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的机会,看到一篇先容古诗词名句的文章,个中有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当时就震荡了,竟然有如此幽美的句子。
立即在《今日头条》上搜索查阅了干系资料,方对此人此诗有所理解。

正是由于这短短的一首诗,以其对早春仲春的细腻感想熏染和真切描写,诗僧志南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诗僧志南和这首诗。

本日复习志南的《绝句》,诗词全文如下:

十首宋朝哲理诗赏析合集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大存问思便是:在古木参天的浓浓绿荫下,把小船系在码头上。
拄着藜仗,迎着和煦的东风,逐步走过小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粉赤色的杏花竞相绽放,小雨像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绵延延绵,下个一直。
东风轻轻吹拂人面,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暖洋洋的,令人陶醉。

诗僧志南,之以是能够创作出如此赏心悦目的诗句,不仅仅由于他是一个墨客,更由于他是一个僧人。
由于他僧人的身份,僧人的禅修,日积月累,方能修炼出如此恬淡柔和的心性,进而自然而然写出如此恬淡柔和的句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愤世嫉俗,乃至少数人戾气越来越重,杀人越货,图财害命,恃强凌弱,如此这般,时有耳闻。
笔者殷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该当静下心来,把心态放平和一些,接人待物,给人以如沐东风的觉得,东风化雨,和蔼相处。

2020年10月12日下午

二、《江上秋夜》

道潜,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人,北宋诗僧。
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
内外典无所不读,能文章,尤喜诗。
初与秦不雅观友好,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
碰着苏轼,在坐赋诗,挥笔而就。
苏轼甚爱之,认为他的诗句清绝,与林逋不相上下。
此后二人交往甚笃,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
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
后得平反,复削发为僧。
著有《参寥子诗集》。

本日复习道潜的《江上秋夜》,原文如下: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

首句“雨暗沧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苍江阴雨绵绵,雨一贯下,直到傍晚时分,仍未见晴朗;井边的梧桐树,被风吹动,翻动着梧桐树密密麻麻的叶片,飒飒有声。

尾句“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伫立在江楼上,独自凭栏,大风呼呼作响,吹到半夜才停;被风一吹,乌云逐渐散去,但尚末完备消逝,剩下几朵淡淡的浮云,透出朦胧月色。

个人以为,相较于唐诗的浪漫夸年夜、大气磅礴,宋诗更看重细腻描写、哲理思维。

正如此诗所写:“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直不雅观上看,这句诗是对秋风由强到弱,所带来的景象变革的描写。
稍稍往深处磋商一下,会创造这里面又透着一定哲理:如果没有风,乌云是不会消散的,玉轮也就无法露出来。
如果乌云密布,再皎洁的玉轮,也无法穿透乌云。
月在浮云浅处明。
也只有借助风力,驱散乌云,玉轮才会透过浮云呈现那份朦胧美。

2020年10月27号

三、《寒夜》

一样平常来讲,大家都认可唐诗宋词的说法。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觉宋诗也是很不错的,宋诗虽然无法超越唐诗的高度,但也很有自己的特点,相较于唐诗,宋诗更加看重细节刻画,更加看重理性思维,表现的更加细腻、更具哲思。
目前为止,我个人收录了四十一首宋诗,每都城堪称经典,个中不乏千古名句。
说到杜耒,在群星残酷的古代墨客中,他显得有些寂寂无名,就连平生业绩,也只是在《续资治通鉴》中有个很大略的先容。
杜耒,南宋墨客,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曾经做过布告员或者文书之类的小官,后来,他做了山阳帅的幕僚,理宗宝庆三年去世于兵乱。
但是,他创作了一首《寒夜》,却被《千家诗》选入,自古至今,流传很广。

本日复习这首《寒夜》,原文如下: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平凡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诗的大意是:冬天的夜晚,有位非常心腹的朋友前来做客,主人遂以茶代酒,嘱咐幼童煮茶。
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茶水在壶里呼呼沸腾着。
屋外是漫天雪花簌簌落下,屋内却被火炉的红焰照得一片暖意融融。
主客二人,品茗赏月,向火深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琴棋字画,时政历史,无话不说,无题不谈,一通神聊。
此时,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今晚的月色彷佛也变得温顺如水,多了些脉脉温情,显得与昔日格外的不同。

杜耒的这首诗《寒夜》,措辞清新自然,意境隽永深邃,毫无雕琢痕迹,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因其收入《千家诗》,以是,很多人都对这首诗非常熟习。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情形,大略谈点肤浅认识。
同样是宋朝墨客的方岳有诗云:“不快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人生得一心腹足矣。
我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是高中时的同桌,他知识渊博,我们在一起,我常常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但每次我们的互换都很愉快,且很有收成。
我们有时也在一起饮酒谈天,但不是那种酒肉朋友。
平时,可能很永劫光不来往,一旦谁有事,一个呼唤,立马去办,绝无二话。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以是,我很能体会杜耒诗中所说:“寒夜客来茶当酒”,正由于是最知心的朋友,以是,才不司帐较,才会如此随便。
我也能体会“平凡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今晚月色真美!
但是,有一个志趣相投的至交好友,月下清谈,这月色岂不更美。
这月色的美!
是赏心悦目的美!
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美!

2020年12月31号晚

四、《雪梅》(其一)

卢梅坡原名卢钺,南宋末年墨客,今福建福州人。
他同样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子,科举及第,高中进士,先后从事传授教化、文案等文化教诲类的小官,后出任隆兴知府,终极官至户部尚书,提及来,级别也不算低啦。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并不多,历史资料上也短缺他的有关详细记载,由于他创作的《雪梅》二首,后人才得以知道有此墨客,也是个诗比人红的比较著名的墨客。

本日复习卢梅坡的《雪梅》(其一),原文如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喷鼻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花和雪花在辩论不休,都认为自己是报春迎春的信使,是最先占得春光的,没有一个肯服输。
此时,正在忙于写作的文人骚客,只得放下手头的笔墨,来给它们做一个公道的评价。
你们两个都是迎春青鸟使,但又各具特色。
梅花跟雪比起来,那白是要差一点。
但是梅花有喷鼻香气,那个暗香,又是雪花比不了的。

古往今来,梅花一贯备受文人骚客的推崇,咏梅的诗作数不胜数。
我个人比较熟习的,唐朝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北宋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朝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最喜好的还是伟人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峭壁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无疑都是咏梅的经典佳作。
诗坛上咏雪咏梅的诗歌那么多,卢梅坡的《雪梅》,之以是能够霸占一席之地,紧张得益于他没有沿用老套路,纯挚写梅咏梅,而是把梅花、雪花、墨客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看到梅花和雪花互有优点互有长处,又看到了三者之间的互补性,三者可以相互造诣对方。
从而,终极使梅花、雪花和墨客三者高雅品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描述了红梅傲雪,争奇斗艳,交相照映,以及墨客踏雪寻梅的情景,勾勒出一幅最美的早春风光。
正如卢梅坡《雪梅》(其二)所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整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021年元月12号

五、《绝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流传下不少千古名句。
这些名句大多都朗朗上口,一语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这些千古名句,有的是出自名人之口,有的却是只知其诗不知其名,诗红人不红。
夏元鼎,南宋墨客,今浙江省温州人。
他少年有才,却多次落榜,后来做了帅府幕僚。
一介诗人入了军营,他自是不得志,加上科考无望,让他半生迷茫。
五十岁往后,思来想去,便辞了官,隐居于南岳衡山,遇见了当时有名的道人。
经真人提点后,大彻大悟,在墙壁上题下了一首《绝句》。
夏元鼎平生存诗不多,这首诗是其平生唯一得意之作,字字珠玑,末了两句更是千古名句。

本日复习夏元鼎的《绝句》,原文如下:

崆峒访道至湘湖,

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首诗同样是措辞普通易懂,大意是:我来崆峒山访问道人,终于来到了湘湖边,心境豁然开朗。
溘然创造,当年,读了那么多的诗书,真是越读越痴愚,越读越糊涂了。
踏破了铁鞋,费尽千辛万苦,苦苦寻觅,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
终极,却在无意中,灵光一现,有时得来,竟然丝毫不费什么功夫。

夏元鼎的这首七言《绝句》,末了二句,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极为有名,被编入《增广贤文》,且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仔细阅读这首诗,夏元鼎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干事或治学,开始时每每很困难,及至功夫、火候到了家,便会豁然开朗,一通百通,得到成功。
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付出,成功就在面前,不经意间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统统都是迎刃而解。
在这个天下上有成百上千种等待,而最好的一种就叫做“未来可期”。
转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有弯曲,有泥泞,有艰辛,有付出,但我们也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
今后,也希望我们不负年光时间,连续努力,有更多的“未来可期”。

2021年3月22号

六、《春日偶成》

以前,先容过理学家朱熹,本日说一说他的前辈。
程灏,北宋理学家、教诲家,理学奠基人,“洛学”代表人物,今河南洛阳人。
同样,他的紧张造诣并不在诗歌的研究和创作上。
他出身官宦世家,受家学渊源熏陶,潜生理学研究,和弟弟程颐,并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奠基人,其学说统称“洛学”,在理学发展史上霸占主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续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颢作为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思想家,还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实干家,心怀天下,政绩卓然。
他秉性温和敦厚,长于以理服人,进退很有分寸,颇有谦谦君子之风。

本日复习程灏的《春日偶成》,原文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的大意是:淡淡的白云,在蓝天上清闲的飘。
东风轻轻柔柔,吹拂着我的面庞。
韶光过得真快,此时此刻,已靠近中午。
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那一行绿柳,不知不觉间,溜达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游呀,我此刻发自内心的快乐,旁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以为,我是在强学年轻人的样子容貌,趁着大好光阴,忙里偷闲呢。

这首诗是程颢在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远足,即景生情创作出来的。
程灏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平时,大部分韶光,都花在研究学问上了,长期困在书斋里,很少有空闲和放松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以为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程颢的这首《春日偶成》,是一首充满理趣的七言绝句。
他用朴素的白描手腕,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致,抒发了春日远足得意其乐的愉快心情。
全诗风格夷易自然,措辞简洁,普通易懂,看似平淡,但是淡中出味。
前面,我已经先容过程灏的品行。
正所谓:诗如其人。
整首诗就犹如程颢其人一样,不急不躁,心平气和,恬淡自然,闲适怡然。
整首诗的艺术境界,与其心性和心境,奥妙而自然地领悟在一起,实在令人叹服。
依稀记得有句歌词:越终年夜越孤单。
随着年事的增长,有时候会越来越以为无味。
到了一定年纪,一个人必须担负起相应的任务,奇迹的,家庭的,其他的则显得不那么主要了,重压之下,负重前行,早已忘怀了轻松愉悦为何物。
程颢虽然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可他仍旧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
我们虽然青春不再,但谁曾经还不是个少年了!
天下那么大,恐怕是看不完的。
而面前的风景,还是要看的。
想要看,总能抽出空闲。
主要的是要有兴致。

2021年3月24号

七、《城南》

说到唐宋八大家,挺故意思的,除了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六位中苏轼、苏洵、苏澈是父子三人,别的三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是江西老乡。
曾巩,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家世为儒”,家境贫寒,家中排行老二,兄弟姊妹浩瀚,资质聪慧,影象力轶群。
18岁时,赴京赶考,与王安石相识,并结成石友。
20岁入太学,成为欧阳修的得意学生,并向欧阳修推举了王安石。
39岁时,才考取了进士,踏上仕途。
为政廉明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深受地方百姓爱戴。
曾巩的紧张造诣在文,亦能诗。
其诗比较朴实,雄浑超逸,含义深刻,字句清新。

本日复习曾巩的《城南》,原文如下: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雨迅猛,大雨过后,横塘的水险些与堤坝持平。
纵目了望,群山逶迤,高低起伏,东边西侧,山路波折。
桃花和李花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此刻已开过期了,繁华过后,满目凋零。
面前,目之所及,只有芳草萋萋,郁郁葱葱,碧绿一片。

以前也说过唐诗和宋诗的特点,唐诗重情韵,犹如芍药海棠,浓丽富丽;宋诗重理趣,就像寒梅秋菊,幽冷含喷鼻香。
以是,宋诗能够在区区二十几个字中,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明。
曾巩的这首七言绝句《城南》,便是通过桃花、李花随意马虎凋落与小草青色长久相比拟,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俏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整体来看,曾巩的这首诗,笔调幽美,琅琅上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清新,超逸隽永。
末了一句“惟有青青草色齐”,实乃神来之笔。
自然是公正的,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至于什么时候展示风采,什么时候偃旗息鼓,自有公理。
桃花李花,盛开时,固然妖娆艳丽,但一场大雨,就会轻易凋零。
籍籍无名的山野小草,平时是那么朴实无华,那么不起眼,那么不招人待见。
但是,一场狂风雨过后,小草历经风吹雨打,反而更加精神。
风雨越大,小草加倍活气勃勃。
人生也是如此,纵然再平凡再普通,只要经得起风风雨雨的打磨,便是生活的强者,便会创造出最美的人生风景线,便会是笑到末了的那一个。
再进一步来说,比较而言,那些青草,虽然比不上桃花和李花那么吸引人的目光,那么给大自然增长绚丽色彩,但是,它们却能够一贯陪伴着春天,直到夏天,乃至秋日的到来。
以是,人们常说:坚持不懈,不求回报,默默无闻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1年3月30号

八、《竹枝词二首·其二》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墨客、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不雅观同出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自幼聪慧,22岁中进士。
历官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书法方面,他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与秦不雅观并称“秦黄”,却逊于秦氏。

本日复习黄庭坚的《竹枝词二首·其二》,原文如下:

浮云一百八盘萦,

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

四海一家皆弟兄。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通往黔州的路上,有座凌山,凌山上有个叫一百八盘的山岭,山岭极其险要,云遮雾罩,山路蜿蜒弯曲,盘绕而上,高耸入云。
落日余晖,透过峰壑,洒向山间,照耀着那个叫四十八渡的渡口,依稀可见。
眼看就要出重庆奉节的鬼门关,过去就到黔州,不要说鬼门关外的黔州地处荒远。
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安家,那里的居民,也和我们的亲兄弟一样。

黄庭坚的生平,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的豁达是跟师父最像的,作为苏轼的爱徒,他有着和苏轼相同的乐不雅观心胸,这点也是最难能名贵的。
50岁那年,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在当时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履新的道路又远又险,正是“山路十八湾”,险要波折。
好在黄庭坚天性乐不雅观,只管贬谪路上尝尽艰巨,他的乐不雅观情怀也未曾衰减。
于是,就在上任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纵不雅观黄庭坚这首《竹枝词》,从遣词用字上来看,他采取巴东三峡一带的民歌形式,颇具民歌特色,十分接地气。
从构造上来看,先写景后抒怀,一气呵成。
表示了其在政治处境、自然环境极度艰险的情形下,仍保持一种宽厚博大的肚量胸襟。
而诗中表示出来的豁达和乐不雅观,更是令人佩服不已。

这首诗的末了两句“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连起来读,十分霸气。
尤其是“四海一家皆弟兄”,含意深刻,积极进取,意境高远,可谓是神来之笔。
很多人对这一千古名句都很熟习,却不知道它的出处。
黄庭坚被贬蛮荒之地,心中却并不气馁,大宋的百姓都是我的兄弟,四海一家都是我的亲人,主题顿时升华,英气万千。
表现了黄庭坚对异地文化认同的名贵涵养,以及儒家大一统的伟大胸襟。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送杜少府的时候,写下了随处颂扬的“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的不朽名篇。
此时的黄庭坚,心志和王勃是相同的,个中“四海一家皆弟兄”也是化用了王勃的金句,可谓是用典颇深。
这让我们创造了另一个黄庭坚:他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不抱怨生活的诸多不顺,即便是身处绝地,也能高歌一曲,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精神力量。

2021年4月21号晚

九、《平常是道》

无门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世寿七十八岁。
慧开禅师之以是又称“无门禅师”,是由于他苦参“无”字话头,才得到顿悟,通达佛理。
因此特殊看重“无”字法门,他将历代禅宗主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个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并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性”的思想要旨。

本日复习无门慧开禅师的《平常是道》,原文如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年四季,每个时令都有每个时令的美景。
春天有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各色花朵,秋日有散发清辉的皎洁明月。
夏日里适值吹来阵阵凉风,冬季中刚好有大雪纷飞。
人生就如四季,如果没有闲事烦心,没有忧思悲胆怯缠绕内心,这也正是人们所期盼的。
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这首《平常是道》,是史上最经典的一首禅诗。
它并不是一首独立的诗作,而是出自无门慧开禅师的名著《无门关》的第十九则。
这首小诗唯美朴实,明白如话,琅琅上口,普通易懂,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蕴含深意,道出了人生快乐实质,受到很多佛家弟子以及众人的喜好。
它抚慰了众人千百年,值得后人铭记生平。

诗作后两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看似大略,实在真的不大略。
众人皆不能免俗。
生活在凡尘俗世中,我们总是被这样那样扯不清理还乱的俗事杂务所缠身,常常忙的晕头转向,心灵也无法得到安宁,常常闹得自己不愉快。
究其缘故原由,终归脱不了名利二字。
由于我们心中有事,而且太多的是不主要的“闲”事,挂在心头。
我们常常担心社会地位不足显赫,奇迹不足发达,报酬不足优厚,夫妻生活不足融洽,儿孙不足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足敬仰,所求不能知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

人生如四季,四季流转,周而复始,一年之中,季季都有好风景。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这些景物并不须要刻意探求,它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如今面前。
唯一须要做的,便是放下烦恼,摒弃杂念,让心回归“平常”。
正如本诗诗题所说:“平常是道”,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周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生的各种坎坷弯曲,各种委曲不平,各种利益诱惑,如此等等,就不会再受任何束缚,就会身心自由,回归纯洁。
人活在世上,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万事万物,那么无论身在哪里,眼中都会看到美好的风景。
好也罢,坏也罢,全在自己的心。
遇事不强求,顺其自然,内心自然就会得到安宁,得到无限乐趣!
看开了,知足且乐不雅观地活,就能活出人生好时节。

2021年7月11号

十、《寄兴》

戴复古,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今浙江台州人,南宋江湖派墨客。
生平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一岁。
曾师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
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响公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本日复习戴复古的《寄兴》,原文如下:

长愿大家意,生平无别离。

妾当年少日,花似半开时。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和所有人的心思是一样的,都希望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与自己喜好的人好好过一辈子,永久都不要分离。
我当年嫁人的时候,正值豆蔻年华。
就像半开的花朵儿,也是花一样的女人。
我知道,金无足赤,纯度再高的金子,也达不到足赤,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成色。
再洁白的玉石,也会有瑕玼。
以是,对付男人的哀求,也就不能求全责备。
只管我晓得你不是一个很精良的男人,毕竟人无完人嘛,但我还是打算老去世在你们家,和你过一辈子。

戴复古这首《寄兴》,是一首寄托个人兴致与情怀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民歌的格调,用女子的口吻,倾吐了她对丈夫刚毅不渝的爱情。
这是一首近乎口语的小诗,语浅情深,普通易懂,寥寥数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便是流传千古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针言正是出自此诗。
诗中的妇女由于具备了“不求备”的不雅观点,也就能包涵丈夫的不敷之处,看清他的主流和实质,武断自己的爱心。
这是一个多么复苏的女人啊!
对付本日的女性们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与其对丈夫求全责备,不如承认他的缺陷,多看他的优点,大概婚姻能幸福一点。

全诗立意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黄金、白璧尚且不可能绝对地纯,那么作为社会人,岂能没有一点缺陷、弱点呢!
如果哀求人完美无缺,那是不现实的。
实在,这首诗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一是首先要看对方是不是黄金和白璧,即他的实质方面是不是好的;二是对“微瑕”要采纳宽容的态度,切不可以点代面,因有不敷而否定全体;三是在交友、用人等方面都不要对人家求全责备,以偏概全。
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天下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响事物的本来面孔,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辨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待自己,都要一分为二,客不雅观对待,客不雅观处理,抓主流,抓实质,切忌求全责备、过高哀求。

2021年8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