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阳明故里金名片

顾嘉懿

明成化八年玄月三旬日(1472年10月31日),心学大儒王阳明降生在浙江余姚瑞云楼。

“余姚”二字,对王阳明而言,有着分外的意义。
这里不仅生活着他毕生顾虑的亲人,也是他奔波劳碌的生平中,一贯都想要回归的故土家园。

擦亮阳明桑梓金咭片

在遭廷杖下狱的至暗时候,他因想到未能与亲人告别而痛彻心扉;龙场悟道后,贰心心念念想要还家,托人传话“天涯无日不思归”;当祖母离世,他四次上书哀求致仕,言辞哀戚令人不忍卒读。

很多时候,众人看到的王阳明都是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人物。
而当他每每与“余姚”相连,展现在面前的都是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王守仁。

今年适逢王阳明师长西席诞辰550周年,在全国乃至天下具有影响力的“阳明文化”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在当代,如何发挥阳明文化的时期代价,并将其与地方发展相连接,是阳明故里余姚持续探索的主要课题。

瑞云楼的重生

2019年4月9日,余姚申请的“阳明故里”和“阳明故居”牌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

王守仁(1477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号阳明,明朝精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诲家,出生在余姚书喷鼻香门第。
他祖上非大富大贵,但皆以道德文章有名于世,几辈人教书为生。
到其父王华这一代,虽后来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但王阳明从小家中依然较为清贫,租借余姚城中的莫氏房产以居住。
王华的父亲王伦、母亲岑太夫人和夫人郑氏都寄居在这里。

王阳明出生之楼被称为“瑞云楼”。
可惜,这栋小楼在乾隆年间毁于失火。
20世纪80年代末,余姚市公民政府投入资金,对王阳明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
1996年,决定重修瑞云楼。

在重修过程中,一块“古瑞云楼”匾额被意外创造。
此匾上款“光绪辛卯”,下款“先天客题”。
据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证,先天客是叶喷鼻香堂的号。
叶喷鼻香堂生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年间中举,曾任教谕、督学等职,写过王阳明像赞。
叶氏世居位于瑞云楼遗址旁,他该当是在对瑞云楼古址作了一番考证后,认为自家屋基处便是瑞云楼古址。

王阳明30多岁时,有一次告病归越,为同里朋侪倪宗正写过一首诗:“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
”清晖楼是倪宗正的故居,位于今余姚武胜门历史街区内,其正南50米处正是瑞云楼。
现实中的考证,与古诗暗合。

2005年,余姚市政府再次拨款8000余万元,对王阳明故居范围内的88户居民进行整体迁居,修缮门厅、轿厅、后罩屋、东西花厅等建筑,复原历史场景,完善有关陈设。
2006年5月,王阳明故居与王守仁墓被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王阳明故居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王阳明平生业绩陈设》《一脉良知——王阳明弟子平生业绩陈设》《知行天下——环球视野下的王阳明及其学说陈设》等常设陈设。
建筑四周筑有高大的马头墙,大小庭院错落其间。
粉墙黛瓦、青石墁地,构成故居的独特风情,堪称浙东地区书喷鼻香门第宅院的范例代表。

近年来,王阳明故居相继被付与“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诲基地”“浙江省对台互换基地”“余姚市廉政文化教诲基地”等称号,并开辟了“姚江王氏家规家风——传习苑”“至善堂”两个党员教诲学习点,成为宁波市传播家风家训、学习廉政文化的主要阵地。

中天讲学:王阳明一次主要的传授教化经历

在王阳明的生平中,故土乡情一贯霸占着重要位置。
王阳明故居卖力人曾辑录王阳明与家乡有关诗文近百篇。
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的笔墨长于记述。
而这些思乡诗文饱含的感情色彩每每特殊浓郁,构成他人生的侧写。

王阳明出生在余姚龙泉山下,山中龙泉寺为当地名胜。
1493年,21岁的王阳明会试下第回到余姚,曾在龙泉寺和朋友们结社。
一个秋日雨后,他斗志昂扬地写下“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完备不见落榜的失落意。

龙泉山在王阳明心中也是一个代表余姚的符号。
1505年,33岁的他在京师任职兵部,写下《忆龙泉山》《忆诸弟》《寄舅》三诗。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对家乡风景的怀念某种程度上治愈了人在异域的孤独感。

龙泉山腰有一处浙江省级文保单位——中天阁。
1525年秋日,王阳明应家乡学子约请,在那里参加了一场盛大的中天阁讲学。
王阳明提出,以每月的月朔、初八、十五、廿三为期,在中天阁举行讲会活动,并亲自写《中天阁勉诸生》,书于壁上。

在这篇短文里,王阳明说,感激你们在我每次还乡的时候向我问学,但我一走,你们就不聚会了,这样不太好。
我希望你们“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相互督匆匆勉励,“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世利纷华之染日远日疏”。
文章中,王阳明没有过多输出自己的理论,而是劝勉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不要有一味地好胜心。
这样的研学办法,今日亦有借鉴意义。

1954年,余姚著名爱国人士姜枝先等人在中天阁设“梨洲文献馆”,保存了大批民间征集、捐赠的宝贵文物和古籍,为余姚“文献之邦”留存一缕文脉。
近年,除了修缮中天阁,余姚还方案复建位于原中天阁后敬拜王华、王阳明父子的二王祠,使中天阁、二王祠与王阳明故居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打造“阳明故里、心学圣地”的文旅品牌。

阳明IP助力余姚城市有机更新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个中的历史街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极具代价、深度与魅力的一环。

为更好地打造阳明文化IP,2019年,余姚将老城改造的核心项目命名为“阳明古镇”,将王阳明故居所在的武胜路街区、龙泉山与姚江运河边的府前路街区连为一体,协同开拓。

项目采取运营前置思维,由专业运营团队根据家当内容与发展路径,反推物理空间进行方案与设计。
在文化运营方案的辅导之下,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了大量阳明文化要素,打造了全面讲述余姚阳明文化发展史的心迹馆,设计了一系列姚江文化主题景不雅观,创建了“阳明初心”文创品牌与自营实体店,并于2020年3月成立了余姚市阳明文化书院,由浙江大学教授出任院长,整体谋划余姚阳明文化在新时期的成果转换与输出。

自2020年12月31日开街以来,阳明古镇一期府前路街区规复了往昔繁华盛景,成为一条既能体验传统风情,品味古城烟火,又能追寻时尚潮流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入夜,运河古桥通济桥下,流淌不息的姚江水卧听柔橹;旧时鼓楼舜江楼旁,各色餐馆里人影憧憧。

谢绝大拆大建,“小尺度、渐进式”的改造办法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街巷的肌理。
曾经,沿江而立的商铺见证了浙东黄金水道鱼市行业的兴盛,也品尝过船运时期远去后的没落。
而今,老街在古典与当代的交互碰撞中重生,成为余姚当地最具人气的城市会客厅之一。

据统计,今年以来,余姚阳明古镇的人流量已打破430万。
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休闲闲步,姚江边的水街都是市民游客的首选。
在阳明古镇火起来的同时,余姚阳明故里的文化品牌也同样得以强化,达到双向赋能的良好效果。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1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