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忠经》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马融由于有《孝经》而无《忠经》,故作此书来补阙,全篇共十八章。
《天地神明章》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公众昔在至理,高下一德。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
\"大众忠的要点在于\"大众一其心\"大众,忠的浸染是\公众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公众。
《忠经》对付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哀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且效忠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公众君子效忠,则尽其心;小人效忠,则尽其力。
尽力者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大众(《效忠章》)。
《忠经》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不雅观念有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则,例如\"大众善莫大于忠,恶莫大于不忠\公众(《证应章》),\"大众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公众(《辩忠章》)等等。
由此可见,《忠经》不仅反响了两汉期间忠德的紧张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期间所产生的忠德不雅观念已发展成为较系统的,完全的忠德学说。

序曰:《忠经》者,盖出於《孝经》也。
仲尼说《孝经》而敦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
是以是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
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
今皇上含庖轩之道,茂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奉。
忠之与孝,天下攸同。
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诚则辞理薄陋,不敷以称。
为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诗书以明义,皆师于古,曷敢徒然?其或异同,从忠孝之宜也。
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
以忠应孝,亦分为十有八章。
以是弘其年夜公,勉其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君事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
谨序。

《忠经》(原文)

天地神明章第一

忠经原文孝经原文及译文建议收藏感恩父母

昔在至理,高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
忠者中也,年夜公無私。
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
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
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夫忠興於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焉。
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
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親和,國一則萬人理。
《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聖君章第二

惟君以聖德監于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
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
因此兢兢戒慎,日增其明。
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庶民咸懷。
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揚于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聖君之忠也。
《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塚臣章第三

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
塚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
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去世節已矣,在乎沉譂撨,正国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
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
聖德洋溢,頌聲作焉。
《書》云:“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
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郑鰟t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
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
高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
《詩》云:“靖共爾位,好事正派。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
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
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
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
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
蓋守宰之忠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
是故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
《書》云:“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
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
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
刑則在省而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
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
故君子務于德,修於政,謹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云:“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武備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
淳德布洽戎夷,禀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
故得师,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因此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
《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觀風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
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
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出則無怨。
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
《詩》云:“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保孝行章第十

《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廣為國章第十一

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政,去於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
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堤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
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
《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廣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线人為視听,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致理也已矣。
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
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傲,不私,而天下自公。
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
故得民气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
《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揚聖章第十三

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敷,忠臣以辱。
不敷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
因此虞有德,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咏之。
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時必揚之,年夜德流滿天下,傳于後代,忠矣夫。

辨忠章第十四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
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
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
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
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
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
此三者,不可不辨也。
《書》云:“旌別淑慝,其是謂乎。

忠諫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
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
諫於未形者上也,諫於已彰者次也,諫于既行者下也。
違而不諫,則非忠臣。
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義,終於去世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
《書》云:“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證應章第十六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
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
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
君子守道,以是長守其休;小人不常,以是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報國章第十七

為人臣者官於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
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
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国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于國乎。

盡忠章第十八

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
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
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焉。
嘉祥既成,告於高下,是故播於雅頌,傳於无穷。

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徒弟。

后汉书 卷六十上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请,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因,乃悔而嗟叹,谓其朋侪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以是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不雅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其辞曰:

臣闻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奢俭之中,以礼为界。
因此《蟋蟀》、《山枢》之人,并刺国君,讽以太康驰驱之节。
夫乐而不荒,忧而不困,先王以是平和府藏,颐养精神,致之无疆。
故戛击鸣球,载于《虞谟》;吉日车攻,序于《周诗》。
圣主贤君,以增盛美,岂徒为奢淫而已哉!
伏见元年已来,遭值恶运,陛下戒惧灾异,躬自菲薄,荒弃禁苑,废B12D乐悬,勤忧潜思,十有余年,以过礼数。
重以皇太后体唐尧亲九族笃睦之德,陛下履有虞烝烝之孝,外舍诸家,每有忧疾,圣恩普劳,遣使交错,罕有旷绝。
时时宁息,又无以自娱乐,殆非以是逢迎太和,裨助万福也。
臣愚以为虽尚颇有蝗虫,今年五月以来,雨露时澍,祥应将至。
方涉冬节,农事间隙,宜幸广成,览原隰,不雅观宿麦,劝收藏,因讲武校猎,使寮庶百姓,复睹羽旄之美,闻钟鼓之音,欢嬉喜乐,鼓舞疆畔,以迎和气,招致休庆。
小臣蝼蚁,不胜区区。
职在书本,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并封上。
浅陋鄙薄,不敷不雅观省。

……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不雅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及北乡侯登基,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老诚,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
时西羌背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
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曰:

今杂种诸羌转相抄盗,宜及其未并,亟遣深入,破其支党,而马贤等处处留滞。
羌胡百里望尘,千里听声,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后,则必侵寇三辅,为民大害。
臣愿请贤所不可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
臣少习学艺,不更武职,猥陈此言,必受诬罔之辜。
昔毛遂厮养,为众所蚩,终以一言,克定从要。
臣惧贤等专守一城,言攻于西而羌出于东,且其将士必有高克溃叛之变。

朝廷不能用。
又陈:「星孛参、毕,参西方之宿,毕为边兵,至于分野,并州是也。
西戎北狄,殆将起乎!
宜备二方。
」寻而陇西羌反,乌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
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
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不雅观著述,以病辞官。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字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
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但著《三传异同说》。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派所羞。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
遗令薄葬。
族孙日磾,献帝时位至太傅。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故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物我异不雅观,亦更相笑也。

《孝经》及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蔼,高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便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侍坐在阁下。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主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民气归顺,公民和蔼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高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足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便是孝。
它是统统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养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见告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照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光彩,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终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这一章书,是解释一国的元首应该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浸染,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竭尽全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养施之于庶民百姓,使天下百姓屈服效法,这便是天子的孝道呀!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以是长守贵也;满而不溢,以是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以是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译文】身为诸侯,活着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以是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以是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庶民百姓和蔼相处。
这大概便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当心翼翼,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造孽不言,非道弗成,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世云:'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
’”

这一章书,是解释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便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
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
他的孝道,便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衣饰上,统统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浸染。
列为第四章。

【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订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着,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以是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落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碰着怨恨厌恶。
衣饰、措辞、行为这3点都能做到屈服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喷鼻香火延续兴盛。
这便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烝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奋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落,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敬拜,盖士之孝也。
诗云:'早起夜寐,无忝尔所生。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一章书,是解释低级公务员的孝道。
第一,要效忠职守。
第二,要尊敬长上。
列为第五章。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以是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实,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屈服。
能做到忠实屈服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先人的敬拜。
这便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样平常平民而说的。
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
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译文】利用自然的时令,认清地皮的高下利害,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以是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因此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蔼;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吓吓师尹,民具尔瞻。
’”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颂孝道的广大。
以是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解释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养众人。
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译文】曾参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多么博大博识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曰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成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紧张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施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照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上风,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养不须严明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实行就能得以管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诲可以感化民众,以是他首先表现为博爱,公民因此没敢摈弃父母双亲的;向公民陈述道德、礼义,公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公民,于是公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勾引他们,公民就和蔼相处;见告公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差异,公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公民都仰望着你。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落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因此天下和平,磨难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管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公民的欢心,能得到公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便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
列为第八章。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因此孝道管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摈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以是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管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落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凌,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以是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敬拜先人。
管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付臣仆婢妾也不失落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以是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去世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磨难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涌现。
以是圣明的君王以孝道管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贤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因此四海之内,各以其职祭。
夫贤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贤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贤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儿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不雅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因此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并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授释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随意马虎实现和平往后,再问贤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解释贤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
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列为第九章。

【译文】曾子说:“我很冒昧地叨教,贤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仰父亲更主要的了。
敬仰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先人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野祭天的时候,把其开山祖师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敬拜,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由于他这样做,以是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帮忙他的敬拜活动。
可见贤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由于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终年夜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肃静的爱敬。
贤人便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由于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贤人的教养之以是不必严厉的实行就可以成功,贤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办法就可以管理好,是由于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表示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主要的了;父亲对付子女又犹如肃静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痹烩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以是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不是顺应民气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公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高下功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快,其立德行义,能使公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公民予以效法;其边幅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公民的模范。
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管理国家,统治庶民百姓,以是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
以是君子能够造诣其德治教养,顺利地实行其法规、命令。
《诗经.曹风.鸤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边幅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
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
列为第十章。

【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曰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收拾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明对待:礼法不乱。
这5方面做得完备严密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任务。
侍奉父母 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不才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
这骄、乱、争3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每天用牛羊猪3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贤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路子,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便是正道而行的孝行。
走到骄、乱、争的道路,便是背道而驰的逆行。
以是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见告曾子,解释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当心,而不敢犯法。
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便是讲明刑罚的森严恐怖,以辅导众人走上孝道的正途。
列为十一章。

【译文】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3000之多,个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诋毁贤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这3种人的行为,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长于孝;教民礼顺,莫长于悌;移风易俗,莫长于乐;安上治民,莫长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以是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详细解释。
使天下后世的为首父老,确知要道的法则名贵,实施往后,有多大的效果。
列为十二章。

【译文】孔子说:“教诲公民相互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诲公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气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养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公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所谓的礼,也便是敬爱而已。
以是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
所尊敬的工具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万万千万,这便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以是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以是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以是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若何的实施。
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甚至敬。
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
为十三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实行,也不是每天当面去教导。
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
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诗经?大雅?泂酌》篇里说:'和乐夷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屈服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因此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
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详细的提出来,以见告曾子。
列为十四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以是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为难刁难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以是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为难刁难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以是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管理国家。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管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道,不失落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落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落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
君亲有了过失落,为臣子的,就应该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
孔子因曾子之问,特殊发挥谏诤之主要性。
列为十五章。

【译文】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屈服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落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落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以是纵然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落去自己的家园。
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损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
因此在碰着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
以是对付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
如果只是屈服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高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哀不服。
’”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解释孝悌之道,不但可以动听,而且可以冲动天地神明。
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以是说有感即有应。
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
故列于十六章。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以是在敬拜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以是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以是对高下各层也就能够管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以是虽然尊贵为天子,也一定有他所尊敬的人,这便是指他有父亲;一定有先他出生的人,这便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敬拜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却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由于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落而使先人遭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屈服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效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高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央藏之,何日忘之。
’”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解释中于事君的道理。
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便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做事,这是孝的大部份。
以是孔子特殊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落。
对付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付君王的过失落缺陷,要匡正补救,以是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斥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迢遥,这片诚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却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去世伤生,毁不灭性,此贤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敬拜,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去世事哀戚,平生易近之本尽矣,去世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
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瞥见,直接享受。
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
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
孔子特为众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养众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译文】孔子说:“孝子损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落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富丽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烦懑活,吃美味的食品不以为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落去亲人而悲哀忧闷的表现。
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公民不要因失落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见告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着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设摆设上簠、簋类祭奠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哀。
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
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兴建起敬拜用的寺院,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敬拜。
在春秋两季举行敬拜,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
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收拾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涯着应尽的本分和责任。
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责任。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