等,造成的直接经济丢失就达570多亿元。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还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害。
( ),被侵入地的物种数量由入侵初期的13科33种减少到5科5种,物种丰富度低落了约85%。
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人如果被红火蚁叮蜇,轻者皮肤涌现瘙痒、痒痛和红肿,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乃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和去世亡。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过敏体质者既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去世亡B.过敏体质者既可发生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引发过敏性休克和去世亡C.过敏体质者则可发生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乃至引发过敏性休克乃至去世亡D.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乃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去世亡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被称为“毁坏草”的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往后B.紫茎泽兰被称为“毁坏草”,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往后C.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往后,被称为“毁坏草”D.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往后,紫茎泽兰被称为“毁坏草”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笔墨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哀求写作。
(60分)在“本日,我们要做若何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碰着一点困难又习气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那段韶光你恰好在读朱光潜师长西席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个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
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肃静: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肃静而自傲,意识到自我的微小而自谦,自傲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发奋图强。
”你从朱光潜师长西席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哀求发言。
哀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二语文 答案1、B 2.C 3.A4.①五四季代,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涌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
②思想家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期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各抒己见,形成多种学说,宜传各自“主义”。
5.B 6.D7.①青与黄、荣与枯的不断循环;②艰辛的劳作能够得到收成;③艰辛和诗意的领悟。
8.D 9.B 10.C 11.C 12.D. 13.B 14.D 15.C16.(1)不久,诏令州县督匆匆百姓种田,主座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
(2)纠正波折的要用正派的,制止奢侈的要用朴实的。
参考译文:材料一: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日,叮嘱消磨青鸟使分别赈济各州。
这一月,太祖察看国学,下诏扩大、修茸祠堂寺院 ,雕塑绘制先圣、先贤像,亲自撰写赞词,书写在孔、颜塑像的底座,让文臣分别撰写其他先贤的货词,并多次亲临国学察看。
太祖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朕想要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
”从此臣下百姓开始重视文献经典。
太祖曾经评论辅佐大臣,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范质在宅第之外,不经营置办货色家当,是真正的宰相!
”这天,他让范质和王溥、魏仁浦共同辅佐朝政。
按照过去的制度,宰相等重臣上殿,都坐在天子所赐的座位上议论大的朝政:他们的奏呈事变官职任命,只写入对政记录,天子说“可”降下旨意,奉行就可以了。
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惮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利用“札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见地和办法,共同在“札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上裁决)。
宋太祖赞许,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就被废除了。
建隆二年春正月,丈量民田。
周世宗末年,曾经命令官吏到各州丈量民田,但是使者大多不称职。
到这个时候,太祖对侍臣说:“文量民田本来是要忧虑怜借百姓,但百姓的怠倦更加严重。
现在应该精心选择得当的官员。
”于是分别叮嘱消磨常参官到各个州郡。
不久,诏令州县督匆匆百姓种田,主座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又设置义仓,官府收取的两税,每一石中取出一斗,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
乾德元年秋七月,太祖到武成王庙,逐一不雅观看两庑,指着白起的塑像说:“白起杀去世已经屈膝降服佩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哪里适宜享受配祀!
”命今移去了它。
太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制俭省,秉性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笼罩自己。
接管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好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敕令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犹如我的心,如果有奸那至曲,大家都能看得见。
”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常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
永康公主曾穿装饰者翠鸟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
”不让她再穿。
有一天永康公主奉劝太祖用黄金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金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
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利用!
”材料二贤良说:纠正波折的要用正派的,制止奢侈的要用朴实的。
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皮袄穿了三十年。
以是百姓奢侈,范用节俭对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就用礼义对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略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模范,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对内不限定市场做生意,对外不管理山川湖泽的资源,使农人有地皮耕种,妇女能够出卖纺织品;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均,社会安定,没有堆积不敷的弊病了。
17.A18.(1)墨客之忧,是忧百姓生存。
墨客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存,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墨客之喜,是丰收之喜。
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应时而至,可助菽粟成长,让墨客欣喜不已。
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表示;(3)墨客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19、(1)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0.B 21.A 22、C 23、A24.①也包括紧张蔬菜生产基地 ②不但给农业林业带来严重的经济丢失 ③外来入侵生物对人类康健的影响也很大25.立意:1.自傲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期青年。
2.微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傲心,对外践行谦卑道。

辽宁大年夜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