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疆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幼年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蓟门,便是现在的北京市,幽蓟一带是唐代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地。这首诗抒写墨客初到这里不雅观察的景象和感想,表达出立功报国的志向。听说,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人才,曾经筑起一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这便是黄金台,也叫燕台。这个台在蓟门一带,以是墨客用“燕台”来带指蓟门,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本日的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央,统率十六州,为东北的边防重镇。玄宗开元二年,并州长史薛讷将兵契丹;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期间,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墨客写诗,吊古感今。开始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燕国自乐毅等去后,就被秦所灭,故此心惊。墨客初来有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不雅观,面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中间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厚雪堆积,铺满大地,放眼望去,万里皆白,雪光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连绵千万里的白雪,朦胧曙色中,唯独高悬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含着军营中持重的派头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墨客心灵震荡了。
“疆场烽火侵胡月”,写战地烽火,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凄凉景象,而且壮伟非常。“海畔云山拥蓟城”,写阵势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部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簇拥护卫这蓟门关。这两句表现出军事上攻守相得益彰,也为下文弃文竞武做了铺垫。
末了两句写自己虽然不能像东汉期间的定远候班超弃文竞武,定西域三十六国。但此时被边关壮美的景致和边陲熊熊的烽火震荡,被古代英雄的古迹所引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亲切。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怀豪迈,气势非凡,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壮大,尾联抒发从戎之志,让人读了也生年夜方之情。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