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杂咏》

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清林则徐塞外杂咏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寞

满天晴雪共难消。

这首诗是林则徐在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被贬谪新疆伊犁途中,看到天山的风貌后有感而发。

“天山万笏耸琼瑶”,这是林则徐对天山群峰的生动描述。
他远了望去,群峰如古代大臣所持的玉笏板般耸立,洁白如玉。
他奥妙地将天山的形状与色彩与玉笏比较较,既展现了天山的高耸,又突显了其洁白的色彩。

当林则徐把天山比作万笏耸立时,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与他一同在朝廷中执笏的官员们。
这种遐想让他感到,只管身处流放途中,但天山群峰犹如那些忠实的朝臣,陪伴着他,肃清了流放途中的的孤独感。
因此,他写下“导我西行伴寂寥”,将天山视为勾引他前行的伙伴。

天山群峰被白雪笼罩,像人的头上长满白发。
林则徐由天山群峰的白雪遐想到人的白发,于是把自己和天山联系在一起:“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山也白头,人也白头,林则徐仿佛看到山神在和自己对视,彼此相认同。
虽然自己的满头白发和天山积雪一样无法去掉,但是,墨客在想象中却与山神对笑,表现出豪迈的肚量胸襟和乐不雅观的精神。
天山群峰和林则徐都是白发老人,但他们老而不衰,老而愈壮,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塞外杂咏》这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的一幅塞外风光与个人情绪交织的图景。
诗中,林则徐利用象征和拟人手腕,将天山雪峰比作万笏琼瑶,不仅展现了西北边陲的雄浑景致,还奥妙传达了自身遭贬谪后的孤寂心境。
与山灵对笑的情景,蕴含着苦中作乐的豁达,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晴雪难消则隐喻内心的愁绪绵绵不绝。

#清# #林则徐# #逐日一诗#