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张继坎坷的命运,我们能读到《枫桥夜泊》这首诗就显得幸运得多。
这首诗字数不多,也没有什么生僻字,然而个中的一个“枫”字却争议满满。

先撇开上面的不说,我们先大致的理解一下张继写这首诗的前后。
前面也提到了,他是一个落魄的诗人,身份非常卑微,连收录其诗作的《全唐诗》中也记载甚少,仅仅提到他是“襄州人”。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家境贫寒的张继选择了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境遇。
公元745年,他第一次进京赶考,长安到襄州有将近五百公里,考试前的长途跋涉已让这个年轻人怠倦不堪,自然考试也没有取得什么名次。

后来他不甘心这次的失落败,又发奋了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753年成功考取了进士。
好不容易眼见自己的生活涌现了转机,两年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得已开始了自己的亡命之路,个中一站便是苏州。

枫桥夜泊一诗中枫可能不译为枫树网友你看当时局势

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为何说“枫”是全诗的争议点。
有一种说法称,原来这首诗题名为《夜泊枫江》,个中的“枫江”字本应写作“封江”,宋仁宗期间一位文官将其抄错,流传至今便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题名。

为何原来写作“封”,这就和我们上面提到的形势有关了,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为了加强苏州城的防御,一到夜晚,官员们就会封城、封江、封路,从此不雅观点来看诗题应写作“封”不无道理。

此外假使题中的枫字意为枫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枫树的来历就成了迷。
由于在翻看了许多唐代写于苏州的诗词后,创造个中涌现树木意象的句子大多写的是杨柳,就拿曾在苏州任职过几年的白居易诗作来举例,在寄给朋侪刘苏州诗里他写道“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闲游时写的“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切切条”,个中并无枫树的影子。

不过这一证据也不是绝对的,在杜牧的一首关于苏州的诗中就写到了枫树,这句话出自他的《怀吴中秀才》,当时他正与在苏州的朋友分别,见四周风景寂寥、满城萧瑟,心中顿生伤感怀念之情,写下一段“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此句中的“枫”是最与张继诗靠近的意象。

然而话又说回来,杜牧出生于公元803年,论年事《枫桥夜泊》比杜牧大上几十岁,因此也不能打消杜牧“抄袭”的嫌疑。

从以上客不雅观事实来看《枫桥夜泊》确实应该写作《封桥夜泊》,但从文学上来看这一不雅观点便是大错特错。
张继的这首诗,字数不多却能流传千古,其妙处就在江枫、渔火等意象的奥妙摆放上,而若将枫字换掉,那么这首诗的意境就大打折扣了。
在笔者看来,就算有更强力的证据证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枫”是缺点的,我还是乐意相信张继的诗里描述的是那株孤独的枫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