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浙江省桐乡市的桃园村落又开始热闹起来,趁着景象晴好,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来此赏花踏青。

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檇李树迎春怒放,白色小花挂在枝头,清雅、素洁、晶莹,如晴雪一样平常,乃至胜于梅花。

檇李树花开时节,一片洁白仿似海。

每年这个时节,各种赞颂、乃至肉麻的文章纷纭出笼,内容大同小异,无非便是引用一些古人诗词中的溢美之词,用得最烂确当属美女西施的“西施爪痕”。

桐乡檇李据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这个传说越编越玄乎

西施吃檇李这个桥段已经用得够烂了,我就不赘述了,大意便是春秋期间越王派范蠡送西施去往吴国,途经嘉兴,连吃数颗檇李,竟当场醉倒。

就这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引得清代嘉兴墨客朱彝尊诗兴大发,他在《鸳鸯湖棹歌之二十》这么吟咏的:

徐园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

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

诗中最著名的是后两句,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
相传西施吃过檇李后,后来此地长出的李子,其果顶微凹之处,常有一条形似指甲掐过的爪痕,人们便说这是“西施爪痕”。

这种说法当然是牵强附会的,西施是否途经嘉兴,是否真的在檇李城歇脚,再说檇李的果期很短,好巧不巧,被西施真好遇上了,这些都没有历史的真实记载,而且也并不是每个果子上都有这条形似指甲抓出来的痕迹。

何以就确定这一定是西美女的“爪痕”?

想不到的是,西施这个传说越编越玄乎。
敝邑有作者竟遐想到了西施有隐疾,说西施来到嘉兴地界刚好心口病犯了,精神不振,食欲低下。
暗恋西施良久的范蠡范大夫急去世了,鞍前马后奉养美人。

为博美人愉快,范蠡从集市上买来一筐檇李,不料这檇李一开吃,西施美女就刹不住车了,一颗接一颗往小嘴里送……

末了竟然一气把这一大筐檇李全部消灭了,这西施的食量,不只范大夫木鸡之呆,便是当代人都自感汗颜。

假如放在如今的互联网时期,西施不仅是红遍全网的网红,粉丝最少数亿+起步,而且秒杀一大帮自称为“七把叉”的吃货。

由于有西施的加持,檇李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未必真实,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未尝不可,作为当地的一种宣扬、营销手段也无可厚非。

檇李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从春秋到唐宋一贯流传至今,这点不假;檇李是李子中的“活化石”,这一点也被果树界公认;乃至称檇李是果品中的“爱马仕”,也无人反对。

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千年名果檇李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因品种退化、栽种难度高,加上其他一些人为成分,更是险些灭种,如今它还是浙江省唯一列入濒危抢救保护的果树品种。

檇李不仅是桐乡的,也是嘉兴的,更是中国的。
与其躺在“听说西施曾一掐”的传说上志得意满,不如脚踏实地想办法为檇李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因此,少些吹捧,多些关注;少些遐想,多些研究。
扩大栽种面积,提高产量,让这曾经是王侯将相专享的宫廷贡品,让平凡百姓也能吃得起。

如此,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