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期间大臣,著名边塞墨客。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
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
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役夫”、“七绝圣手”之称,也有“诗家役夫王江宁”之誉。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在此科普一下,七律与七绝的根本差异:在于格式差异,七绝四句,四七二十八字。
七律八句,七八五十六字。
在格律诗中,四句称绝句,八句称律诗,八句以上便是排律了。

在近体诗诸多种别中,最受大众欢迎的该当是七绝了,由于五律、七律太苛刻,五绝太短小,唯七绝长度适中,遣词造句较为友好,初学作诗的大都从七绝入手。
它是浩瀚老干部的最爱,各种诗词选本地扛把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十首经典七绝诗句句流传几千年

据不完备统计,初唐七绝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个中王昌龄七十四首,险些占了六分之一。
王昌龄在盛唐墨客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韶光也早,是唐朝墨客中较从前夜量写作七绝的得精良造诣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七绝由于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盛行的文体,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
(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这么定的调:“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到后来,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
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系统编制大定,表现手腕完备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0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意思: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墨客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理解和信赖,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唾弃谤议的自誉。

0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意思:依旧是秦汉期间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可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是王昌龄从前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盛唐,以是在其边塞诗中,多能表示出一种年夜方冲动大方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傲。
但是频繁的边塞战役,也使公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响了公民的这种和平欲望。

03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意思: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反攻袭击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盛唐期间,国力壮大,君主克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期崭露锋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疆场建功立业,墨客则为伟大的时期精神所传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04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翻译意思: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去之愁,在妖冶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唐代墨客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生理变革的一首闺怨诗。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抱负。

生动地显示了少妇生理的迅速变革,却不说出变革的详细缘故原由与详细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05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喷鼻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翻译意思: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喷鼻香,江风吹洒小雨带给小船悲惨。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赍恨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这首诗利用了虚实结合的手腕。
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06长信怨

【唐】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翻译意思: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的尘埃,

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俏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

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事情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

07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面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此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央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涌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俏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幽好意境。

08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意思: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若何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奥深厚、繁芜的感情。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奥深厚的湖水,荡漾回旋。
“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

09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未曾空。

翻译意思: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风凉的风儿闲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由于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未曾空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墨客的安逸生活,实在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10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翻译意思:

秋水清澈蝉鸣不歇,了望暮色苍茫洛阳树色依稀可辨。

送君拜别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日。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墨客对朋友朴拙情意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