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人们登高远眺,欣赏秋季的自然风光,赏心悦目。
还会赏菊、饮菊花酒,菊花象征着高洁、龟龄,在重阳节前后盛开,姿态互异、花色缤纷。
插茱萸也是主要习俗之一,茱萸可驱虫去湿、逐风邪,古人认为在这一天插茱萸能避难消灾。
如今,重阳节又被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倡导人们尊老、敬老、爱老。
这一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历经岁月传承至今。

以下是十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01

《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佳节又重阳十首重阳诗词供大年夜家不雅赏

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王维年轻时离开家乡在外求学,这首诗写于他 17 岁时。
诗的前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在异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引起无数游子的共鸣;后两句从对面着笔,写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而自己却不在个中,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切。

02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解析:公元 845 年,杜牧遭人排挤外放为官,好友张祜前来拜访,两人在重阳日登上齐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首联描述了深秋的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豁达情怀;尾联以典故作结,引人寻思。

03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目前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解析:这首诗一反重阳思乡悲客的忧伤之情,前两句写墨客看到满园金黄菊花中有一朵白菊,感到欣喜;后两句把白菊比作参加歌酒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表达了墨客虽年迈仍有少年的情趣。

04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墨客受邀到朋友的农庄作客,描述了村落庄的俏丽景致和田舍的生活情趣。
末了一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既表达了墨客对村落庄生活的喜好,也点出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05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凄凉,清歌莫断肠。

解析: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表达了悲惨的人生感怀。
全词写情波澜起伏,由空灵而入厚重,意境凄凉凄冷。

06

《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生僻清深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解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凄凉之感,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营造意境方面都颇具艺术功力。

07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喷鼻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悲惨?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解析:辛弃疾因被弹劾撤职归居上饶,在带湖别墅篆冈饮酒赏月时作此词。
表面看似写秋天景色欢畅,实则蕴含着深奥深厚的悲秋之情,结尾 “重阳节近多风雨” 既指自然景象,也暗喻国家场合排场的飘摇。

08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解析:词的上阕描述了绝塞秋深的肃杀萧索景象,下阕写自己在重阳佳节时,虽不登高但依然感到魂销,南雁归时更显寂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09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解析:此词作于 1929 年重阳节,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触景生情而作。
词中描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豪迈乐不雅观态度,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10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解析:这是李清照婚后所作,通过描写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陪衬出悲惨寂寥的氛围,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心情。
“人比黄花瘦” 以黄花比喻人的干瘪,暗示相思之深,蕴藉深奥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