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就有一位大才子,从前参加科考曾多次铩羽而归,入仕后也难以得到重用。
才子有一次在羁旅途中恰遇中秋佳节,可是由于形单影只,举目无亲,他的心情极其繁芜,于是便借助笔墨,宣泄满腔愁情,下面一起品读:

蝶恋花·甲申岁南都作

金代 • 元好问

牢落羁赍恨有信。
流水浮生,几见中秋闰。
千古诗坛将酒阵,一轮明月消磨尽。

元好问写于中秋节的佳篇跌宕放诞放诞起伏大年夜开大年夜合结尾更有意在言外

八月人间秋满鬓。
桂树扶疏,更与秋风近。
天上姮娥应有恨,骑鲸人去无人问。

元好问出生于儒、释、道文化相互领悟的时期,同时又正值战乱一直、硝烟弥漫之际。
金朝统治者在各方压力之下,未能摆脱重重危急,社稷大厦正风雨飘摇,从而让很多有志之士觉得报国无门。

由于当时蒙古军攻入了金都汴京,金朝不得不迁都蔡州。
元好问本来在京城担当职务,碰着这种情形,他也只能率家跟随金朝官员,南渡至河南福昌,后又徙居登封。
这首词就创作于这一期间,传达出墨客满腹的悲愁。

元好问自小勤奋刻苦,成年后又积极入世,他一方面渴望大展宏图、成为朝廷的栋梁,另一方面又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常常产生御风而去、逍遥山水的动机,这首中秋词就具有浓郁的家国之思和隐逸情怀。

首句就抒写了作者心中的孤寂之感,“牢落”即零落荒漠的描述,“愁有信”指墨客心中真切地充满了愁情。
作者虽然不说愁从何出?读者也会体会到,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生灵涂炭、壮志难酬,现实与梦想的极大反差,令作者实在是有苦难言!

由于满目疮痍,冷落破败,使得才子开始感慨“流水浮生,几见中秋闰。
”人生苦短,就像流水一去不回,何况又在羁旅途中遇见闰年中秋节,更让人感到心情焦虑。

“千古诗坛将酒阵,一轮明月消磨尽”,才子忽然想到,千古诗坛的那些精彩人物,不断地以酒浇愁,又常常在吟诵明月的诗篇中,将一腔豪情消磨殆尽。

李白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反响出诗仙的极度孤寂;苏轼嗟叹月有阴晴圆缺,也是由于东坡师长西席深动听生无常、美好难驻。

元好问本来并不嗜酒,可是当他考试测验着用其它方法排解愁情时,都不如杜康入肚来得爽快,于是便逐步地陶醉于酒精的刺激之中。

“八月人间秋满鬓”,下阕换头承接前文,连续抒写作者的愁情。
中年之后,鬓生白发,实属正常征象,可是对付落魄潦倒之人来说,却又在无形中增长了心中的焦虑。
他深感岁月蹉跎,自己一事无成,同时又非常担心归乡无计、出息渺茫。

“桂树扶疏,更与秋风近”,这两句转而描述身边的秋天景色。
不远处的桂树枝叶茂盛,疏密有致,在阵阵秋风的吹送下,更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才子的心情也开始变得逐步平复,毕竟自己人微言轻,只是一味地悲叹,无论如何也无法旋转局势,不如随遇而安吧。

结尾化用典故,展现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骑鲸”二字,出自扬雄的《羽猎赋》,本指文人隐遁或离世,这里暗指作者希望归隐林泉,享受无拘无束、逍遥清闲的清闲生活。

作者认为纵然是月宫里的嫦娥都常常心怀仇恨,何况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
既然尘世间没有美满,就像玉轮那样圆缺不定,以是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不如在有生之年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元好问写于中秋节的佳篇,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结尾更故意在言外,不愧为中秋节诗词中的佳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