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风格的画作《春江花月夜》)

是的,这首诗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我们先看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720)字、号均不详,扬州人。
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墨客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重逢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
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武断要见辛夷一壁。
得道羽化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去世而复活,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唐诗闲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岁首年代照人

这首诗仅看题目就让人浮想联翩。
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连用,五种事物集中表示了最动人的人间景象,仅看这个标题,就以为这是一首不同凡响的好诗。

首句破题,开篇即借题生发,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海当然是虚指,辽阔的水面似海,而一望无际的大海边际,玉轮彷佛从那里升起,“生”一字给了动感,明月和潮水相连处生出了活沷沷的玉轮,月光闪耀千万里,哪里的春江不在明月的照耀之下!
江水曲曲弯弯绕过花草丛生的春天原野,月光把花树染上了一层皎洁的白色,像雪一样。
墨客肯定是丹青妙手,由于大略的几句,就画出、画足了“春江花月夜”的视觉影像,月光荡涤之下,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全部消弥,幻化成清洁如银的单一色彩,如雪一样洁白,又像霜一样不觉飞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但天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却就在那里,这是一个神话般的境界,格外幽美,亦格外宁静。
墨客的目光逐渐由大到小,由远及近,逐步集中在了天涯那一轮孤月上了。

(不同风格的画作《春江花月夜》)

立身天地之间,墨客进入了一个完备纯净的天下,由此,他展开了遐想,在这个江畔,是谁第一个看到了玉轮?而江边天涯的玉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初次照到了地上的人?可人生代代无穷,天边的玉轮却是每一年都相似的。
玉轮啊,你每一年都这样照着,到底在等待何人,那个人不见来,只见长江的水不断东流。
这几句的提问是“天问”式的,大略的句子却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但打听之余,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无期的,代代无穷的人,与年年相似的人相对,由此,墨客心里生出了温暖与欣慰,虽然自己终将老去,好在人生代代连绵,这是哀而不伤的调子,虽有感叹与伤感,但却不显颓废与绝望。

江月有恨年年空等,流水无情奔驰远逝,这种景象自然会让江畔的墨客把视角从大自然景致转向人生的悲欢离合。

白云与扁舟都是飘忽不定的,而青枫浦常常是分别的景象,这人间间却不但是一家的离去,也绝不是一家的悲哀,当然,也不止是一家的相思。
想思而不见,当然是悲哀的,但墨客并没有写堕泪的人,而是把玉轮拟人化,月光彷佛也在同情思妇的相思不见的遭遇,在楼上徘徊不忍拜别。
玉轮要留下来,替思妇解愁,因而玉轮在不断的徘徊之中把月光撒在了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但月光的徘徊让思妇更加触景生情,更加思念远方的在同一片月光照亮下的人,于是,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色赶走,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一片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个时候玉轮一定照着远方的人,虽然可以同望一个玉轮,但却无法互通音讯,因此乐意追逐月光去照看远方的人,可是望天涯,鸿雁远飞,却也飞不出月的光影,飞有何用?望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不过是激出发点点的水纹,跃又如何?鱼雁常为古人互通音信的工具,天下水面相连,因此鱼儿可以互连,天涯无边无垠,但大雁却可以飞越万里。
而此刻,鱼雁都无用了,这愁这苦,可不是又加一重?

墨客把这种悲哀的感情写尽之后,把视角转向了自身,开始写游子思归之情,昨天晚上我梦到花落幽潭,花儿既落,当然是春色将尽,春已将归,而人却还远隔天涯,怎不让人嗟叹,江水一点点的流去春天,流走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天,当然也流去了游子的青春,流走了幸福与统统美好的憧憬,流动的江水是动态的,但我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是像江潭落月一样悄悄地等待,由此一动一静,落寞之情愈甚。
玉轮“沉沉”地隐入了海雾之中,而碣石与潇湘之间天各一方的间隔是“无限路”啊,太迢遥了。
于是墨客思忖,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道有几个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乡之情,就如那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不同风格的画作《春江花月夜》)

古人写月的句子太多,这天边玉轮,寄托过无数人的无数种繁芜思想感情,王维《山居秋瞑》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描景后的恬淡与清雅;李白的《月下独酌》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阔大肚量胸襟……今人也写玉轮诗,但远没有歌曲中的玉轮有名,如周旋的《月圆花好》是对”团圆美满“美好事物的愿望,邓丽君的《玉轮代表我的心》是盟誓一样平常的武断,如张信哲的《白月光》,溢满了“亮”与“冰凉”……不论古与今,都没有把玉轮诗的境界上升到张若虚这样人生哲理诗的高度,在张若虚眼里看到玉轮之后,生发出来的感情与与苏东坡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略略相通,他打破了爱情诗、思妇诗、游子诗等传统视野,给玉轮诗注入了新的诗意,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既感叹大自然的奇瑰景致,又讴歌人间间美好的爱情,并且把思妇与游子的感情扩大开来,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全诗的意境是“深邃的俏丽”。

张若虚的这首诗则全诗紧扣春、江、花、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从玉轮在一夜之间的经历入手,从升起到高悬,到西斜,到落下,其间,在玉轮的照耀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妆境台、捣衣砧、大雁、鱼龙、思妇、游子各种诗歌元素构成了完成的诗歌形象,像一幅画,既充满人生哲理,又饱含生活意趣。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已无可考,有说是陈后主的,有说是隋炀帝的,由于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同名诗还有六首,但张若虚这首诗的明显格局伟大,辞采华美,远优于其他几首,现在,人们乃至不再追寻原创制者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创制权归了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统共九次转韵。
构造严谨、字句雕琢,气韵阔大绵长而又纯美细腻,至于这首诗是否真的在各个方面都“孤篇盖全唐”,大家是有辩论的,比如,论大气磅礴他压不住李白,论沉郁苍桑他压不住杜甫,论幽微瑰怪,他压不过李贺,论缠绵晦涩,他压不过李商隐……诗是多元化的,真真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无第一”,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他的排名,只欣赏它的美就好了。

(【唐诗闲读】之7,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