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了310座水星环形山。
个中有15位中国艺术家名登水星。
在精彩的女性代表中,除了易安居士李清照,还有东汉蔡邕的女儿蔡琰,也便是蔡文姬

提起蔡文姬的芳名,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
清代的评论家张玉谷写诗说:

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

蔡文姬薄命沙尘史家女十八拍笳压文君

老杜固宗曹七步,办喷鼻香可也及钗裙。

蔡文姬的诗歌被老杜等人学习,这随意马虎理解,毕竟任何一位伟大的前辈,他的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若说到才压文君,我想紧张缘故原由是文君的社会影响力不如后者。

文君本是富商之女,地位实在并不高。
而蔡琰则是大学者、大音乐家蔡邕的独生女,又由于曹操等人的着力吹捧,她的名气自然比文君要大些。

蔡文姬生平嫁了三任丈夫,论及才华风貌,皆未有同司马相如可以相提并论的。
可见她是一个真正的薄命之人。
没有爱情,身逢浊世,家人离散,只能随波逐流,终极却以一首《胡笳十八拍》,压倒了众芳一头。
这样的蔡文姬,我们有什么情由不去喜好呢?

家庭教诲很主要

现在家长最关心的便是孩子的学习问题。
作为一名老师,我已经尽最大的能力教导好每一位学子。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一点,那便是家庭教诲的确比较主要。

现在父母可能花不了太多韶光在教诲孩子上,但这本身便是一件应化归无形的事。
不信,请看一千八百多年前大文学家蔡邕是如何教诲女儿的。

蔡文姬刚一出生,父亲就被贬到塞外去了。
后来因害怕朝臣伤害,在吴地隐居了十二年。
年轻时曾随着胡广学音乐,又立志修史。
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一边写文章,一边教导女儿。
他曾在深山苦练数年,又见工匠用白粉刷墙,从而悟出了“飞白体”,书法成绩动合神功。
小文姬就整天随着父亲自落后修隶书和草书。

而说到他的另一项绝技,那自然是音乐了。
蔡邕不仅琴艺高超,而且极通音色。
能够从一阵“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发掘名琴焦尾,更能在做客进门前察觉主人的心境。
而即便有如此天赋之人,也是要经由学习的。
蔡邕故而开始演习文姬对音色的判断,也便是听这一环节。

彼时文姬九岁,父亲夜间于窗外弹琴,溘然弦断一根。
文姬在屋里说:“是第二根断了。
”于是跑着送与父亲。
蔡邕却说:“你不过是有时说中罢了。
”接着便故意又弄断了一根,文姬回答:“是第四根!
”这回却不出来。

蔡邕呵呵发笑,方知女儿确已继续了他在声音上的天赋。
不仅知道是哪根弦断了,而且知道他是故意为之,以是赌气不送。

音乐、书法都已教授完毕,接下来便是文章了。
不得不说,这个父亲的技能太过全面。
文姬背诵了父亲的许多文章,决定将对偶像的崇拜进行到底。

婚姻中的薄命女

蔡文姬生平嫁了三任丈夫。
第一任丈夫是河东卫仲道,大概蔡邕也对这个半子比较满意吧。
可是不到一年的韶光,这个只会吟诗作赋的白面诗人就一病呜呼了。
蔡文姬此时才十七岁,和卓文君的经历何其相同啊。
可是接下来,等待她的就不是司马相如,而是远居朔北。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等人犯上作乱,开启了三国这个乱哄哄的局势。
北方虎视眈眈的南匈奴趁机四下抢夺。
蔡琰就在匈奴的乱军中,被掳到了草原。
从此开始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
到了匈奴之后,蔡文姬成左贤王的妃子,被迫为他生下两个孩子。
而后世有人竟然将此称为爱情。
这不仅糊涂之至,也是辜负了文姬的心啊。

蔡文姬和王昭君不同,她是不可预见地卷入了这场战役漩涡。
所谓“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在蔡文姬这里却很不合时宜。
不信,就请读一读她的《胡笳十八拍》吧。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落身兮不如无生”。
叨教,从何处能看出是对爱情的歌颂?她有的只是“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
蔡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视为接班人的女儿,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

而说到蔡邕的晚年,也是无比悲惨。
由于受董卓逼迫,被委以重任,做了几年官。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庆功宴上的一声嗟叹,却被王允视为有不满之嫌,下入大牢。
太尉司马磾说:“伯喈是旷世奇才,应该留下他,让其完成书写历史的重任。
”王允却说:“过去武帝没有杀司马迁,才让他写出诬蔑的书,我们怎能重蹈覆辙呢?”

王允当真不懂历史的主要性,于是一代学者蔡邕只能惨去世狱中。
郑玄听闻感慨:“汉朝之事,又有谁来考定啊!
”别急,考定肯定是有人的,只不过已经是他后朝的粉丝了。

深情是一种态度

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一代大文豪曹操忽然想起自己与蔡邕的友情,考虑到蔡邕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孟德于是用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派人去匈奴赎回蔡文姬。

曾经我在读这段历史时也想过,如果蔡邕在中原还有一个才华与女儿等同的儿子,可能就不会费钱再赎了吧。
但历史没有假设,曹操会这么做,便是想向天下展现自己的重情重义,引得四方来投。

回到中原后,曹操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把她嫁给了帐下的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本是个默默无闻之人,却由于这个老婆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
当真该当感念曹公的恩德。
可是他却犯下重罪,要被处去世。

彼时大雪纷飞,孟德正与来宾宴饮,一时兴起,说道:“蔡邕的女儿正在表面,诸位想不想一见?”

众人向来仰慕蔡邕的才学,本日既然有机会,自然也想见见这个丞相用千金换回的人物,看看有何奇特之处。
只见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走了进来,便跪倒在地上。
众人知她是为丈夫求情,不禁为之动容。
唯有孟德却故作虚态:“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收不回来了。
”文姬便说丞相马厩中有良驹上千,帐下勇士上万,何必吝惜一骑,去挽救这个垂死的生命呢!
曹操感念她的言行,免了董祀的去世罪,还赏给她头巾和鞋袜。

孟德又问:“听说你家里有很多古籍,可否送我一些?”文姬回答:“父亲为了躲避战乱,将一些书送给了王粲。
留给我的就只有四千卷,后来也遗失落了。
不过,我脑海里大略还能记起四百篇。
”曹操遂供应纸笔,文姬凭借惊人的影象力,一字不差地书写下来,送给丞相。

从此,文姬与丈夫过着大略的幸福生活。
由于太过思念草原上的孩子,感慨回来后的物是人非,时期变革,写下过两首《悲愤诗》。
其一有段说: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畅。

迎问其,辄复非乡里。

重逢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民气,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摸,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去。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不雅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本来已经饱受煎熬,终于可以回归故国了。
可是又要与孩子分别。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这样大略又直击灵魂的叩问,不独文姬,就连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读者听了,也忍不住为之动容啊。
大概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我对此更能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吧。

文姬听到孩子这般质问,五脏六腑仿佛都要裂开。
就在这样的犹豫未定中,踟蹰着离开了。
悠悠三千里,若说再次相逢,那已经是不可能了。
所谓生离,即成去世别。
大抵,像她这样的深情之人,向来都不会被生活温顺以待吧。

后来,范晔写《后汉书》时,评价蔡文姬“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区明风裂,昭我管彤”。
范晔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精通音律,又是一位像蔡邕般的人物。
在此之前,已有十余家为东汉修史,然范晔此书一出,遂为正史,其他著作日渐埋没。

范晔又是个情绪细腻之人。
在列女传中无论羊子之妻,还是穆姜、曹娥、马融之女,不过因事记之。
而对付文姬,则把她的两首诗歌完全地保存了下来。
不过害怕历史年夜水将这精彩的女子之作冲刷掉罢了。
得心腹如此,蔡文姬芳魂有灵,大概也会感到几分幸运了。

-作者-

孔尧。
笔名黛珂。
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
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