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李邕任渝州刺史时,当时青年期间的李白去谒见李邕,却由于不拘俗礼,且高评论辩论阔,使得李邕不悦。李白对此也颇为不满,便在临别时写了这首《上李邕》,以示回敬。至于李邕,《旧唐书·李邕传 》中记载:“李邕为人自大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自持。”
这首诗的前四句李白勾勒了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大鹏鸟翅膀拍下水便是三千里,平步青云,更是可高达九万里,它的翅膀一搧,便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大鹏鸟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因此,这里的李白实际上因此大鹏自比。表露了青年期间李白的肚量胸襟大志,和深受道家哲学影响,充满的浪漫抱负和宏伟的抱负。
诗的后四句,则是李白对当时李邕怠慢自己的回答。凡夫俗子见到我有异于凡人的奇怪评论辩论,便以为我是自命不凡而冷笑不已。孔子还会说后生可畏呢,大丈夫千万不能轻视年轻人呀!
显然在李白的眼中,李邕对自己的伟大抱负不理解,便当作是“大言”来讥笑,和那些凡夫俗子又有什么差异,再借助孔子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曾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可见青年期间李白的少年锐气。

综合来看,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和自傲,不畏流俗的精神,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再看李白后来的诗作,可见本首诗中的大鹏是李白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伟大空想和志趣的象征。而结合李白的生平来看,这首诗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莫欺少年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